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守城将军李景隆面对北军围攻,临阵倒戈,打开城门,燕王朱棣在众将簇拥下,昂首挺胸地进入南京城。

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燕王朱棣笑到了最后。

从此,这场叔侄大战尘埃落定,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朱棣胜利之后,他是如何对待失败者的,建文帝和他的妻儿、母亲,兄弟姐妹,他们的命运如何?

这一切还要从朱棣进城开始说起。

朱棣昂首挺胸进城的时候,感慨万千,脸上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几分后怕和担忧。

老头子朱元璋当初不按照才能和资历,而是按照长幼选择接班人,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哥哥朱标9岁时,父皇就将他定位接班人,13岁正式定为皇太子,潜心培养,而且为其组成了以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为代表的豪华阵容来辅佐。

可是天不作美,皇储朱标没有做皇帝的命,37岁就命丧黄泉。

而老二朱樉、老三朱棡也在之后几年内福薄命短,纷纷撒手人寰。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

按照论资排辈也好,战功累积也罢,应该轮到他朱棣接班了吧。无论是从兄弟们的长幼顺序,还是资历、才干和名望,他自忖大明王朝的接班人,应该非他莫属。

当时满朝文武也都看好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众望所归。可是偏心的老爸偏偏将自己排除在外,让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试问,换作谁能承受这种打击?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侄子白捡了个便宜,当了皇帝后却并不知足,在即位三个月后,就向叔叔们开刀,开始了削藩行动,几位藩王先后被废的被废,自杀的自杀。

唇亡齿寒,他惶恐万分,尽量保持低调,甚至想到了用称病和装疯卖傻的方式躲避锋芒,来保全自己。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2)

但是这一切努力无济于事,该来的还是要来。侄子朱允允炆调兵遣将,打算对自己发动致命一击。

他先是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在距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的开平,以此削弱他的实力。

不仅如此,侄子建文帝还诏把自己管辖的军队调走,来了个釜底抽薪。

侄子将刀子架在脖子上,自己无路可退,不得不自卫反击,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跟皇帝侄子叫板。

当初起兵时,燕军只占据北平一个角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反观朝廷,则在天时地利与人和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势头何其凶猛,自己差一点成为阶下囚、刀下鬼。

经过三年苦战,他终于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现在想想,这一切真的是来之不易。通过这场恶战,他明白一个道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政治不相信眼泪,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因此,他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让敌对势力咸鱼翻身。

想到此,他心中产生一个坚定的念头: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让我亲自结束这“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循环吧,人死了,当然也就永远也不会跳出来报仇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报复开始了。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3)

朱棣大军进入南京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人间蒸发了。

有人说,朱允炆在朱棣得知将领倒戈要打开城门的消息后,一把火烧掉了寝宫,他自己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有人说,放火之后,狡猾的朱允炆穿上了和尚的衣服趁乱逃走,从此隐居在湄江的观音崖一带潜伏下来,诚心向佛,度过余生,那里还有个藏君洞,据说那就是朱允炆晚年生活的地方。

甚至有人说,朱允炆摄于朱棣刚威,吓得飘洋过海,跑到了东南亚的一个小岛上。

当然还有人说,是朱棣让人将朱允炆杀死,然后焚尸灭迹。

按照明朝官宣,朱允炆是悔恨难当,“自绝于”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4)

《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朱允炆自焚了,朱棣看到之后非常悲伤,痛哭失声:乖侄子哎,你怎么那么傻?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要去寻死?让为叔我伤心难过死了。

《明史》也有同样的记载: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不管怎么说,朱允炆的消失,帮朱棣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如果朱允炆还活着,如何处置他,实在是一个很让人挠头的事情。

杀了吧,人家的身份是堂堂一国之君,又是自己的亲侄儿,显得自己太残忍;可不杀吧,哪怕大侄子本人苟且偷生没想法,但却给了反对派以念想,是一个活着的牌位,也是一个滴答作响的不定时炸弹,不知道啥时候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坏分子利用一下,扰动的天下难安。

如今他消失了,是最最符合朱棣利益的结果。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5)

朱允炆孤零零地走了,可想而知走得还比较仓促,没有像二百多年之后的朱由检一样,先把子女和妻妾解决掉之后再自杀。

导致的结果就是朱允炆的直系亲属大都落在朱棣手里。其中包括朱允炆的生母、朱元璋大儿媳妇、懿文太子朱标之妻吕氏,和朱标的另外三个儿子。

这样一来,让朱棣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处置自己的嫂嫂和侄子,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朱元璋年轻的时候混得非常惨,家里一贫如洗,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连老婆都讨不上。

古代条件好的,十四五岁就娶媳妇了,朱元璋直到24岁才当新郎。称王和当皇帝期间,朱元璋卯足了劲儿娶媳妇,一共娶了20多个妻妾。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6)

估计是因为怕大儿子的媳妇多了伤身体、影响工作,曾被立为太子的朱标,一生只有两名妻妾。

也正因如此,朱标的后人也不多,把朱允炆也算进去,统共只有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朱允炆事实上并非朱标长子,朱标的嫡长子名叫朱雄英,是其嫡妻,也就是常遇春的女儿孝康皇后常氏所生。

除此之外,常皇后还生了一个儿子,即朱标的三子朱允熥。

看明白了吧,朱允炆和大哥三弟不是一个亲娘生的,他娘吕氏不是父亲朱标的正妻。

可惜常氏没有福气,24岁那年(1378年)就去世了。考虑到老三朱允熥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不排除常氏是难产而死。

常氏去世之后,吕氏才被扶正为太子妃。既然朱允炆是老二,又是如何被朱元璋钦定为接班人的?

原来,常氏去世仅仅四年,老大朱雄英也夭折了,年仅8岁。如此一来,朱允炆母子都有了出头之日。

关键是吕氏肚子也十分争气,一口气接连生了3个儿子,除了老二朱允炆,还有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

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定下了一个权力继承的规矩,概括起来是16个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后世皇帝传位必须选择嫡长子,没有嫡长子的话,立年长的;老子死了,儿子继位,哥哥死了,弟弟提上去。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7)

嫡长子朱雄英这一死,朱标就成为太子的第一人选。

因为常氏的去世,吕氏转正成为太子妃,朱允炆也就在法理上具备了嫡子身份。

虽然说朱元璋确立了接班人的十六字原则,但是比较笼统,没有假设太子登皇位之前死了,到底是该适用父死子继,还是应该兄终弟及,后来引起了争议。

当朱雄英夭折之后,朱允炆被朱元璋视为嫡长孙,这个没大大毛病,也没有太大争议。

但是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将朱允炆这个孙子立为大明接班人,这就值得商榷,法理上似是而非,引起了众皇子尤其是朱棣的强烈不满。

总的来说,还是朱元璋目光短浅,缺乏战略眼光。

据说朱元璋在朱标时候选择朱允炆,是因为他生性宽厚仁孝。这一点上,他和其父朱标相似。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必须要开疆拓土,必须要铁血残忍,而继承者则要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中去,只能选朱允炆这样的善茬。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8)

因此,朱元璋最终决定跳过一众儿子们,改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让他将来继承皇位。

这样做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朱元璋忘了,朱允炆还有朱棣这样功勋卓著,军事才华出众的叔叔们。在没有剪除朱允炆叔叔们羽翼的情况下,就让其接班,等于好心办坏事,给孙子挖坑,毁掉了这一家子。

朱允炆即位后面临两难境地,怎么看都是死局。削藩的话,会将皇叔们逼到墙角,怒而造反,酿成剧变;如果不削藩,最终尾大不掉,也始终是一大祸患。

总之,包括朱元璋强行处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帅之举,还是看得出来朱元璋目光并不长远,想的不算周到,给朱允炆除了一道世纪难题。

朱允炆到了另外那个世界,还不知道对这个疼爱他的爷爷如何吐槽呢。

朱允炆即位后,他的生母吕氏,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熥,以及同母所生的弟弟朱允熞、朱允熙都还健在。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9)

那么,朱棣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朱棣进城后,派人将自己的嫂子,朱允炆生母吕氏请到跟前,一见面就放声大哭。

“嫂子啊,我起兵是逼不得已,都是我那侄子耳根太软,被人利用,听信身边大臣齐泰、黄子澄的谗言,要将他叔叔我置于死地,弟弟我为了咱老朱家的大明江山,才出兵勤王,没想到我这侄子太傻、太天真,不理解叔叔的良苦用心,竟然......可惜我想救他都来不及......现在我打算停止办公三日,哀悼我侄子。”

《明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0)

吕氏看了小叔子朱棣的表演后,欲哭无泪,心说:老四啊老四,你真是撒谎不眨眼,我知道你侄子当初在征缴你时,曾经下过一道死命令“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伤我叔叔朱棣一根毫毛,违抗命令者,我定斩不饶”,如果他想置你于死地,还会这样吗?

想到此吕氏真想痛骂眼前这个优秀的演员,但是没有骂出口,道理很简单,虽然自己的儿媳妇马皇后和长孙朱文奎都死于大火,但是自己还有两个亲儿子和一个孙子还有其他家属被俘,性命都还在朱棣手里攥着呢。

自己不仅不能跟他翻脸,还要配合他做宣传。

于是吕氏强颜欢笑,对朱棣竖起大拇指说:我考虑清楚了,你做得对,你是大明功臣。

不仅如此,吕氏以太后身份颁布谕旨,赞扬朱棣力挽狂澜,是国家功臣,谴责儿子朱允炆是个昏君,受小人挑拨,不辨忠奸,让国家陷入动乱、生灵涂炭,是大明王朝的罪人。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1)

本来当时还有不明真相的京城群众谴责朱棣以下犯上,是乱臣贼子,看了吕氏的谕旨之后,想来也就能做到明辨是非,转而开始拥护朱棣。

如此,朱棣皇位的合法性得到确定,朱棣顺利登基,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之后,清算计划才刚刚开始。

首先他恩将仇报,废了吕氏皇太后名号,降级为懿文太子妃。

因为朱棣继位了,大哥朱标的帝号就要推翻,变回到懿文太子,既然朱标的帝号都没了,他妻子吕氏就不能是皇后以及皇太后。

接着,朱棣要处置朱标的女儿。

朱标有四个女儿,但是三女和四女都夭折了,只有两个女儿长大成人。他的长女是江都公主,在朱元璋时代为江都郡主,被朱元璋赐婚给了开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为妻。

朱棣登基为帝后,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则又复降为江都郡主。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2)

她的公公耿炳文被朱棣秋后算账,被逼自尽,他的儿子耿璿、耿瓛、耿瑄也被一一处死。丈夫耿璿死后,成为寡妇的江都郡主忧郁而死。

朱标的次女是宜伦郡主,朱棣登基时她年纪尚小,朱棣为了向天下百姓展示自己的仁慈,将宜伦郡主收养在皇宫之中,直到她结婚时封其为宜伦郡主,长大成人后嫁给了锦衣卫百户于礼,得以善终。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3)

朱标的三个儿子如何处置?

朱棣没有立即杀掉三个侄子,而是把他们都分封到了偏远地区,老三朱允熥先从吴王降为广泽王,封到大东南福建漳州,老四朱允熞从衡王降为怀恩王,分封到了东北辽宁建昌(今葫芦岛市建昌县)。

虽然是偏远地区,但毕竟仍然当小王爷,身份高贵,真要是这样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了。

小哥几个还算满意,在辞行的时候对朱棣歌功颂德,感恩不尽。

朱棣最后找到了朱允炆了吗(朱允炆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14)

但是他们高兴早了,三个月之后,朱允熥和朱允熞就被召回京城,被朱棣找茬将二人削除宗籍,贬为庶人。

之后,朱棣将两人连同他们的家属都软禁在老家凤阳。

其实朱棣压根就没有打算放过他们,不过是走个过场,比直接杀了要好听一些。

朱标最小的儿子、12岁的朱允熙由徐王降为瓯宁王,被安排和母亲吕氏一起去南京懿文太子陵给老爸朱标守陵。

如果长期这样,也还算不错。可是好景不长,仅仅4年之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太子陵突然燃起一场大火,15岁的朱允熙和父亲当年一样葬身火海。

所幸娘俩没有住在一个房间,母亲吕氏安然无恙。但估计吕氏一定会心如死灰,哀叹倒不如一同去了的好。

被贬为庶人的朱允熞,29岁就莫名其妙地死去。

老三朱允熥也不长寿,在39岁那年也突然暴毙。

还有个重要人物差点漏掉,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跟父亲一起在大火中失踪,大概率遇难,次子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后也以庶人身份被朱棣长期幽禁于安徽凤阳的广安宫。

朱标、朱允炆父子的后人,要么被囚禁,要么借故除掉,要么神秘死亡,没有一个人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世世莫生帝王家,古代宫廷的政治斗争是何等的残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