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任何时候,任何人,只要进入学龄,数学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绝大部分家长,在孩子3、4岁,甚至2、3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数数、认数字、做计算。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幼儿阶段,数数数的很好、认数字、写数字很厉害的孩子,到了学龄,数学的成绩未必就真的很好,家长在辅导数学家庭作业的时候,遇到的困惑并没有比其他的家长要少,这个是为什么?
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在居家练习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及特点,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顺序引起的。
1、只有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才可以让宝宝理解和掌握
幼儿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具象认知、形象认知以及抽象认知。这个是幼儿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一定是从看得见开始。
- 他们通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自己找到规律及答案,这个才是幼儿学习的根本。
- 然后,通过将具体的物品和形象的图形进行对应,让幼儿观察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最终的抽象理解。
我们必须根据幼儿这种认知顺序,提供幼儿观察、模仿以及练习的正确环境,才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他们需要的能力及知识。
2、幼儿的学习以感官教育为基础,所有的认知都是源自感官探索的经验
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尤其是数学启蒙,一切数学的理解都来自于感官的体验。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
- 视觉练习:让幼儿学习鉴别大小、多少、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等,从而帮助幼儿建立直觉量感以及对应、排列、序列关系的理解。
- 触觉练习: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通过触感加深幼儿对于量感的理解。
- 听觉训练:让幼儿通过区分声音的差别,培养专注力、听觉辨识能力,从而提升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 嗅觉和味觉训练:帮助幼儿提高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精细的感觉训练,可以让幼儿更加专注、反应更加灵敏。
那么回到幼儿数学启蒙,我们正确的学习数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12-18个月通过精细动作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锻炼,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以及对应关系的理解。
这是具象认知的过程,让小宝宝经常玩:
投放、套环、5个以内的几何嵌板、带插座圆柱体等。
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孩子理解什么是对应,只是让他们自己在操作及游戏中,建立“一个物体和它的另外一部分一一对应的关系”的理解就可以了。
为幼儿理解数字1和数量一个之间关系的搭建做准备;
12-18个月参考教具
二、18-24个月通过感官探索,锻炼小宝宝的专注力、理解能力以及让幼儿学会对分类、配对关系的理解。
这是具象认知和图形认知的交叉过渡,我们可以让小宝宝玩:
- 模型和图形的配对、人和物的配对、东西局部和整体的配对(瓶子和盖子)等;
- 根据颜色进行分类、根据物品属性进行分类、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等;
- 根据声音以及其他感官进行配对和分类,比如:将甜味食物和咸味食物进行分类、有声音和没声音的进行分类等;
分类和配对关系的理解,对于幼儿数学关系的理解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具象的操作中,自己去发现以及总结各种数学的规律及逻辑,为幼儿后期学习位数、加减乘除的计算做准备。
简单的模型和图片的配对
三、24-36个月在感官探索中,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并理解序列、排列的关系。
这是一种逻辑思维构建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小宝宝这样玩:
- 让小宝宝将积木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多到少......;
- 将不同温度的水,让小宝宝通过触觉进行区分,按照从热到冷进行排列;
- 根据一定顺序的颜色,进行有序的组合排列:红的黄的,红的黄的,红的黄的.....;
序列和排列关系的理解,让幼儿学会举一反三,获得推理的能力,为学习数字的构成与数序做准备。
从高到低的序列排列
四、36-72个月基于感官认知的基础,幼儿在这个阶段可以真正接触和数字相关的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了,但是,依然要强调,这个阶段并不是进行提前教学,而是让幼儿通过具象的操作、图形的对应理解,去掌握一种数学思维,以及数学逻辑的建立。
这个时候,幼儿练习的顺序很重要,每一个阶段都要掌握得非常好,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练习。
很多孩子在进入学龄之后,忽然爆发很多的数学问题,都是前期基础不牢,孩子看似什么都知道,但是都不熟练,最后累积在一起,爆发出来,令家长都不知道从何辅导起。
1、十以内的数量以及直觉量感
让幼儿学会点数10以内的数量:十个积木、十个水果、十颗糖等;
点数非常非常熟练之后,让幼儿练习直觉量感:瞬间识别10以内的数量(要求不可以点数,用眼睛直接判断);
这个过程中,除了让孩子学会数1-10,还可以练习跳数、倒数等,但是,不要超过10!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视觉辨识能力。
2、10以内数字与数量的对应
教幼儿将数量和数字卡片进行对应,理解:1就是一个,2就是两个,并且学会认识数字。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
3、相邻数的学习
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观察:每一个后面的数字都比前面的数字大1,由此得出结论:相邻数字之间差1的规律。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序列排列的观察。
4、10以内直觉加法的练习
让幼儿通过类比观察,哪两个量合在一起可以变得和10一样多。
拿积木或者其他物品进行游戏操作,让幼儿通过视觉辨识,掌握10以内的直觉加法。
要求做到每一次组合都非常正确。
然后再带入数字卡片,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加法,其实就是两个数字或者两个数量合在一起的概念。
先玩数量,再对应数字,这个就是从具象观察到抽象理解的过程,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视觉辨识能力
5、让幼儿认识个、十、百、千的数量及数字
建议家长可以买一套蒙氏的金珠教具,帮助孩子认识:一个是多少,十个是多少,一百个是多少,一千个是多少,认识了数量之后,对应数字卡片,认识:1、10、100、1000。这个叫做“整量认知”
在整量认知的学习中,同步让幼儿理解:1也可以代表个位,10代表十位,100代表百位,1000代表千位。拓展幼儿对于位数的理解。为计算做准备。
同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每一个等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十进制”。
让幼儿通过交换的游戏,发现一个10等于十个1,一个100可以换十个10,一个千就是十个100,来回反复交换,理解等级位数之间差十倍的关系。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分类的认知、序列排列的观察
6、从整量到等级量、组合量
等到孩子都认识了1、10、100、1000之后,就可以进入“等级量的学习”。
让孩子学习1-9、10-90、100-900、1000-9000,依然是先认识数量,再关联认识数字。
熟练掌握了等级量之后,就可以进入“组合量的学习”,让小朋友认识并理解“3452”这个数字是一个3000,一个400,一个50,一个2组成的。学习的顺序依然是先认识数量,再关联数字。
从整量到组合量的学习,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多位数的构成及正确读取,掌握不同等级数字之间的关系及变化。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分类的认知、序列排列的观察
7、从位数理解进入到计算的学习
首先让幼儿理解计算的原理:
加法就是相同位数合在一起;
减法就是相同位数拿走一部分;
乘法就是相同的数字,重复拿几次;
除法就是平均分配。
在这个学习中,要区分两种情况,就是进位和借位的现象。
依然要遵循从具象观察到抽象的数字计算逐渐过渡的操作顺序。
这个学习中,就用到感官基础:对应关系的理解、分类的认知、归类的操作和理解
8、计算之后,让幼儿观察数序的变化
通过具象操作以及抽象的数字关联,让幼儿观察:19是怎么变成20的。
因为孩子知道相邻数差一的概念,所以,知道19后面的数字是要加1,同时,因为孩子知道十进制的概念,所以知道9 1=10,进位之后就变成20。
了解了数序的变化及规律,数数就不需要可以去教,孩子自然可以数到一千、一万。
这个学习中,将前面所有的概念进行融合,观察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及理解是否熟练。
由此可见,幼儿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先数数,从1数到100,然后写数字,然后很快就做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
我们必须从幼儿1岁左右开始,就帮助幼儿构建感官认知的基础,等到幼儿进入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就可以通过正确的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的逻辑,学习并掌握数学的基础概念以及有序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并顺应幼儿认知的习惯,只有正确的顺序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如果顺序错了,即使方法正确,依然达不到幼儿理解的要求,就让孩子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中,并且因为无法理解而做不到正确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