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说武松。跟潘金莲一样,他也是《金瓶梅》从《水浒传》里继承来的人物。虽然他只在一头一尾出现,戏份不多,但很关键。

武松在《水浒》里,占了十个回目,包括武松打虎、杀潘金莲为哥哥报仇、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一气呵成威风凛凛!清朝初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大赞武松心思缜密,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天神,是上上人物。《水浒》里的武松,代表了绝对的正义,对金钱和女色也有绝对的免疫力。

《金瓶梅》是一部凡人之书,同样的打虎英雄,同样是杀嫂复仇,细读小说,你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却摇摇欲坠。

两个武松

同一个武松,事还是那些事,到了《金瓶梅》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是武松出场气质的不同。

《水浒传》里武松出场,是先用景阳冈打虎烘托出来的,过程中武松的胆识、武功已经充分展开。但我们细读绣像本《金瓶梅》里武松的出场,却是借着西门庆的帮闲应伯爵的眼睛看到的,打虎的过程已经略去了。

应伯爵跟西门庆一边喝酒,一边看热闹。只见打虎英雄武松被众人簇拥着,骑着大白马来了,众人抬着被打死的老虎走在后面。但见武松:雄躯凛凛,阔面稜稜,头戴一顶万字头巾,上簪两朵银花,身穿一领血腥衲袄,披着一方红锦。

注意这最后一句:“血腥衲袄”,“一方红锦”,作者强调的不是英雄气,而是扑面而来的血腥气。不要小看这两个词,这可是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一个主基调。

其次,是武松道德感的削弱。

《水浒》是英雄传奇,突出的是“替天行道”的人间正义。为了突出英雄的正义,安排潘金莲去色诱武松,他拒绝得越干脆,道德形象越高大。

《金瓶梅》却是凡人之书,以客观笔触还原商业社会和城市生活,通过饮食男女、家庭关系呈现复杂的人心和欲望。从打打杀杀的梁山泊来到这个人人都做生意的清河县,考验武松的,不是凶猛的老虎,而是七情六欲。

第一重考验是潘金莲的热情。

对武松,潘金莲是一见倾心,她一口一个叔叔,比武大更热情地邀请武松回家住。武松低了头不敢看,当晚就搬了过来。于是,潘金莲每天殷勤伺候,还经常用话撩武松。

武松正直吗 武松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却摇摇欲坠(1)

武松与潘金莲剧照

面对嫂嫂的热情,书里形容武松是“硬心的直汉”,也就是不为欲望所动。

第二重考验来了,潘金莲主动示爱。

一个雪天的中午,潘金莲独自站在帘下,她的英雄踏着乱琼碎玉回来了。

潘金莲早有准备。不但打扮得性感撩人,而且在武松房里准备好了酒菜和火盆,执意不肯等武大回来,于是二人开始喝酒聊天。潘金莲一边殷勤倒酒,一边说:“天气寒冷,叔叔喝个双杯吧。听说叔叔在外面养了一个唱的,可是真的?”这后半句,是暗示武松跟青楼女子有染,明显是对武松道德形象的挑战。

接下去,潘金莲主动进攻。先用手捏了一下武松的肩膀说:“叔叔只穿这些,不冷么?”然后一把夺走火钳子说:“叔叔你不会,我来拨,只要像这火盆能拨热就好。” 最后更是使出杀手锏,拿起一杯酒,喝了一半,看着武松说:“你若有心,吃我半盏残酒。”

上面这些情节里,《水浒传》也基本都有。但读书要往细处读,《金瓶梅》里武松的种种反应,写得非常微妙。

潘金莲,《金瓶梅》塑造这个人物,改了身世,并没有把她写成天生淫妇。她的情欲,既有危险性,也有合理性。这个背景一变,作为读者,我们的感觉和判断会随之发生改变,潘金莲爱上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武松,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武松正直吗 武松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却摇摇欲坠(2)

潘金莲与武松剧照

我们再来看这段细节,感觉会完全不同。

刚开始,潘金莲用言语撩拨,武松低头不语,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等喝了几杯酒,潘金莲开始上手捏武松的肩膀,武松有五七分不自在,却只管低头用火钳子拨火。等到潘金莲夺走火钳子,武松虽然已有八九分焦躁,依然沉默不语。

潘金莲从言语到动作步步升级,但无欲望的武松,对付不了灼热的欲望。这种反应也许被潘金莲误读为了羞涩,所以才敢进一步试探。

等到潘金莲让他吃半盏残酒时,实在躲不过了,武松突然发难,夺过酒杯,泼在地上,用手一推,差点把潘金莲推倒,嘴里大骂:“嫂嫂,我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是败坏风俗人伦的猪狗!嫂嫂不要这么不知羞耻,如有风吹草动,我武二认得嫂嫂,拳头却不认得嫂嫂。”

这番话说得绝对义正辞严,但两个人也终于撕破脸,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如果说潘金莲的命运是一条因果链条,武松在风雪天的冷酷拒绝,同样具有破坏力,成了潘金莲命运的转折点。

正因为作者没把潘金莲当作天生的淫妇,所以这些小细节,不动声色地动摇了武松的道德感和正义感。

复仇还是虐杀

最后,《金瓶梅》用一场残酷的虐杀,进一步消解了英雄形象。

《水浒传》里武松是正面英雄,杀人复仇,正义快速实现。而《金瓶梅》里,作者让西门庆纵欲身亡,没留给武松亲手杀死他的机会,就连潘金莲,也要等到七年以后才有机会下手。复仇被延宕了。

等到武松再次出现,是在第87回,潘金莲被吴月娘撵出来,在王婆处等候发卖。当时王婆正在跟陈敬济和春梅讨价还价,武松却二话不说,拿出白花花100两银子,还有5两谢媒钱,骗王婆和潘金莲说要娶嫂嫂,带着侄女迎儿一起生活。

当初潘金莲色诱武松,可以说是一片真心;这一回,武松色诱潘金莲,则完全是欺骗了。

等到潘金莲喜滋滋地穿上红衣服搭上盖头嫁过去,不料婚房原来是刑场。谋杀现场恐怖血腥,我在死亡那节课里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场谋杀,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武大的女儿、武松的亲侄女迎儿就在现场。在我看来,这个侄女,是作者专门给武松安排的又一重考验。

目睹了叔叔杀人剜心、血流满地之后,迎儿被武松反锁在了杀人现场。迎儿哭着说:“叔叔,我害怕!”武松却说:“孩子,我顾不得你了!”转身跳进隔壁王婆家,把细软和银子打包,直奔梁山而去。

这一句“顾不得”,武松的光辉形象彻底模糊、坍塌了。说到底,武松这么执着地复仇,并不是出于血肉亲情,更不是出于人性,仅仅是为了满足他空洞的道德理念罢了。

你可能觉得疑惑,既然《金瓶梅》的作者把欲望看作万恶之源,为什么要把武松这么一个“无欲望”的英雄写得如此不堪呢?

武松正直吗 武松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却摇摇欲坠(3)

武松与潘金莲剧照

从小说的叙述逻辑讲,作者无情地安排了潘金莲被虐杀的结局,没有人比武松是更合理的执行人。从主旨上讲,作者写出了刻意的“无欲望”,跟不受控制欲望一样,都是毁灭的力量,贪欲走不通,禁欲依然走不通,这恰恰是《金瓶梅》让人感到“绝望”的原因。

英雄的错位

今天我们看《金瓶梅》里的武松,很像走错了片场,处处不对劲。因为两部书发生了从英雄到凡人,从公共事件到私人生活的转移。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行走江湖,拳头是硬通货,好汉们怒气冲冲,发起狠来,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破坏的力量。《水浒》里“血溅鸳鸯楼”那一段,武松杀完三个仇人,又接连杀了12口人,把张都监一家灭了门,其中有8个是女人。这在我们今天看,已经是滥杀无辜了。

而《金瓶梅》写凡人的世界,商业社会,银子才是硬通货,和气生财,看重的是交易。这样的世界里,只有真实的、复杂的人,以及琐碎的日常和膨胀的欲望。所以暴力后退,也就没有了英雄传奇,没有宏大叙事。

而跳出小说,换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想起了史蒂芬·平克那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按照作者的观点,通过协商和利益交换来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暴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恰恰也是《水浒传》到《金瓶梅》的变化趋势。

小结

武松离开崇尚暴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浒》世界,来到欲望升腾、人间烟火的《金瓶梅》,通过我对英雄出场、雪天调情和虐杀金莲的层层分析,你会发现,传统的英雄换了一个世界,就水土不服地解体了,成了冷血之人。

你如何看待《金瓶梅》里的武松?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精彩见解。

下一节,咱们要聊聊小说里西门庆的帮闲应伯爵,看看他在《金瓶梅》这个不需要拳头的世界里,是如何靠自己的脑子和嘴巴谋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