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我要把运河绣进下一个节气里!”这个国庆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遗传承人邹英姿依然俯身在绷架上,一针一线地绣着她的“节气”系列。刚刚带领100人的团队完成了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双面绣创作,她感慨“错过了今年春天的每一朵花”。好不容易歇下来,行走在苏州街头的她,又被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触发了创作激情。
邹英姿(受访者供图)
6岁时母亲教她穿针引线,从一个助理工艺美术师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0后”邹英姿不仅独创了“滴滴针法”,还将精巧的刺绣技艺融入到重大题材创作中,让苏绣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和魅力。
2019年,她带领12名绣娘以每天耗时13个小时、共绣制470多万针的艰辛,完成了长2.09米、宽1.30米的苏绣《开国大典》,这也是一位“70后”绣娘与重大历史时刻“对话”的过程;2021年,她和苏州工笔画家华彬共同创作《瑞歌百年》,熠熠生辉的红船周围,用细平绣、细乱针、散套针、抢针、滴滴绣等不同技法绣出百只姿态各异的鸽子……提到这些“心血之作”,邹英姿依然心潮澎湃。那些扛着相机去上海和嘉兴南湖采风的认真,日夜赶工、眼睛都要“瞎”了的努力,以及看到作品完成后的喜悦感,在邹英姿看来这就是艺术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最好证明。“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一种潜意识,保持天真烂漫,保持那颗‘初心’,与时俱进,才能与未来对话。”
苏绣《开国大典》
《瑞歌百年》
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清末民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刺绣《凉州瑞像图》是流失在海外的遗珍。几年前,邹英姿开始按原比例、原技法对它进行复绣,并最终无条件捐给敦煌研究院,以这种形式让它“回家”。“这是我献给祖国的一份礼物,这个礼物,我准备了五年。我觉得,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多做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用刺绣语言给古老的文物注入温暖的情感,她的另一幅刺绣作品《时间都去哪儿了》对话青铜器,也被苏州博物馆收藏。
邹英姿(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邹英姿的绣针频频与传统文化连接。在她的一针一线下,“二十四节气”有了苏式表达。
《春分》
《夏至》是电线杆和一群叽叽喳喳充满生命力的麻雀;《谷雨》用滴滴绣的短针脚勾勒出江南春雨的线条;到了《春分》,她大胆地将苏绣和新鲜的泥土黏合在一起,来表达“本土文化需要保护”的思考;而《立冬》,则是她在多次田野考察后绣出的一粒即将萌发的“稻谷”。邹英姿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立冬》也是她献给北京冬奥会的作品,“稻谷在土地里的厚积薄发,也象征着中国运动员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它还有个名字叫‘大地之眼’”。
《立冬·谷》
邹英姿的作品,既有“厚重”的历史文脉,也可见“清新”的江南文化。她说:“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要有自己的审美和思考,然后开出花儿来!花的芬芳,是创新也是传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