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碧岭小学(顺德数学之窗均安新华小学梅锦芬什么是面积说课分享)(1)

  说课视频  

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碧岭小学(顺德数学之窗均安新华小学梅锦芬什么是面积说课分享)(2)

  说课稿  

以单位度量,撬动量感培养

——《什么是面积》课后说课

均安新华小学 梅锦芬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下面将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作课后说课。面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将引导学生的认知从一维长度向二维面积推进,这需要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比对观察中,感知并构建模型。因此,我说课的主题是“以单位度量 撬动量感培养”。

一、说联系(对比,见内涵)

史宁中教授曾说,度量是借助工具将某一物体的属性进行量化,聚焦图形度量领域,我从纵向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具有了一定的度量经验,可以把这种经验迁移到本节课,以及后续学习的体积和容积。我又横向对比分析,在三个版本中也都采用“从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的路线,来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体会借用一个标准单位度量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前测,立起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前进行了调研问卷:

从问卷中,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感知到面积,也有部分学生不认识,更有学生把周长和面积混淆,因此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还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实践操作,才能用具体事物面的大小来描述面积,逐步形成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找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中,用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渗透度量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

解决问题:能够迁移长度的度量经验,进行面积的度量,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实现量的进阶,发展量感。

情感与态度:能够结合真实情境,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发展量感。

五、说教法学法

瑞士教育家说——教育主要责任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引导建模、归纳总结

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构建模型、内化提升

六、说教材处理

在学生度量面积的经验起点上,我深挖教材,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从不规范的度量单位过渡到规范的度量单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萌发量感

1.摸一摸

我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桌面,初步感知物体的面积,并在师生互评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引入课题《什么是面积》。

2.对比观察

(1)物体的表面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物体,请先摸一摸,再比一比,谁大谁小?”

学生说(音频):“数学书比语文书大,一元硬币比一角硬币大,绿叶比枫叶大。”

师追问:“这是在比物体的哪里呢?”

从而引出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封闭图形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下面图形,你能比较出大小吗?”

我借助反例,利用画板工具,对比涂色的直观教学法,凸显出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并引导学生小结面积的含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通过找面、摸面,直观感知“面”的存在和“面”的大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构面积的概念,并促使学生量感的萌发,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渗透数学文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我播放“尼罗河面积起源”的视频。

设计意图: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认识面积,潜移默化地培养量感。

(二)动手操作,形成量感

(为了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更直观理解度量面积可以借助小面测量大面。)

1.激趣设疑

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的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有各种的猜想。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该如何比较呢?”

2.小组合作,动手验证

(1)自发寻找测量工具

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小组讨论后,有学生这样说:

(视频)生1:“我是将两个图形重叠,然后把剩下部分剪下来,再重叠进行比较,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用了重叠的方法,还有吗?”

(视频)生2:“我们小组用1角的硬币量了,发现长方形大约有4个,正方形比4个多,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能想到用刚才的硬币测量比较,真会思考。”

(视频)生3:“我是在它们的里面,画了格子,长方形有15格,正方形有16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原来这位同学用了平均分的方法,所以每个小格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追问:“同样的图形,为什么大家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有价值的追问,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度量单位不同,比较的数值也就不统一,让学生在思辨中感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统一测量工具

师:“现在老师给你这个‘面积尺’,请你再量一量!”

在第二次测量后,学生发现每人的测量结果一样,还有学生是这样数的,

一行有4格,有4行,4×4=16,一行有3格,有5行,3×5=15。”

师:“用了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从无序的测量走向有序的测量,感知面积是可以测量,并尝试用“数”以及乘法意义,迁移刻画图形面积的大小,为后续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作铺垫,逐步形成量感。

3.质疑纠错,儿歌升华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比的,你们认为合理吗?”

(视频)生:“我量出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把他们加起来,发现它们的周长相同,所以面积也相同。”

大部分学生能辨析这是周长,不是面积。

我再通过齐读儿歌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内化提升。

齐读儿歌: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周长在四周,面积在里面。

(三)迁移应用,丰富量感

师:“请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7格的不同图形,看看谁更有创意。”

我收集了学生的作品,加以规范。

师:“你们是怎么正确地数出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7个方格的面积呢?”

生:“像这种满格的图形,我是一格一格数的;不满一格的,我可以移动一下,看看能不能凑成完整的1格。”

师:“原来不够1格可以凑成1格,那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在比较画图的不同中,深挖数法的不同,体会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量感,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四)分层练习,积淀量感

在拓展延伸中我主要采取阶梯式练习,以此来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积淀量感。

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碧岭小学(顺德数学之窗均安新华小学梅锦芬什么是面积说课分享)(3)

八、说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遵循“双减”政策,由学生自由组合,体现层次性、灵活性,促进内化量感。

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碧岭小学(顺德数学之窗均安新华小学梅锦芬什么是面积说课分享)(4)

九、说教学评价

课堂上,我本着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从“实物——表象——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互评等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中,善思,乐学,促进量感的发展。

十、说教学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重点突出。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线上教学经验分享碧岭小学(顺德数学之窗均安新华小学梅锦芬什么是面积说课分享)(5)

十一、说教学亮点

本节课我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经历了量感发展的这三个阶段。老师们,量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以后的图形测量中,我们还要继续凸显用单位度量刻画事物的属性,用单位度量撬动量感培养,通过直观感知量感,让量感可“量”,让量感自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