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距离被媒体嘲笑为“谷底王”很多年之后。

郭富城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也会关注一些舆论消息。

看到这些报道,很不开心。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1)

公众人物。

身上会有光环,众所瞩目。

但也会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舆论压力。

你一旦有任何的行差踏错,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

都会被媒体和网络放大,甚至被有心人推波助澜。

供人茶余饭后,八卦来去。

比如郭富城结婚,花费一百万,被人嘲笑抠门。

而他同期给慈善机构捐款七百万,却又被这些人视而不见。

又比如说所谓“鞋子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他很久。

但实质上是怎么回事呢?

他后来接受内地媒体访谈才说到,当时其实是一个记者抛出的关于鞋子的概念给他。

他就沿着这个话题往下谈。

而后被解读为著名的“鞋子论”。

困扰他好多年。

媒体唯恐天下不乱,而路人只关心八卦。

这就是浮躁的时代,与难言的人性。

所以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最好不要进入娱乐圈。

以上题外。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2)

2004年,《柔道龙虎榜》上映。

导演杜琪峰。

这一年他有三部作品上映,按时间顺序是《大事件》、《柔道龙虎榜》和《龙凤斗》。

从票房而言,三部影片里以《龙凤斗》为最高,达1547万,年度第六,《柔道龙虎榜》823万,与784万的《大事件》堪称难兄难弟。

但就质量而言,《柔》片当居首位。

这部影片是杜琪峰职业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力捧古天乐的开始。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3)

杜琪峰曾说过,我相信他(古天乐)是香港最后一个明星。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预判。

他的意思是指,可能不会再有比古天乐更年轻的演员能够成长起来,成为独当一面的明星。

这话没有错。

香港电影这条河,终究是在慢慢干涸。

露出的河床告诉我们。

那些波澜壮阔与鱼跃鹰飞,都已成为历史。

这部《柔道龙虎榜》。

是古天乐在大银幕真正发力的开始。

却也是郭富城职业生涯里星光最黯淡的时刻。

所以这部影片,以古天乐为核,郭富城则戏份略弱,其他如梁家辉、张兆辉做陪衬。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4)

关于这两位演员,杜琪峰在一个访谈里做了简单点评。

他说,老实说,《柔道》才是真正帮古仔拍的戏。他自己有个决心,我不敢说他是很出色的演员。但演绎司徒宝,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观众看完后,未必觉得他很突出,但我不要他突出,他做得很称职,跟他以往的电影,有很大的改变。

又说,很多人说郭富城到了谷底,你能够在这个时候改变别人对你的观点,你便赢了全世界!如果胡乱听信那些说话,你便全输了!但跌了下来有什么错呢?不过是一个阶段过去了!那就再从头来过吧!

古天乐自此成为他的御用爱将。

随便数数古天乐其后的电影,包括有《黑社会》、《门徒》、《导火线》、《铁三角》、《保持通话》、《窃听风云》以及《意外》等,合作导演及演员阵容上佳,影片质素相当有保障,但自2013年的《扫毒》之后,其作品质量逐年下跌。

演技亦早早形成惯性,步入了旷日持久的徘徊期。

郭富城则在与杜琪峰第二次合作之后,分道扬镳。

其后在影坛连续扔下超级炸弹。

让人瞠目结舌。

进而钦佩其爆发能力的可怖。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5)

关于爆发力,回溯其星路即可知答案。

1984年,十九岁的时候考进香港无线的舞蹈培训班。

关于这个舞蹈培训班一直没有比较详尽的资料。

但按常理推断,这必然不是为了培养舞蹈巨星而开设,最大可能是为歌坛巨星培养伴舞人才。

兼及无线举办各类活动庆典之需。

所以很多人把1984年当作郭富城出道的年份,并不正确。

而这三年舞蹈班生涯,除了刻苦练舞,郭富城并没有其他方面的建树。

其后在1987年才受赏识转入艺员训练班,半年后毕业。

从此开始接近三年的龙套生涯。

直到1990年,他代替李家声去台湾拍了机车广告。

紧接着出唱片,全亚洲大卖过百万。

堪称前所未有的奇迹。

两年后返港。

发行一张国语精选集,以及首张粤语唱片。

正版销量均超过二十万张。

获封四大天王。

其后因唱片合约纷乱、根脚不稳,在奖项上明显逊色其他三人,被称作第四天王。

但短短数年间,他持续发力,迅速追平甚至反超对手。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6)

再观大银幕生涯。

仅历时十年、就以第二十二部作品夺得第一个一番年冠。

就夺冠效率而言,在香港影史上几乎就仅次于李小龙、许冠文、成龙以及周星驰四人。

如果说首次年冠有运气成分。

那么他以上映总数不到六十部作品的数量,总计夺得三个一番年冠军,包括有一次破纪录,以及香港影史单部作品票房总冠军。

这样的成绩就绝不是运气两个字可以解释了。

这就是其爆发力的明证。

而在票房之外,其演技成长表现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7)

1999~2003年,是郭富城长达五年的徘徊期。

在其间的五部作品中。

既看不到银狐的冷冽,也找不到嘉华的青春悸动,更没有关丰曜的矫若惊龙,也不用提阿勤的坚韧执着,与步惊云的桀骜无双。

九八年及之前的郭富城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空有完美的皮囊,却唯独没了灵魂。

比如《公元2000》约等同加强版的《伴我纵横》,他在其中却不复昔年的少年情怀;《冲锋陷阵》里一个天王带着一堆英皇艺人,虽得影评人石琪力撑,但剧本先天不足,发挥空间极其有限,表演只能算作不过不失。

直到2004年《柔道龙虎榜》上映。

角色东尼。

眼神坚定有力,笑容恣意爽朗。

自始至终散发着一种极其纯粹的武道气息,不骄矜故作,举止有度、章法俨然。

对表情、眼神甚至包括肢体语言的控制力,都明显有了极大的提升。

如果刨除戏眼不在他这个角色身上这个问题,其演技整体表现甚至比一年后的《三岔口》来得更强。

因为表演的整体性非常好,几无瑕疵。

反观第一男主古天乐。

前段浅浮于醉酒度日的形,后段重振来得突然而毫无征兆。

他明显缺乏那种以眼神传递复杂情绪的能力。

另外有个细节,剧中他一直拿着条红色毛巾擦汗。

但相对《暗花》中梁朝伟那条有“灵魂”的汗巾,古天乐只能算作擦汗动作的机械重复。

这确实是演员之间表演能力上的差异。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8)

这里更正一个对“表演”的理解和认知问题。

表演的本质其实是创作。

它并不是常规以为的角色扮演层面。

这就是好演员和普通演员之间有差异的重要原因。

而同时就如另一篇文章所谈。

表演是必须要兼顾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概念。

技巧满足戏路广度的要求。

情绪的酝酿和传导表达,决定演员的表演深度。

也就是说技巧与广度决定下限,表演深度决定演技能力的上限。

再简单点形容,也就是形似与形神兼具的差别。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9)

两千年代作品年表略记:

2005年,警匪类型的《三岔口》上映。

以爆发性情绪演绎,力压老戏骨梁家辉,首次提名即夺得第一座金马影帝奖杯。

2006年,现实题材的《父子》来袭。

原始的爆炸力,粗野与暴力、蛮动与懦弱,这是来自名导掌控下郭富城的一次深度创作,完成史无前例的金马连庄创举(首体即中与两提两中)。

2007年,小成本悬疑电影《C 侦探》公映。

对比《父子》略有不如,缺点在于表情过于活泼,就像写文章的时候太注重遣词造句一般,但整体来说水准较高。

2009年,《杀人犯》、《白银帝国》和《风云Ⅱ》三部作品接踵上映。

《杀人犯》体现了其强大的情绪爆发能力,但节奏与铺垫略差,多处地方推进太过急切。

商业史诗的《白银帝国》,挖掘了郭富城大气沉稳的一面。

而在《风云Ⅱ》这部特效电影中,片末的眼神戏被很多人忽略了,一边杀意决绝,一边兄弟情深,这种水火交融的状态,让人动容。

港影从来不为片酬接戏的郭富城(低谷之后的郭富城)(10)

这个十年,郭富城一共拍了十二部电影。

刨除徘徊和迷茫期的五部作品,观其余七部作品可知,可知其表演创作能力已经大幅上扬。

尤其在杜琪峰和谭家明两位名导的手底更为出色。

此外他与新导合作的花火也开始显现。

任一行止,皆为历练。

在香港电影日渐衰微的下一个十年。

郭富城俨然成为了一块招牌。

渐见英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