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1)

做个小测试:说起山东人,你首先会想到谁?

我到处问了一圈,得到的回答有:孔子、唐国强、莫言、大衣哥、巩俐、倪萍、张海迪……以及一长串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名字。

传统、大气、实在,这是大家评价山东人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一)

从2300年前的孔孟,到当代各界名人,山东人的形象一直都很“正”,这种“正”约等于传统,也可以理解为“体制化”。

在最体制化的政界,孔孟后人们尊师重教,学而优则仕,顶级谋士、高级官员频出,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体制”意味着主流,意味着层级,意味着按部就班随大流。山东人爱走寻常路,寻常路上走的人多了,便不可避免地内卷,比如高考和考编。

2021年,山东高考考生的985录取率低至1.59%,全国排名第21,不到邻省辽宁的一半,即便考分奇高,录取率限定死了,山东考生又能奈何?

高考只是卷的开始,有个说法:山东有两种工作,一种是公务员,另一种是其他工作。2020年山东约41万考生竞争7360个公务员岗位,录取率仅1.8%,比隔壁另一个内卷大省河南(2.14%)还难考。

录取率低,只能说明考的人多,但最终做成公务员的,就只有那1.8%,那么问题来了:绝大多数山东人在干嘛?

真相出乎很多人的直觉:他们在体制外,在民营企业上班,在自主创业。

看一组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8%。民营企业创造了山东61%的GDP、73%的税收和84%的城镇就业。在浙江,这三个比率分别是66%、73%和87%,两相对比,山东有差距但差距很小。

山东是妥妥的民营经济强省。

(二)

山东人“正”,也擅长干“正”事。

就拿演艺行业来说,是非多、问题多,但到了山东人这里,愣是能够以“正”取胜。“正”是山东演员的集体调性,从青岛人唐国强、菏泽人李雪健,到济南人巩俐、青岛人林永健,再到济宁人靳东、烟台人刘敏涛,个顶个的都是正剧台柱子。演正剧,没人比得过山东人。

山东出了个“正午阳光”,名号带“正”,拍的也全是正剧,三大当家侯鸿亮、孔笙、李雪都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出手即经典,《闯关东》《温州一家人》《战长沙》《北平无战事》《伪装者》《山海情》,拍一部火一步,叫好又叫座,顺带着也让靳东、刘敏涛这些山东面孔家喻户晓。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2)

题材既不玄幻也不穿越,演员既不卖嗲也不袒胸,就一个字:正。

山东人不爱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能把小事做大、老事做新,在新的机会出现时,下手比谁都快,只是低调不声张,悄咪咪地埋头干,闷声发财外人不易察觉罢了。

用“守正出奇”概括山东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应该是恰当的。

日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农业数字化百强县榜单”,山东17个县市上榜,全国最多。

这17个县市分别是:栖霞、寿光、郯城、莱阳、平邑、滕州、海阳、平度、胶州、青州、东阿、荣成、蒙阴、新泰、平阴、冠县、曹县。

其中几个县市名气不大,有的外省人甚至没听说过,还有几个是曾经的贫困县。

但就是这么一些起点不高的县市,愣是不声不响地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先人一步,把农产品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三)

山东农民上网卖些啥?

按销售占比排名,依次是鸡胸肉、阿胶糕、酱类调料和海参。酱类调料卖得火,跟山东的国民套餐“煎饼 大葱”有关。

阿胶,一种用驴皮熬制的滋补品,山东的产量占全国七成。高端食材海参也是山东特产,去年产量6万吨,占全国近四成。

重点说说鸡胸肉,能把这个生意做大,很能说明山东人的守正出奇。

山东是养鸡第一大省,一年出栏超过22亿只,平均到全国14亿人,人均一只半。鸡长肉最快,吃2斤饲料就能长1斤肉,这决定了鸡肉便宜,养鸡难赚钱。在山东聊城阳谷县,有家叫凤祥股份的企业,却靠两招从鸡肉里挖到了黄金。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3)

第一招是创新,开创即食鸡胸肉品类。

中国人以前不爱吃鸡胸肉,嫌口感太柴,如同鸡肋。但鸡胸肉高蛋白、低热量,是很好的健康食品,现在的年轻人注重体型,把它当主食吃。

凤祥瞅准这个趋势,推出即食鸡胸肉,2017年上天猫开店,鸡胸肉薯片、鸡胸肉炒饭……花样百出,第二年就斩获天猫“餐桌升级引领者”大奖。这么多年下来,稳稳的销冠,市场份额超过11%。

第二招是出口,欧美人更爱吃鸡,那就卖到欧美去,那几家餐饮连锁巨头全是他的客户。

今年一季度,凤祥出口创收3.2亿元,同比劲增七成。

一定要记住,山东不是内陆省份,是海洋大省,出海赚钱这件事,山东人贼溜。

就连阿胶这样的土货,山东人都能通过速卖通、LAZADA卖到东南亚。

道理不复杂:东南亚华人多,养生理念接近。

在济南莱芜北王庄村,村支书谷国明办了个地毯厂,总共80个员工,其中60个是农民。为了把货卖到国外,这位50岁的大叔联系上阿里巴巴国际站,从零起步学外语、学运营,学用数字工具。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4)

他还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审美,针对性地做设计、搞研发。欧美养猫的人多,传统猫砂垫气味大,还容易勾住猫爪,他就花半年时间攻坚,研发出无气味、不勾猫爪的垫子,销量轻松破百万,登上销量榜前三。

再看钓鱼用的钓具,山东制造占全球八成,威海制造占全球六成,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年产值超过200亿。

燃星星之火的,是威海人陈光威,他只有中学学历,却改变了行业、带富了一方。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已经普及碳纤维鱼竿,中国人还在用竹竿钓鱼,陈光威所在的石化厂连年亏损,他孤注一掷,干脆转型做钓具,死磕碳纤维技术,最终打破美日韩的技术垄断。

围绕一根小小的钓竿,威海人能发明600多项专利,做出2万多个规格。这几年,垂钓在国内流行开来,成为“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通过天猫、抖音等平台,威海钓具又打开了内销市场,最近几个“双11”都赚得盆满钵满。

“生菜大王”马铁民是青岛莱西人,这位新时代的新农人每天卖出20万棵生菜,冠绝亚洲,韩国进口市场是50%、新加坡进口市场的90%都归他。

说老马是新农人,因为他种菜靠高科技,他在温室装上阿里云农业大脑,随时调整温度湿度光照度,棚内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自动施肥浇水。

发现没有?山东人干的事都很“实”,但就是鸡肉、生菜、毯子、钓具这样的行业,山东人总能发挥强大的学习能力,摸清吃透、做大做强做出新花样。

(四)

这一点跟山东人擅长考试是相通的。

考试这件事,一靠专注投入,二靠方式方法,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机会,山东人的学习适应、变通执行能力极强。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5)

to B to C,内销外销,阿里巴巴的各个平台全部吃透;短视频起来了,山东人又攻占淘宝直播、抖音快手。

菜农用AI种菜,大叔自学外语做跨境电商,从农业到制造业,山东人求新求变,给一个个传统产业注入数字基因,成为数实融合时代的最大赢家。

一群擅长学习的人,必然是活泼活络的。别看山东人憨憨的纯纯的,其实脑子里全是点子。

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砸响了海尔的品牌,这创意这手法,领先南方同行十几年。现在的海尔“人人创客”,进化成一家生态型企业。张瑞敏已经73岁,但脑子里的点子似乎永不枯竭。

山东人的“点子多”,在新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

淄博土豪朱一旦,靠“有钱人的生活”红极一时。最近几年脱口秀火了,满屏都是山东人,程璐、何广智、孟川等等。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6)

67岁的潍坊人莫言一脸严肃,看上去很无趣,直到最近几年触网,人们才发现:老莫竟然这么逗。

69岁的青岛人唐国强一本正经,演的全是大角,但仅凭一个广告,外加一个金句,就成了B站顶流,他本人也不抗拒,大方地娱乐自己,也供大众娱乐。

幽默是山东人的隐藏技能,透出他们骨子里的自信和不安分,这种不安分与体制化反向,天生适合创业创新。

在菏泽曹县大集镇,全村人的骄傲、博士生胡春青2018年辞去铁饭碗,带着媳妇回到老家,干起了淘宝店。

难道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

家里人起初反对,胡博士本人却想得明白、回得坚决。几年下来,夫妻俩原创设计、科学运营,淘宝店年营收已经达到千万量级,书没有白读。

胡博士卖的是汉服,全国每三件汉服中,就有一件是从曹县卖出去的。

山东人的名声(被误解的山东人)(7)

曹县以前产演出服,市场容量就那么大,新一代曹县人发现,年轻人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把汉服当日常服装穿,行业前景很好。

先行者成功后,曹县的服装厂纷纷跟进转型,一起打开了这片新天地。2016年~2020年这5年间,曹县新增13个淘宝镇、117个淘宝村,冲上了“全国淘宝村百强县”第二名的高位,仅次于浙江义乌。

(五)

上面这些山东人的故事,本地人可能早有耳闻,外地人却未必知道,听了之后甚至觉得违和——我脑子里的山东人不是这样的啊。

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

全国经济老三的地位,不是考编就能考出来的,是1亿山东人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干出来的。

去年,山东出台“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大力推动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大数字化变革。

之前,37代表山东(行政区划代码),今天,山东人在齐鲁大地上轻快地敲打着0和1。

一直以来,山东对外的名片都是“孔子 泰山”,高大正统,却也遮蔽了山东人的多元性和现代感。

古老不等于守旧,传统不等于呆板,“守正出奇”,这是山东人做人做事的态度。

如果说儒家文化构成了齐鲁大地的底色,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山东人新的底气。

从民营经济到电商创业,从张瑞敏到莫言,从正午阳光到鲁派脱口秀,

当你在脑海中植入这几个元素,

你对山东人的误解自然也就瓦解了。

作者 | 海燕

来源:燕梳楼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