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闲看视频,是德云社闫鹤翔说书的一段,其时闫在台上侃侃而谈,说到“先生”,闫鹤翔说:“什么叫先生?老师称作先生。”这时台下一位女士接了一句“老公也可以!”闫鹤翔沉默片刻,点头赞同,并竖起了大拇指。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1)

这一小段视频应该是台下听书的观众拍摄的,那位女观众反应相当之快,现场情景十分有趣。看过之后,相信很多现场观众也会跟我一样引发联想:貌似称呼别人为“先生”的场景很多,那么除了老师或者老公,还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为“先生”呢?

好奇使然,笔者查了一下,原来在汉语语境中,“先生”一词是有着丰富语义的。

“先生”一词的含义

先生,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也就是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也有比自己更早更先接触陌生事物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比自己知道得多,值得自己学习的意思,正所谓“达者为先“嘛!现代社会“先生”一词一般是用作对男士的尊称。

但其实,“先生”一词由来已久,它的含义很丰富,用法也远远不止男士尊称这么简单。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先生”指代的对象也都不尽相同。

最早的“先生”一词应该见于《诗经·大雅·生民》,这部记录周王朝的始祖后稷事迹的史诗中,关于后稷出生一段,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一句,大概意思便是后稷的母亲怀胎十月顺利生产,头胎分娩得很顺利。这里的“先生”一词是指“头胎,第一胎”。不过“先生”的这个意思用得比较少。

在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经典中,“先生”被使用的比较多的一般是指父兄或者长辈。比如《论语·为政》中“有酒食,先生馔”,意思是有好酒好菜就孝敬父兄;再比如《仪礼·有司》中“其先生之膂,折胁一”的“先生”也都是父兄的意思。《孟子·离娄上》中“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孟子·告子下》中“宋牼(音kēng,意牛胫骨)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这里边的“先生”都是指长辈,尤其是有学问值得尊崇的长辈。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2)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对德高学高之人以”先生“敬之

“先生“指代敬重的长辈的用法在古诗文中很普遍,后来但凡受敬重的人都可被称作先生,又不单单限于长辈了。像”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等等。

“先生”最早用于指代老师是在《礼记》中。《礼记·曲礼上》有一段讲对待师长的礼仪,很值得我们学习: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先生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意思是有师长在一起,不能先于师长与人打招呼;在路上碰到了师长,必须主动下马上前,站直行拱手礼;师长说话了就应对,师长不说话就退到一旁等待师长离开后再行离开。古人对待师长如此细致严格的礼仪要求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人们对于“先生”的尊敬和重视。

自此以后,历代典籍中多有“先生“指代老师的用法,一直到现在。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3)

称老师为“先生”是最为普遍的用法

“先生“一词还有诸如”致仕者“、”先祖“、”看相、算卦、看风水的人“等等很多其他指代,但一般使用都比较少。历史上使用得比较多,比较有意思的还有两个,一是指道士,二是文人学者的自称。

古时候的道士,一般因修行多居于深山,又因修行缘故普遍出尘脱俗,所以很得崇尚自然、追求风雅的文人的喜爱,所以,我们在诗中经常能看到称呼道士为“先生“。比如创立道教南宗宗派的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的诗歌中就多见这种用法。“酒力安能夺化工,先生炼就金丹红”(《赠赵太虚画竹石》),“龙虎山前山后间,先生活尽几多人”(《赞历代天师》)。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4)

古时道“先生”很受崇尚自然的文人雅士喜欢

至于文人自称,古诗中也很多见。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逆旅门前拨不开,先生醉策蹇驴来”,,又比如苏轼的“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笔者虽算不得什么文人学着,但网名“七盏先生”中的“先生”,也大概可算作自称之意吧!

“先生“非男士专属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节,讲的是开国前夕,以毛主席为首的我党邀请各民族党派的知名人士参与政治协商,宋庆龄先生的火车到站时,毛主席亲自迎接。火车到站,毛主席亲自登上火车,给宋庆龄鞠躬,口称“庆龄先生“。

毛主席称呼“庆龄先生“其实早在解放前他给宋庆龄的书信中便有,而之所以这么称呼,应该是与宋庆龄对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5)

宋庆龄先生对我国解放事业贡献巨大

与称男士为先生不同,一位女士能被称为先生可是不容易的。

我们看那些历史上惯被人们称“先生“的女士,除了宋庆龄,还有许广平,何香凝,冰心、杨绛等几位。她们要么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大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进步人士,要么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过杰出成就,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受人爱戴敬仰。还有就是,女士们被称”先生“一般都是在年纪比较大之后。

因为“先生“一词所代表的专业上的杰出和人们态度上的尊崇敬仰,所以,对于那些曾在某个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并且为人德才兼备的女士,我们愿意以”先生“称呼她。这时候的”先生“,不再是一个具有一定性别倾向的称呼,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份崇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位女先生,更值得我们鞠躬致敬。

国之强盛,有赖“先生“

笔者曾看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先生》,一共10集,记录了民国以来的10位伟大的教育家,后又有同名著作问世,更加详尽地向我们这些虽无缘受诸位先生教诲,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后辈介绍了这10位先生,感受颇为强烈。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6)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10位先生无一不是学贯中西,但他们在深刻感受了西方民主科学后,并没有过多的恋栈,他们本可以安然享受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的风光显赫,但却终究抵不住“先生“二字的亲近大气,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彼时烽火连天、孱弱落后的祖国,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只想凭一身所学,担当起为国家兴盛培育英才,为民族传承不屈意志,为晚辈示范风骨与风度的责任。

笔者很喜欢编者的一段话并深以为然:“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对于这部纪录片“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的立意也是由衷的敬佩。

仿佛因为现如今的学校已经很少称老师为“先生“,我们如今的很多教育工作者恐怕已经忘记了一位”先生“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了。笔者并不是一个对教育领域特别关注的人,但即便是这样,还是能从林林总总的新闻中读到太多的关于教育届的负面新闻,诸如校长带若干未成年女学生开房,诸如老师上课有些内容故意不讲只为吸引学生上课外辅导班,诸如大学校园里论文作假,诸如比比皆是的学术腐败,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作为一个整日忙碌于蝇营狗苟,心中对校园还留有”荒漠绿洲,人间净土“印象的人,当满眼都是这样的新闻,不禁要问,难道现如今的教育环境,真的已经如书中所言” 江河日下入大坝,蓝天白云走黄沙“?

我们的国家,能挺过那个列强凌辱、国羸民弱的黑暗历史,有赖于如10位先生一样的大德大才们立身为灯塔,俯身为园丁,不顾一己之私,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指明了道路,也赢得了时间。而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世界竞逐,我们需要仰仗的是更多如10位一样的“先生“们,能够溯源问脉,固本图新,继续为伟大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民族意志的薪火相传呐喊,奔走!

话不多的先生(说说先生)(7)

国家兴盛,有赖“先生”


先生,流传几千年的敬语,代表的是人们心中对先行者,对德行,对学识的向往和敬仰。

而被以“先生“相称的人,意味着受人尊重和仰慕,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好的表率。正如千年前范仲淹先生所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本文原创,一得之见,欢迎雅正。文中图片取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请关注#七盏先生#,一起茶话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