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作业耍花招(奇葩作业成妖怪)(1)

迟末 作

□郭元鹏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暑假是孩子们读书的黄金时间,不少学校专门布置了暑假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文汇报》记者调查发现,孩子们遇到了一些烦心事。除了小学生读《西游记》要回答前面那道试题之外,初中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需要“将保尔·柯察金每一年的经历,整理成一张时间表”。

(据《文汇报》)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这样的阅读作业,想测试出什么呢?这不是检验阅读成效的有效方式,我们需要孩子理解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意义,而不是记住“在哪座山上打的”。如此测试阅读效果,更是以一种刁难的方式,掩盖了阅读的本真意义。

如此问题,估计就连“亲身经历”的孙悟空和唐三藏也未必能回答出来。孙悟空在保护唐三藏求取真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走过众多山头,打过无数妖怪,前路漫漫,必须“斗罢艰险又出发”,来不及记,也没必要记,所以要问他们到底是在哪一天、在哪一座山上打过白骨精,估计即便孙悟空和唐三藏都喝过“忘不了”,那也得苦思冥想一番了。

其实,类似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之类的阅读题还有很多。比如,早在2014年出现的、引起广泛质疑的“《水浒传》第九章章名是什么”,而这却是昆明某中学的一道小升初试题。还有更奇葩的,《水浒传》第100页的内容是什么?《水浒传》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如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年代出版的;有的是“原装版”、有的是“简化版”;文章字号的选择也各不相同,“相同的页码”上未必就是“相同的内容”!提这样的问题又有什么意义?“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你觉得杜甫忙不忙?”这样搞怪的阅读“神题”一再出现,到底该如何约束?我们倡导孩子重视阅读,但不能把阅读理解变成稀奇古怪的“瞎胡闹”。

随着对阅读理解的重视,未来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试题占比会越来越大。可是,当诸如“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之类的阅读题一再出现时,作业就变成了令人畏惧的“妖怪”,而阅读本身也会逐渐变成同样让人害怕的“妖怪”。奇葩作业成“妖怪”就得有人打,否则,被毁的就不仅仅是经典,还有孩子!

来源: 长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