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夏秋换季的时节,如果发现孩子口周、鼻周出现红斑或小水疱及脓疱,大家就要注意了,可能是传染性很强的脓疱疮。

这个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中流行,接触到分泌物就可能被传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流哪窜哪”,这同时也说明,如果得了脓疱疮,要进行相应的隔离处理。

详细的介绍就不多说了,直接看文章吧。

以下正文:

大疱性脓疱疮可有的临床特征(传染性超强的脓疱疮来了)(1)

进入夏秋换季时节,门诊中会见到一些口周、鼻周破溃结黄痂的孩子。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脓疱疮。医护人员会尽量安排患儿到避开人群的、单独的诊室候诊。

它多见于2-5岁的儿童,常见于夏末秋初的闷热时节。传染性强,有时会迅速蔓延,因此造成幼儿园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皮损常有黄色分泌物黄色厚痂壳,老百姓也将它形象地称之为“黄水疮”,还有一种说法:“黄水疮流到哪里长到哪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PART01脓疱疮的元凶是什么?

它由细菌感染引起,全球范围内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为常见,也见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时二者混合感染。

PART02

脓疱疮是怎么传染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患儿皮损里面的黄色脓性分泌物(黄水)里有大量的致病菌,当其他孩子接触到分泌物时,就有可能被传染上。

所以,在门诊中有时会由一位大人,带着两个孩子,或是暑假在一起玩的表兄妹一块来看病。先看一个孩子,接着可能说:医生,麻烦你帮我再看看这个孩子。

脓疱疮也会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四处传播,先是口周、鼻周,接下来可能是四肢。

所以,民间说"黄水疮流到哪里就长到哪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PART03

脓疱疮的类型

脓疱疮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

1. 非大疱性脓疱疮

这一型脓疱疮较为常见,好发于口角周围、鼻孔周围及面部四肢。

常常是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迅速转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结蜜黄色痂(也具有特征性)。

孩子觉得痒就会不断搔抓,把细菌不断接种到身体其他部位,或传染给其他孩子。所以,这一型也叫“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大疱性脓疱疮可有的临床特征(传染性超强的脓疱疮来了)(2)

2. 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躯干位置,表现为内含疱液的松弛性大疱,令人感觉瘙痒。这型脓疱疮目前比较少见。

最初疱液为黄色清亮的液体,之后常在1天内迅速变得浑浊,浓稠的脓液沉积在疱底部,呈现特征性的半月型;虽然并不多见,但因为它太具有特征性,相信家长看上一眼就不会忘记。

这型脓疱疮容易往皮肤深部走,因为这型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金葡菌分泌一种剥脱毒素A,能溶解皮损周围的组织,所以容易发生宽泛和深在的皮损。

脓疱疮常常只是感染皮肤,为皮肤浅表(角质层下)的细菌感染,但当合并一些系统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感染可能往深部走,出现蜂窝组织炎。如果病原菌是溶血性链球菌,有可能会出现咽痛,有些孩子会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所以脓疱疮应当积极处理。

PART04

脓疱疮如何治疗?

患儿应使用抗生素24小时后再返校。

勤洗手,建议使用肥皂洗手,没有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

热水清洗患儿的毛巾、床单、衣物,建议用高温烘干,不要共享毛巾、梳子或衣服等物品。

如果皮损范围小,可以在做好隔离消毒的情况下,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果皮损范围广泛,或经抗生素软膏治疗后效果不佳,应积极口服抗生素治疗。

脓疱疮的治疗反应是比较好的,一般经抗生素治疗5-7天(看情况决定疗程)均能痊愈,但早发现及积极治疗是关键。

回想以前在公立医院的时候,候诊的患者常常挤在一处,有时我偶然走出诊室,一眼就看见有“脓疱疮”的患儿也在其间,就一边赶紧通知护士让患儿提前就诊,一边环视周围有没有其他可能接触过的宝宝,以便做好现场隔离。

隔离,是非常重要的预防传染手段。卓正的儿保(well baby care)就诊区、普通儿科就诊区,也各有独立的入口和医护人员,避免我们的“well baby”被传染,这样医生和家长都会安心许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