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董大懂 一日一菜(358)#

陈立先生聊天,随性,却非常专业,不像一般美食家,说烹饪只是泛泛的说一些不咸不淡、不中不西的话。

名出大了,又是以家宴著称,天南海北名贤佳士渐渐的就聚拢来。问到陈立先生宴请的频次,先生说有时天天有,有时候一天两次,并不感到有负担。还倒说每个来客都是一本营养的书,会学到很多知识。

大家聊的畅快,我提了一个“北方鱼肚,南方花胶”的问题。潮汕、香港叫花胶,北京山东叫鱼肚。这些年潮汕美食气势高盛,北方厨师连炒勺都改成双耳铁锅。厨房里的岗位都是粤菜的叫法,如“打荷”、“上什”。鱼肚叫法也变成了花胶。似乎鱼肚叫成花胶,就高贵起来了。

鱼肚是中国五大天王级食材,所谓的“鲍参翅肚燕”。每一种食材都有不同级别。鱼肚或者花胶的顶级是黄唇鱼肚,以下又有鲨鱼肚、鳘鱼肚、大黄鱼肚等。陈立先生说大致鱼肚都来自是石首鱼科。东海舟山群岛有 22种。鱼肚最早期属于药用,后来作为滋补食材成美食大品。鱼肚经过晒干后保存,不能密闭,要半发酵。这样适合酵母菌分裂产生芽孢,形成它的风味 。鱼肚含有百分之四十氨基酸,百分之六十卵磷脂 。保存时间越长 ,由白变黄,风味越浓郁。

陈立先生认为,浸油法发制鱼肚为最佳,能够将胶原蛋白细胞链变短,便于人体吸收。油发鱼肚油会出现绵密的孔眼,可以饱含汤汁,吃起来更加富饶。浸油发制可选用文冠果油,油质细腻,目前市面288每斤。鱼肚的发法有油发、水发、盐发,还有沙发。陈立先生建议可以复合发,先盐发或先沙发 ,之后再油浸发。而且最好可加海肠粉调味。

这些问题不是专业厨师可能真说不出来。

说着,突然,陈立先生问了我一个问题,“大董用过鱼唇吗?”我说用过。“什么鱼唇最好?”我后脊梁一下子冒出汗来,赶紧答道,“犁头鳐”,陈立先生说”对!”这太像一种盘道。一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陈立先生微微一笑,说,到了这份上,我就随便聊聊。这表明我过了他考试这一关。万幸。

陈立先生的夫人请大家喝茶。茶是从西湖龙井喝起,然后单丛、95年水仙、2020 冰岛生茶、红印普洱熟茶。最后是单丛、生、熟两种普洱茶根重新煮在一起喝鸡尾茶。

我问,我喝过很多单丛,心中有疑惑,因为单丛太香了,怀疑是不是加了什么。陈先生说,应该没有添加,最少他喝的茶不会有添加的,这从茶中的香气可以分辨出来。好茶从头到尾香气一样,而不是中间像有一堵墙一般隔断两边香气,密度 、厚重、舌齿留香较长 。单丛酵母香有18种,炒制单丛是有技术的将酵母加入其中。

他们夫妇二人有一年去英国,在白金汉宫,下午茶居然是正山小种加牛奶 和适量海盐 。关于岩茶,陈先生说,韵不过大红袍,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魅不过老骏眉。

关于北方食材他这样说,燕窝不如哈士馍(满语,蛤蟆卵巢)。可以咸口,加火腿开阳烧。张家口地区有一种欧李(钙果),含丰富多糖 ,人吸收了,不容易发胖。可做甜品或者入菜,比如做咕咾肉,红黄相间,也好看。又说,10鸡不如一鸽 ,10鸽不如一鸪。中国鹧鸪列入保护动物,现在有美国品种鹧鸪,人工饲养,口感相似。可以和笋干烹制,是为鲜美。还说,乌贼鱼内脏里有墨鱼膏 (雄墨鱼),用平底锅两面煎 ,改刀小块用番茄,青辣椒烧。

和陈立先生聊天,像读一部百科全书。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1)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2)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3)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4)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5)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6)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7)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8)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9)

陈立先生完整版(陈立先生二)(10)

大董

北京烤鸭代言人

Spokesperson of Beijing Roast Duck

阿尔巴白松露全球大使

Ambassador of Alba White Truffles of the World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荣誉州民荣誉

Honorable Citizen of Bortala Mongol Autonomous Prefecture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DaDong elected as the Vice-chairman of “Chinese Cuisine Association”

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名厨协会主席

Chairman of “Famous Chefs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大董意境菜创始人

Creator of DaDong Yijing Cuisine

大董餐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Chairman, DaDong Food & Beverage Investment Co., Ltd.

北京职业教育特聘专家

Specialist, Career Training Program (Beij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