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儿子看了新华社发布的,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拍摄的我国首部8K超高清太空短片。
一个2分18秒的视频,7岁的儿子一连看了三遍,并且在看完后兴奋地宣布说,他长大了要当发射火箭的科学家。
虽然娃他爹在旁边不以为然:“让你每天多做几道口算题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还想当科学家?”我听了还是挺高兴的。
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句话: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有着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如同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释放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辉。”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管是太空还是宇宙,在我心里其实和月亮也差不多,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把它们当作了理想主义的代名词。
所以,我觉得哪怕儿子以后成不了科学家,但他能有这样的理想总是值得鼓励的,万一真的实现了呢?
然而,当我看完了《宇宙百年探险》这本被誉为天文学家的《一千零一夜》的科普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科学家的确是过于“想当然”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故事的“主角”是天文学研究的圣殿——帕洛玛天文台和以200英寸的“巨眼”为代表的望远镜们。
比起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和宇宙的奥秘,书中更打动我的,其实是作者对近百位世界优秀科学家们的上百次独家采访。
这些真实的采访所记录下来的科学家们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
科学家,不是一个“狂拽炫酷”的职业称谓,更不是仅靠“激情与梦想”就能实现的人生理想。
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说他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在赞赏与高兴之前,你可以先给他讲讲下面这个科学家的故事。
01 对科学家的“想当然”之一:科学研究是一件很酷的事。
如果现在马上让你说出一个与天文学有关的词,你的第一反应会不会和我一样,脑海里唯一能想到的只有——哈勃望远镜?
在20世纪,哈勃开创了星系天文学并因其中的科学发现促使了现代宇宙学的诞生,被称为天文学界的“一代宗师”。
为纪念哈勃对天文学的卓越贡献,199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其发明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命名为“哈勃望远镜”。
哈勃发现了星系是与银河系相当的恒星系统,并建立了大尺度宇宙的新概念。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当时的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局限,天才如他,也仅能勉强触碰到宇宙的边缘。
哈勃的关门弟子桑德奇一直在继续着哈勃的研究。
比哈勃更为幸运的是,桑德奇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观天“巨眼”已经在帕洛玛天文台建成。
正是借助这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尔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桑德奇为当今公认的恒星演化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桑德奇被视为继哈勃之后,宇宙学领域中的“拓荒者”。
“拓荒者”这个听起来很酷的“头衔”,换成“大白话”就是:
他所有划时代的研究成果,都是用每年100个晚上到帕洛玛山的三座山上进行观测,并一直坚持观测了30年获得的。
正如他在面对本书作者的采访时所说:
“我完全脱离了这个世界,就像住在忽必烈汗的如世外桃源般的元上都。......天天如此,天天如此。”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科学研究更是如此。
一个人若没有将“与世隔绝”视为“世外桃源”的心境和态度,想要进行任何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怕都不太科学。
02 对科学家的“想当然”之二:科学研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上面的说法,完全低估了桑德奇这样的一流科学家对宇宙探索的热爱,根本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在这句听起来很励志的“鸡汤”里,想象的“佐料”一般都严重超标。
比如,你可能以为桑德奇所做的观测工作就是“在山顶看星星”。
脑补一下:在万籁俱寂的夜晚,透过仪器看到漫天星系的场景,是不是觉得这可真是一件浪漫又有趣的事啊!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即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和最新的分光仪,拍一张恒星光谱也要花费10个小时。
在观测期间,桑德奇只能在黑黢黢的圆顶里或者观测平台下方用水泥浇筑的冷冰冰的观测室里捱过漫漫长夜。
他必须手动调整望远镜的指向,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设置是否正确。
观测结果被保存在避光的盒子里。接着,熬了一整夜的桑德奇将再一次在暗室里工作。
先把底片浸泡在显影液里,然后飞快地把它入入定影液,接着用水不断冲洗底片,直到一台黑色发条计时器发出刺耳的嗡嗡声。
最后,再打开一盏昏暗的黄灯,检查底片上的光谱是否可用。直到这时,暗室里才有了一丝亮光。
这样的工作每天要做无数次,我不认为这是单凭兴趣甚至热爱本身就能坚持下去的事情。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的无可阻挡的热爱,而支撑这种热爱的,往往是一个人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力。
03 对科学家的“想当然”之三: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容易有成就感的事。
就像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是“学霸”的代名词一样,科学家在大众眼中也是一个自带光环与成就感的职业。
天文学家因其研究领域的神秘性就更是如此。
然而,当你了解了天文学家的日常研究工作后,你可能会对天文学家的“成就感”有不一样的认识。
桑德奇在写天体物理学的博士论文期间受聘于帕洛玛天文台,他的一项主要工作是为球状星团制作恒星识别图。
这个工作听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成就感满满?
桑德奇每天所做的事情对天文学的研究生而言很简单,就是检查用蓝色和黄色滤光片深度曝光后的底片,并在上面标记相应的恒星位置。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个球状星团里有50万颗颜色各异的恒星。
桑德奇需要逐张地检查这些照片,在上面标出1100颗恒星的位置,还要避开恒星过于密集的区域。
他的办公室位于天文台总部大楼的地下二层。在这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他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不间断地埋头干了一年。
桑德奇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项研究什么时候会取得进展,甚至也不知道能否取得进展。
如果我们把“成就感”仅仅定义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或广泛的影响,很多的科学研究都未见得一定会有可预见的“成就”。
但在科学家的眼里,探索未知世界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成就感,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才会成为一个永远受到人们尊敬的职业吧。
《宇宙百年探险》是一本让不同的人可以各取所需的不一样的科普书。
学天文学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专业的知识;学理科的人可以从中学到科学的方法;学文科的人可以从一个个天文学家的故事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