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百家姓刘祠堂(南康筱坝郭氏祠堂)(1)

筱坝郭氏祠堂

筱坝郭氏有四个祠堂,并排而立,其中有一个是开基祖郭奇的家族总祠,村里人称它为老祠堂。

另外三个祠堂,分别是瑛公祠、璋公祠、曙公祠。瑛公祠又叫西边祠堂,最大的特点是这个祠堂下的后裔全部说“赣州官话”,但平时抵不住村里绝大多数的人群说筱坝地方口音,有时正好说着村里话,陡然有内部人说着“官话”来插嘴,情急之下没有转换好,给大家平添许多笑料。更何况瑛公祠说的“赣州官话”随着岁月流逝变了调,与赣州城内的话有许多差别。因此,大家说这是“夹骚官话”,也会让人听起来产生一些歧意,当笑料流传。

这个祠堂内的人在民国时时期,创下赣州城内两个行业的金牌商号,一个是“上元斋”的糕饼店,一个是“九洲大药房”。这两个宝号,后来都成为筱坝郭氏家族事业的主要赞助者。

璋公祠在最西边,又叫东边祠堂,是因为这个祠堂里的人都住在村的东头。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这个祠堂的后代郭永茂,在清初就从筱坝迁到了大余县的新城坪湖里,那里的人口近三百人,超过他们祠堂留在村里的人口总数。

南康百家姓刘祠堂(南康筱坝郭氏祠堂)(2)

东头的曙公祠,又叫新祠堂,规模宏大,精雕细刻,型制、规格上完全可以称得上赣南乡村祠堂的典范。曙公即郭永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为“乡饮大宾”,类似现在受到县政府表彰的五好家庭,必须是治家有方、人财两盛、邻里称德的乡绅才能享誉此称号。他五个儿子三个考有功名,二十三个孙子中,有两个在乾隆乙酉年同科中举,一个16名,一个21名,县志上有记载,留下“兄弟同科”的佳话。郭永曙的曾孙郭世桦,人称五老板,既富且尊贵,据说把马鞭放在赣州城门守卫处,把门的军士非得等五老板出城取走,才能关门撤岗。郭永曙死后,子孙分银,因数量多,大家不耐烦用秤子细数,干脆就用的木斗抄分。

后来永曙之下五房,虽努力人才辈出,勤俭持家,经营各种行业发财,但终究没能抵上老爷富有,后人追责于当初以木斗粗抄分配上人遗银一事,认为金银为贵,如此暴弃锱铢之器,有损积财惜物之德。

民国初年,翻译《资本论》的郭大力的父亲郭寿松,曾经与筱坝村郭选英(前清秀才,民国版《南康县志》主撰)等创办翠群小学,校址就在郭氏祠堂。郭寿松与筱坝村郭选英是同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同学(南京大学前身,清朝两江总督在南京地区办学的一所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那时七八岁的郭大力,也正好随父亲在郭氏祠堂内就读书,所以筱坝郭氏祠堂被称“名人郭大力母校”。

南康百家姓刘祠堂(南康筱坝郭氏祠堂)(3)

1932年初,红军攻打赣州,在筱坝祠堂驻扎过红军部队,主要是一些拉电线的通讯兵。春节期间,来了一个红军高级指挥员,据说叫郭炳生,湖南人,是红军攻打赣州的师长。

文/郭小山、文瑞,图/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