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郑敏同学在同学微信群里通知,母校北师大120年校庆,又值恢复高考后我们大学毕业40周年,希望同学们能提供一些在校时期的学习生活的故事。我觉得在日本电影《天平之甍》里当群众演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在同学群里问可记得这件事:

“1979年日本电影《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我们部分同学去当群众演员,还记得这事吗?”

我印象中李大农同学和我都参加过大学的暑期勤工俭学,我想他可能参加了这个活动。我问李大农同学,他回答没有参加这个活动,没有这个印象了。

我说:“肯定有同学记得的,那天剧组还付给我们5元人民币辛苦费,外加一个面包”。郝成红同学接我的话茬:“非著名群众演员郝成红(在此)”

身居杭州、名字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三个字相同、顺序不同的徐启光同学私下给我微信:

“老同学。晚上好!在同学群里看到你的关于当年在故宫拍电影的事。特告知我所知的。时间是在1979年的8月下旬,我们作为群众演员去故宫拍过电影。片名是《鉴真东渡》。我们同去拍片的有我,刘旗超,李忠华等。扮演的是文武官员,列队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欢迎日本的遣唐使。中饭吃的是盒饭,每人还得到5元的现金报酬。那天。故宫博物院没有对游客开放。是不是和你回忆的拍片一回事,就说不好了。那次学校去了不少同学,满满的一辆大客车人。以上情况供你参考。晚安!”

徐启光同学记忆基本准确。《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时间在1979年8月,这在1980年1月《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的一篇报道里得到佐证:“去年8月,日本导演熊井启和协助拍摄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杨静,曾带领演职人员在大同拍摄日本彩色影片《天平之甍》的外景,大同市文工团和部分农村生产队社员参加了拍摄工作”。

时间的流逝会使记忆变得模糊,徐启光同学对《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时间是准确的,但他只记住了影片内容是与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有关,把电影《天平之甍》变成《鉴真东渡》。而我虽然记住电影名称,却从未看过这部电影,对小说《天平之甍》更是一无所知。更有甚者,我一直把“天平之甍”当做“天平之梦”,以为日语汉字的“梦”是写成“甍”的。这次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我原来把“天平之甍”理解成“天平之梦”是望字生意、完全错误的。甍在古汉语里是“屋脊”意思,也指金堂大殿两端的鸱尾,这是古代神兽造型,龙之九子之一。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的屋脊两端就是“甍”。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致谢)。图一甍的造型,图二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屋脊两端的“甍”,这是仿造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

第一部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同学回忆参加日本电影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1)

屋脊一端的甍

第一部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同学回忆参加日本电影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2)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屋脊两端的甍

第一部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同学回忆参加日本电影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3)

《天平之甍》在故宫拍摄的场景,选自澎湃新闻

《天平之甍》反映日本天平年间鉴真大师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巨大贡献,充分肯定鉴真大师在日本文化史上的极高地位。故而“天平之甍”也可视为对鉴真的尊称。

我写这篇回忆的时候,以下同学确认在日本电影《天平之甍》里担任群众演员,他们是:徐启光(杭州)、郝成红(上海)、周伟清(上海)、刘旗超(美国)、张勇(加拿大)。另外,安徽籍同学黄圣家(失联)和辽宁籍同学李中华(已故)据信也参加这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