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华 编写

“巍巍的王寿山下,梯田层层,在山峦层叠之隙、奇峰耸立之间,有一个天然的盆地,一条河流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其中,这河名叫松源河,这盆地就是松源——我可爱的家乡。”依稀记得,小时候写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开篇写的就是这段文字。站在老家围龙屋大门口,东有王寿山,西有皇佑笔,环顾四周都是山。而在众山中,王寿山特别显眼,那尖尖的笠嫲岽、突兀的棋盘石,不知有多少次,曾让我久久凝望,浮想联翩。而那听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传说更为王寿山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令人神往。我想,见凡在松源长大的松源人,小时候对王寿山膜拜的程度,恐怕跟维族同胞对天山、藏族同胞对喜马拉雅应该相差无几。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

寿山远眺(丘金芳 摄)

长大参加工作多年后,老同学中有人发起,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从梅城出发,到达桃尧,在黄沙村停车,后步行而上,冲着棋盘石登顶,之后迅即下山,行走近5个钟头,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登王寿山。尴尬的是,当有些“驴友”问我“你不是说王寿山是你老家松源的吗”时,我竟一时语塞,还得一番解释。其实——

王寿山,又名阳寿山,位于广东梅县区的松源、桃尧及福建永定县的洪山、峰市四镇交界处,山体连绵20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属武夷山系。主峰棋盘石海拔1148米,为梅县第三高山。山的东侧为福建的永定县,西南侧为广东的梅县区,山腰的分水凹有国务院树立的省界碑,这里是闽粤两省分界线。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2)

粤闽界碑(丘金芳 摄)

乾隆《嘉应州志》写道 : “ 王寿山,城东北一百四十里 ,接福建上杭来苏里...... 其后凤髻山尤高 , 相传明唐王曾至此 , 题诗岩石 , 墨迹尤存 ......”

王寿山方圆百里,山势曲折蜿蜒,由闽西向粤东北波浪式起伏伸展而牵,形如殿阁,山水幽奇。素以石奇、林深、峰险而闻名,共有“九峰十八景”,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王寿山多个特色,如:

高山林海。王寿山终年覆盖着茂密的阔叶林,林海一片,郁郁葱葱;古藤盘错攀缘,百态千姿,绿野仙踪;雾中深林,恍如探险,引人入胜。面积之大,林象之美,实属罕见。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3)

高山林海(何铭 航拍)

五月杨梅。王寿山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其中五月杨梅堪称一绝。每到五月,山上的杨梅漫山遍野挂满枝头,又大又红的杨梅酸中带甜,风味独特。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4)

五月杨梅(王勤苑 摄)

高山飞雪。由于海拔高,加之森林茂密,在严寒的冬季,王寿山山顶常现雪花飞舞,银装素裹,形成了岭南难得一见的美丽雪景。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5)

高山飞雪(网络图片)

湖光山色。在王寿山的山脚下,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境内的棉花滩水库,大坝以上库区汀江水域形成64平方公里的双龙湖,酷似杭州的千岛湖,碧波万顷,波光粼粼,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王寿山麓一大景区,与王寿山相互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6)

湖光山色(黎娟娟 摄)

王寿山山色旖旎,景色亮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闽粤边界的名山胜景。攀登王寿山,可闻鸟啼虫鸣声声,伴随山涧清泉潺潺。古树、异木、山花、芳草点缀着山间古道,争妍斗胜,令人流连忘返。

位于山巅峰顶的壮丽雄奇的棋盘石,因巨石上刻有象棋棋盘而得名。据传,若天气晴好,站立棋盘石极目远眺,可以“上看汀州八角楼,下看潮州湘子桥”,把方圆数百里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7)

棋盘石(丘金芳 摄)

棋盘石还有个神话故事,传说八仙常云游到王寿山,喜欢在棋盘石歇脚下棋。有一回,铁拐李与吕洞宾在此对弈,铁拐李输了棋,一怒之下,挥杖把身旁巨石劈成了两半,此石至今仍耸立峰巅。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8)

仙人劈石(网络图片)

在棋盘石下的东侧峭壁处,有几块奇石,状如螳螂,其头、胸、腹、足、翅、羽俱全,栩栩如生,这就是王寿山名胜之一“螳螂爬壁”。这里也有故事,说的是仙人在棋盘石下棋时,螳螂想偷学几招,遂往上爬,不料被仙人觉察,仙人拂尘一挥,螳螂便定格峭壁,遂成今日奇观。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9)

螳螂爬壁(黎娟娟 摄)

另外,仙桃献佛、千年神龟、蛤蟆出洞、通天蜡烛等景观,鬼斧神工,妙趣横生,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构成了千奇百怪、天然成趣的景物,令人称奇叫绝。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0)

仙桃献佛(网络图片)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1)

千年神龟(网络图片)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2)

通天蜡烛(黎娟娟 摄)

王寿山北部有凤髻岽,海拔979米,上有唐王岩,据传明末唐王隆武帝战败时曾遁至山中石洞隐藏,洞深而广,可容百人。又传明末李二何(李士淳)携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潜遁归里,住在山间太子洞,后因清朝势力日大,“无力回天”,只得携太子到灵光寺削发为僧。

王寿山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而且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色彩。王寿山有两座千年古寺,一叫老庵,名华光寺,建于唐朝,据称高僧王岐在此寺隐迹修炼过;另一叫新庵,名祥光寺,建于宋朝。两座千年古寺,建筑均古色古香,可见底蕴深厚。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3)

祥光古寺(网络图片)

王寿山的雄奇秀丽风景也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造访,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末翰林李士淳、清代爱国志士丘逢甲、外交家黄遵宪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亦曾登游王寿山,留下不少诗篇。

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蔡蒙吉著有《游王寿山》一诗:

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 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鸠啼落花

明末翰林李士淳于明亡后归里,登临此山时作诗一首,以表其复杂心情:

数着分明一局残/仙人曾此暂消闲/山僧不解盘中意/横卧苔叽听涧泉

清朝末年,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回闽西上杭县时,曾登临王寿山考察,意欲择地建营,重整旗鼓,可惜壮志未酬,只留下亲笔长联篆刻在祥光寺:

此山处闽粤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残世界空花/万柄青莲/九品台高开宝座

我佛以慈悲为念/何惜津梁/幸西竺经遗/南宗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龛黄叶/三生石古证情禅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4)

会当凌绝顶(何铭 航拍)

大革命时期,王寿山作为闽粤赣边区之战略要地,方方、王维、王立朝、刘安恭、刘永生、马发贤、范元辉等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如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火种壮大为刘永生将军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活跃于闽粤边区,他们曾以祥光寺作为联络中心、宣传革命真理、发展武装力量。所以,王寿山既是风景名胜,又是历史名山,也是红色革命据点。

此外,从名字来看,王(阳)寿山和阴那山一阴一阳,从型款来看,棋盘石与笠嫲岽也算是一阴一阳,据说风水极佳。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5)

一览众山小(何铭 航拍)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登王寿山只能步行,从王寿山西部山脚的荷玉村的荷畲登至山顶“棋盘石”来回需近5个小时,很多人只好“望途生畏”。数年前,中山市出家的常静师父在离祥光寺不远的文祠庵旧址重建文祠庵,为了运送建筑材料,开了一条便道,但路陡弯多,非常不便。通过勘测,从川风凹(荷畲)至分水凹(粤闽界碑处)全程约5公里,近年,荷玉村干群热心捐资,已开通4公里(其中1.5公里已水泥硬底化、另仍有2.5公里为泥底路)。

前年底,又有部分松源乡贤捐资,请来钩机把瓶颈处1.1公里步行山路扩修,业已完成,虽多处尚待完善,但现在小车可以从荷畲直接开至粤闽界碑处的分水凹了,大大缓解了游客攀登高山大岭的艰辛。上次我们应邀前往,就是坐车直上分水凹,这是我第二次上王寿山。这样登“棋盘石”和“笠嫲岽”来回步行时间便可缩短至一个半小时左右,还让70亩丢荒多年的稻田有了 “ 复活”的可能。我想,有朝一日,路不成问题时,王寿山的自然之美和历史沉淀必将成为我们老家松源又一靓丽名片,为老苏区加分。到那时候,一些“驴友”也就不会再有让人难堪的提问了,更何况,四个镇方向的来客均可共享,驱车直达半山腰。

喜马拉雅我的老千生涯结局 王寿山我的喜马拉雅(16)

笠嫲岽顶(王东华 摄)

细细想来,王寿山是松源的,也是桃尧的,还是洪山、峰市的,是广东的、也是福建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王寿山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爱护好她,利用好她,让她的美绽放异彩。

在坐车下山时,我突然想起一首《愚公移山》的歌,没记住是谁写的,但那歌词却跟我此时此刻的心绪贴切到无与伦比: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哦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作者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发表仅为公益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