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道:有态度 有温度 全国农民都在关注

导读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十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昨晚播出的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聚焦40年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几千年来,吃饱饭始终是历朝历代的难题,以至于我国许多地方见面打招呼都是问:吃了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挨饿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的奇迹。

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以河南商丘三权分置改革、山东寿光大棚蔬菜、江苏无锡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建城故事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和成都战旗村乡村振兴的故事,讲述从1978年“大包干”到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大创新,从城镇化的推进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显著成效,展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1户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78年冬

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4年,全国99%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中国农民为农村改革乃至其他领域的改革贡献的智慧。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一个缺口。

“菜篮子”里看变化:有了大棚,冬天北方不用只吃萝卜白菜

1985年冬

山东寿光

充盈了粮袋子,还要丰富菜篮子。

1985年冬,在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王乐义从外地学习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准备在村里试种黄瓜。而想建大棚,就需要砍掉玉米地,在当时,毁坏青苗就是犯法。试种大棚要承担的巨大风险,王乐义和村里17名党员扛了起来。

带你了解三农(我们一起走过第二集)(1)

三元朱村的王乐义从外地学习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准备在村里试种黄瓜。他也同样面临巨大的风险。

当年,三元朱村第一代大棚种出的黄瓜赶在冬天上市,成了市场上独一份儿,卖出了10元一斤的天价。

就在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今天的寿光,平均每天有1000万公斤蔬菜要运往各地,并出口海外。

当年的闯市场,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天只有白菜、萝卜的历史,带动整个中国蔬菜产业向前发展。

从进城务工到自己创业,改革照亮每个梦想

2018年春

陕西安康火车站

当改革将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洗脚上岸进入工业领域。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迎来全国打工潮。今天,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有2.8亿人,他们也有了新变化。

带你了解三农(我们一起走过第二集)(2)

黄群根,外出打了16年工。春运,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但这个春天,对黄群根有点不一样。

还是这趟列车,还是要回到熟悉的城市。但变化的是,这一次黄群根不再为别人打工,而是要为自己创业。

城市接纳着他们,这里有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现代化进程,再融入城镇化洪流,40年,中国农民阔步向前,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

40年

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