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1)

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2)

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3)

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4)

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5)

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海东三年发展奇迹)(6)

走进海东,探究这座城市的历史,品味这座城市的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海东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动,在艰难困苦中谋求新突破,在创新改革中夺取新胜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建国以来变化最快最大的黄金时代。如今, “平安经验”“一区两核四园”“一带一路”……一个个新名词,展现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海东已实现了第一轮跨越发展,今后的发展前景更美好,发展活力更充沛。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青海海东于2013年撤地设市,设市以来,海东市立足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牢牢把握“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全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发展层次快速提升,发展阶段明显推进,新兴产业体系日渐明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步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海东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创造了海东速度。

“一区两核四园”农业园区

“一区”指海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两核”指互助、乐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四园”指民和、平安、化隆、循化省级农业科技园。

海东市按照“高原特色、生态有机、优质高效、示范带动”的要求,经过四年的努力,形成了依托互助、乐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核心的“一区两核四园”建设格局。各县(区)按照准确定位、特色发展的要求,结合县情实际,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修编发展规划,突出优势特色,确定主导产业,互助县全面启动马铃薯、杂交油菜两大制种项目和生猪产业;乐都区重点抓好富硒蔬菜、蔬菜制种和育苗项目和生猪产业;民和县重点抓好设施果品;平安区集中力量打造高原富硒农产品产业园;化隆县突出抓好特色果品和冷水养殖;循化县突出绿色牛羊肉和禽肉生产,加快清真食品产业园建设。各县(区)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园区水、电、路、气、暖、通讯、绿化及农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完善、供电系统集中、道路网格硬化、林网交相辉映、科技强力支撑”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整体形象。

“一圈三廊道四板块”空间布局

2016年以来,海东市围绕“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总体目标,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一圈三廊道四板块”,进一步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一圈”,即以乐都为核心,串连乐化路、平大路、宁互路、威北路、扎碾路、平安至牙什尕、牙什尕至循化所有景区的风情海东旅游2小时经济圈。

“三廊道”,即喇家遗址—循化—群科新区的黄河旅游景观廊道;民和—乐都—平安的湟水河文化旅游景观廊道;西宁—威远镇—互助北山的生态旅游景观廊道。

“四板块”,即以彩虹部落、青稞酒工业园、彩虹—古城度假村、梦幻谷游乐园、却藏寺、互助北山为主要景观的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旅游板块;以海东工业园区、柳湾彩陶、瞿昙寺、佑宁寺、白马寺、夏宗寺、洪水泉清真寺为主要景观的湟水河旅游板块;以喇家遗址、临津古渡、葡萄酒庄、卡地卡哇寺、永录珍藏馆为主要景观的金三川旅游板块;以孟达天池、撒拉族绿色家园、群科水上娱乐、拉面经济展示园、黄河彩篮为主要景观的黄河风情旅游板块。

地下管廊PPP项目

地下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能够有效解决河谷型带状城市空间狭窄、交通和能源通道局促紧张,以及“马路拉链” “空中蜘蛛网”等问题。

PPP项目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据了解,海东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总投资34.13亿元,建设长度为56.42公里。项目还设立10亿元管廊专项基金,以实现收益支付平衡和各出资方稳定回报。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为22.5公里,计划总投资14亿元。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是平安区实行的以村卫生室为主体,乡村医生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卫生院采取技术人员划片包村的管理方式与村卫生室组成签约服务团队,负责对签约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的模式。该模式在海东推广,得到国家卫计委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平安区是国家首批全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点。

2012年以来,平安县(现为区)创新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强化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管理,在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初步建立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先后出台了《平安县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平安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明确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签约方式、保障机制和工作要求,要求乡村医生主动加强与签约农村居民的沟通联系,认真履行服务协议承诺的内容,努力满足签约农村居民健康服务需求。通过义诊咨询、入户上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签约服务模式,充分告知群众与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的好处,让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签约服务,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截至目前,以户为单位签约比例达90%。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了驻村责任医生制度,要求驻村责任医生定时驻村,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随访服务等。

“平安经验”

“平安经验”是平安区狠抓农村环境保洁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创出的一条经验。即“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和“领导是关键,宣教是前提,群众是主体,资金是保障,整治是重点,难点是长效”的农村卫生保洁制度。

目前,推广“平安经验”,在200个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是编制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和交通沿线及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总投资达3751万元,已完成乐都、民和、互助、化隆、循化五县(区)共118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是认真开展交通沿线及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补资1122万元,完成对市辖六县(区),主要是对兰新高铁、兰青铁路、109国道、鲁大复线等交通沿线及各县(区)城区和县城周边约100多个村庄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三是大力推广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平安经验”在445个村得到推广。

“十五年免费教育”

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对六州所有学生及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前3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普通高中、中职)的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期间覆盖全省。

为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海东市自去年3月份开始,全面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对全市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免除学前三年幼儿保育教育费,按年均1200元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尚未纳入免费教育补助范围的地区,继续执行学前一年资助政策。该项目覆盖全市46097名幼儿,实际补助人数为25491人,补助金额为3035.6万元。此外,再次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100元。

“金保工程”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省市县三级网络为依托,涵盖县、乡等基层机构,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近年来,海东市紧紧抓住全省“金保工程”在海东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金保工程”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201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青海省(海东市)首发仪式在海东市举行,这标志着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迈进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海东市已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目标,为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016年初,海东率先实现参保金自助缴费。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参保群众参保缴费,减轻了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工作的压力,提升了社保工作信息化经办效率。

“家园美化行动”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把“生态海东”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家园美化行动”。

截至2016年6月,已完成468个村庄绿化、395个村环境整治和445个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户清扫、村收集、县乡转运处理的“平安经验”,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实施南北两山绿化和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项目,累积完成5.34万亩的造林绿化。对海东工业园区10548亩裸露地进行了覆盖防尘和绿化治理,确定永久性绿化面积14215亩,实施85.5公里高速公路两侧5480亩的绿化项目。今年对南绕城高速公路(海东段)沿线进行造林绿化,绿化总面积987亩,栽植大规格苗木81853株。海东工业园区生态苗圃建设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7678亩,栽植各类苗木295.2万株,完成投资11110.4万元。以国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八无”整治为着力点和目标,大力整治公路两侧违规建筑,集中整治省道203沿线(平安化隆段)“脏乱差”问题,拆除沿线广告牌70个,乱搭乱建建筑物1100平方米,清理清运垃圾1.5万余方。全市打造了126个“美丽乡村”,对77个交通沿线重点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污水管网314公里,开工建设平安古城等8个乡镇垃圾处理场项目。

“两优八特”

“两优八特”:海东特色优势作物。“两优”为马铃薯、油菜,“八特”为优质蚕豆、紫皮大蒜、长辣椒、线辣椒、薄皮核桃、高原制种、食用菌、大果樱桃。

2016年9月25日,青海(海东)首届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在海东市乐都区隆重开幕,青海仙红辣椒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和青海循化圣乐旅游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展会开幕当天就分别与当地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书。而这,只是海东农副产品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的农业主产区,海东市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农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为了促进农副产品从“走出去”转变为“走得远”,海东市在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外销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做大“两优八特”规模,推进蔬菜、果品、肉类、冷水鱼及富硒农产品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农村淘宝

农村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项目。为了服务农民,创新农业,让农村变得更美好,阿里巴巴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民和县是我省首个与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县。2016年3月1日,民和县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在民和县成功签约农村淘宝项目,标志着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开始在民和县落户实施。该项目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颈,解决农村买难、卖难等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2016年4月12日,民和首家农村淘宝店正式开张。随着电商服务点的陆续开张,民和县电商服务中心将全程指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的运行,让各个村镇的电商服务点发挥更大的效益,截至目前,民和县“工业品下乡”网上交易额达3944万元,至少节省村民购物支出600余万元。

2016年11月,平安区召开电子商务工作暨农村淘宝项目启动动员会,标志着海东市第二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正式启动。

保税区

保税区也称保税仓库区,级别低于综合保税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

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一带一路”国家重要物流节点布局建设的重大项目,是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青海省申报建设的第一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地区经济带的重要国际物流平台,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提升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现代物流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支撑平台,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青藏地区海关保税监管场所的空白。

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该项目由青海省物资产业集团总公司设立的青海省临空经济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经过一年的建设,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了“七通一平”,中心的立项、土地、建设等手续齐全,项目的主体及配套办公休息区全部顺利竣工,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软件部分的安装调试也已全部完成。项目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建有出入卡口、中心仓库、查验仓库、隔离围网、办事大厅、视屏监控和信息系统等监管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