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军史学者联袂荐图,制作新年挂历向抗战老兵致敬

前言:

继去年十二位军史学者联袂推荐抗战影像制作新年挂历印送给抗战老兵大受欢迎后,我就开始考虑今年要换一批军史学者或其他组别学者推荐……

原计划想联系欧美及海外华人抗战史研究学者,只是我把事情想简单了,等想起该编辑挂历时,已来不及联系。如多方打听请托,都没有联系上《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作者——台湾近研所张瑞德教授,张教授《山河动》当年在大陆出版,阅后我当即拜倒,此书视界所到之处,皆是我学问之痒处……

又如《被遗忘的盟国:中国二战》作者,牛津大学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也没来得及联系。2007年,拉纳·米特教授在牛津大学创办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是目前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

……事情真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时间匆忙来不及,只好继续找熟悉师长与朋友帮忙推荐。没想到个个要把上半年耽误的工作抢回来,都是忙得一头青烟。不但仓促交图,图注也未够透彻隽永。

今年对不起老兵了,明年提早安排,搞好一点……好像年年我都这样说。

——连阳标统

一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撤天府,以保民族生机。轮船运力有限,大量次要物资与人员只能靠风帆木船运载,依靠纤伕拉着走。多年前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迁徙负责人之一那志良先生,他曾提到过川江纤伕们了不起的故事。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动员的总体战,在1937年~1945年,中华大地上每一幅画面都是抗战,不是吗?

推荐人:陈君天,河南人,现居台北。《一寸山河一寸血》纪录片制作人。

二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2)

截止一九四〇年桂南会战,我国海岸被敌全线封锁,为保障进口军需物资运输,云南方向紧急修滇缅公路,路上最重要是这座怒江上的惠通桥。

一九四二年,远征军跨过这座桥开赴缅甸打仗,打败了又循着原路开回来,并主动炸毁这座桥,因此粉碎日军打到昆明的企图,于是这座桥被赋予了历史/命运“转折点”的意义。我在抚摸着惠通桥的桥柱和钢索时,会忍不住喃喃自语:“爆破的那一瞬间,我就在这里……然后,一直活到了现在!”

推荐人:余戈,陕西人,军史学者

三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3)

一九三三年二月,热河抗战爆发,华北告急。驻福建第十九路军在其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决议下,立即编组“第十九路军援热先遣队”一万余人,取道粤湘北上援热。

一九三三年四月,援热先遣队到达衡阳时,热河失陷,塘沽协定签订。援热先遣队候命屯师衡湘。驻军期间,湖南人民群情愤激,敌忾填膺。衡阳地区青壮年纷纷从军,加入援热先遣纵队。

推荐人:陈重阳(连阳标统),广东连州人,军史学者。

四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4)

谍报队主要工作是战场前沿敌情侦察,从事者为军中精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陆军第二十七师在平汉路节节抵抗日军。图为第二十七师谍报队员侦搜作业归来,其中一人脖子上挂着望眼镜,另一人驻着日式军刀,牵一匹军马,看上去是与敌前沿部队交战所缴获的战利品。

推荐人:冯杰,浙江桐乡人,军史学者

五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5)

1945年5月6日,芷江战役中,中国陆队第七十四军炮兵使用一门老旧俄国制火炮向江口附近日军阵地开火。

摄影:美军通信兵兰克·曼华伦 技术军士拍摄,美国国家档案馆图片

推荐人:晏欢,广西玉林人, CBI战场影像文献研究者

六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6)

1940年3月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十六期第八总队第四队教育期满全体官生合影。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前身为武汉分校,抗战时期迁至湖南武冈,又称武冈分校。自1938年2月至1944年3月止,从14期开办至18期结束,共训练10个总队,毕业学生15481人。另设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及补训总队等7千余人,为抗战贡献了23052名军官。

推荐人:单补生,北京人,军史学者

七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7)

这张“八百壮士精神升旗” 照片,来自《大美画报》1938年第5期。这年8月,被租界软禁的孤军欲升旗纪念“八一一”(该部所属八十八师开赴淞沪战场的日子)与“八一三”(淞沪会战纪念日),租界当局顾忌日军干涉,于8月11日当天孤军升旗后,派部队冲入阻扰,打死打伤多人,并将营内全部旗帜搜缴。此后孤军即以没有国旗的“精神升旗”,来传达其决不屈服抗战意志。

推荐人:旭彬,湖南怀化人。《短史记》主笔,历史学者

八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8)

1938年底,陆军第五军在湖南湘潭地区组建编练,大量接收当地青年入伍充实部队。

一九四〇一月,桂南会战,陆军第五军士兵在昆仑关下坐在稻田中待命出击。他们身下的稻田是中国大部分农民赖以为生之所在,也是他们成为士兵前辛勤劳作之所在。侵略者来了,他们不得已拿起枪杆。去保卫这块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谁也不知道这群士兵在稍后进攻中以及漫长抗战中,有多少人还能回乡重新在田野上劳作……

推荐人 :王睿 ,四川资中人。抗战史研究者,“重析抗战史”主编

九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9)

照片里的人物,应为军级或师级自办培训班学员毕业照。学员们级别不高,年龄偏大。但他们干净,阳光,英气勃勃,照片上题词“学万人敌,存救国心”,更是让人感动。从时间与际凯签名上分析,这张照片大约是第二次长沙会战后,七十三军干训班暂编第五师学员合影。

推荐人:邹德怀,山东青岛人,历史影像收藏研究者

十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10)

这是一张无法完全准确读解的罕见珍稀史料。我理解是衡阳沦陷后,代号“精诚”、“大公”、“至诚”、“伍振棠”等潜伏谍报组人员名册。

正面战场惨烈牺牲固然值得纪念,敌后战场情报人员忠勇报国也同样值得敬仰。“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留存”……用这句话纪念那些为中华民族出生入死的民族精英最为适当不过。

推荐人:王立本,军史学者。祖籍大陆,现居台北,目前于湖北黄冈外语学院任教。

十一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11)

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设立陆军整理处,陈诚将军兼任处长,分期整理全国陆军,以备抗战。“七七事变”爆发后,陈诚将军抱“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想法,极力主张奋起反击。

八年全面抗战中,以“苦干必成,苦战必胜”为口号的陈诚将军,统率“土木系”部属 充塞两湖军政界,时人有“国家不可一日无辞修”之美誉。

推荐人:叶铭,南京人,军史学者。

十二月

见旗突进闻号破敌(见旗突进闻号破敌)(12)

一九三八,台儿庄。西北军孙连仲部选锋队。

知胜不骄,虽败不乱,见旗突进,闻号破敌,陷绝地而不惊,知必死而不惧……此谓中华悍卒。

推荐人:司马戡,北京人,军史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