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末民初时期奉系军阀中的将领李景林,可能很多人并不太热衷于他这段历史,而对他下野后建馆传武,成为武当剑术门派传人的经历比较感冒。

张作霖反败为胜郭松龄(张作霖手下五虎将)(1)

(李景林)

《掌心春秋》栏目曾编写了几十篇有关张作霖极其属下将领的历史往事,虽然李景林的名字也不时掠过眼帘,但并未引起关注和兴趣。

只知道他曾在1925年暗中与郭松龄冯玉祥结盟,在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中充当了一个极不光彩角色。

但凡能在浩瀚的史料中留下几笔记载的历史人物,必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李景林也是如此。

在郭松龄倒戈反奉被粉碎后,张作霖召集的善后会上,张作霖仍恨恨不休地大骂张学良和郭松龄:“我姓张的用人,向来一秉大公,赏罚分明,并不是我自己养出来的都是好的。小六子(张学良)这个损种上了郭鬼子的贼船……我姓张的向来一秉大公,李景林、张效坤(张宗昌)、许兰洲这些人都是外来的,和我素无瓜葛;还有于孝侯(于学忠)是吴子玉(吴佩孚)的外甥,谁不知道我和曹吴对头多年,可是我对他外甥是重用的···。

这段话里,张作霖提到了李景林,一是说他是外来的,即并非是随同他起家的奉系嫡系,但张作霖“一秉大公”予以“重用”。

张作霖反败为胜郭松龄(张作霖手下五虎将)(2)

(剧照)

其实。张作霖所以重用李景林,主要是看中了他的治军和统兵打仗的本事。

有史料很简洁介绍,李景林早年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辗转在各方势力下就职,后投奔到奉系张作霖帐下,深受张大帅器重。李景林在张作霖手下步步高升,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时,他已经高居第一军军长、兼任直隶保安司令及省长要职,不久后又升任为军团司令。但李景林对张作霖并非感恩戴德,他反而参与郭松龄倒戈事件,与冯玉祥、郭松龄、结成反张密盟。事件失败后,郭松龄被枪毙,张作霖念及旧情没有杀李景林,只是将其解职了事。

清末乱世,张作霖称雄东北后,其帐下涌现一批敢打硬拼的将领,被属下和对手誉为“五虎将”,即张宗昌、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和李景林。

这五人当中,张宗昌因声名狼藉载于史册;郭松龄因倒戈反奉而人所共知;口碑上佳的姜登选因遭郭松龄惨杀而引人垂泪;韩麟春因总办东三省兵工厂而名垂青史;知名度最低的其实就是李景林。这五虎将品性不一,对张作霖能忠心耿耿的分别是张宗昌、韩麟春、姜登选。而背叛了张作霖的是郭松龄和李景林。

从历史记载看,郭松龄反叛是想由他自己坐上东北军政第一把交椅;李景林则是不甘久居人下,也想独霸一方当土皇上。

此二人的共同点都是有个人野心、不知恩图报、重兵在握时即原形毕露以怨报德。所不同的是郭松龄反叛还曾打起了冠冕堂皇的旗号,以欺世盗名。

郭松龄其人其事已经广为人知了,本篇借助史料记载简要盘点一下李景林的往昔: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景林出生于直隶枣强县西七吉村。其父会武功,略通一些江湖拳脚。李景林从小随父学习了燕青门、二郎门的一些拳脚器械功夫,并养成一股江湖任侠之气。18岁时,李景林进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学习,他的同期校友即包括吴佩孚、孙传芳等后来成名的大军阀。

张作霖反败为胜郭松龄(张作霖手下五虎将)(3)

1907年毕业后,李景林被任命为清廷禁卫军下级军官。

四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朝廷令内阁陆军大臣荫昌督军南下镇压。李景林随军参加与起义军的作战。在战斗中,会些武功得李景林异常勇猛,在攻打三眼桥时,他担任敢死队队长,率领全队冒死冲破了义军防线,攻下阵地,还把大清的龙旗插上了汉阳龟山山顶。战后,李景林因战功得到朝廷嘉奖,皇上钦点给他赏穿黄马褂得殊荣。

但李景林的个人匹夫之勇,终难以挽救满清王朝的大厦之倾。民国元年(1912),李景林从京城跑来东北,被招到黑龙江的一个巡防营当连长。两年后,他凭着不错的军人素质升任暂编陆军第1师参谋长。1917年秋,随师长许兰洲一起加入已经崛起的奉系。

这时的李景林还没有进入大帅张作霖的视野。

直到1921年(民国十年),李景林因练成了号称“疾行军”的精锐部队,而获得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升任奉天陆军第7混成旅旅长。

原来,自小习武的李景林,治军也特别重用武术。他成为奉军指挥员后,强化贯彻“武术在实战中学、在实战中用”的原则。在旅、团、营部,都编设一个武术队,专门训练武术。

这些武术队同时又是军士储备队。当有缺员时,可马上在其中挑选合适人员补充齐备。武术教员、教官都编制到各级,拳种不限,实用为主。所有军官必须习武。班长是一个班中武功最好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也同样。

李景林用武术方法来训练士兵的近身格斗和搏杀本领,特别是在骑兵中设“斩劈活靶与活靶反击”的训练课目,并常亲自参与示范,明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耐力,使其所部以善于疾行军在战斗中屡屡建功。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李景林升任第三梯队(东路军)司令,亲率第7混成旅守津浦路,参与马厂之战。开战第七天,第一梯队司令张学良负伤,西路军在长辛店失守,奉军大败,被迫后队改前队撤退。

关键时刻,李景林率部二万余人,在唐山筑成防线,抵挡直军追击,挽救了危局。不久,张作霖对奉军进行整编,李景林因功升任陆军整编第1师师长。

1924年9月,张作霖通电讨直,发起第二次奉直战争,李景林升任第1军军长。率部攻进热河,继而乘直军之虚进兵关内,长驱直入天津。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获胜,李景林的第1军得到扩编,麾下有了十二个旅的兵力。

张作霖反败为胜郭松龄(张作霖手下五虎将)(4)

1925年1月,李景林被张作霖委任为直隶军务督办(督军),11月,升任奉军第一方面军军团司令。

此时的李景林已经志得意满,既当上了封疆大吏,又手握重兵,再也难以屈居人下了。

正是这一年的这一月,他宣布脱离奉系,转而拥护段祺瑞,支持郭松龄倒戈并通电逼迫有恩与己的张作霖下野。

1925年12月,垂涎李景林地盘的冯玉祥,开始打起李景林的主意。国民军进至河北省落垡,要求假道出关,李景林知道冯军来意不善,便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他自任总司令,让张宗昌任副司令,与冯玉祥所统率的国民军展开交战。

交战一个月,李景林被冯玉祥的国民军打败,国民军占领天津。此时李景林正在天津,尚未随部撤离,被迫避入租界。在躲避一段时间后,渡海逃去济南。1926年2月,李景林在济南与张宗昌重组直鲁联军。这次改由张宗昌任司令,他任副司令,兴兵讨伐冯玉祥。但再遭国民军打击,损失大部分军力。其后在张学良所率奉军支援下,3月下旬勉强进占天津。

天津之战后,李景林仍不甘心久居张作霖之下,于是又和孙传芳、冯玉祥、靳云鹗等人联络,准备再度策划反张。但此举被张学良及时识破并压制。随后,李景林被再也无法容忍他的张作霖罢免所有职务,退出军旅,于1926年6月通电下野。

张作霖反败为胜郭松龄(张作霖手下五虎将)(5)

(李景林与当时武林名人)

自此之后,他虽在国民党政府挂过虚职,但基本不再过问政事,专心发展武学,办馆授武,举办武林大会。1931年12月3日,李景林突患痢疾在济南寓所死去,时年47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