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荫在我童年的时候,觉得赶三月会是同过年一样的大节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请家堂,供灶王,贴年画;赶三月会不但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好玩的,处处都散发着民俗的气息,泥土的芬芳人们都说炎黄子孙是女娲娘娘用泥土捏索出来的,身上有搓不净的泥,所以他们做人做事都像泥土一样纯朴、厚道尤其是庄稼人更是特别喜欢泥土:耕地翻起的土浪,耩地泛起的土花儿,刨红薯、刨长果掀起的土坷垃,他们都觉得很亲近,有时还趴下闻一闻那芬芳的泥土气息其实在农村这种气息到处都能闻到,比如三月会就是一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民俗集贸盛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
张承荫
在我童年的时候,觉得赶三月会是同过年一样的大节。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请家堂,供灶王,贴年画;赶三月会不但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好玩的,处处都散发着民俗的气息,泥土的芬芳。人们都说炎黄子孙是女娲娘娘用泥土捏索出来的,身上有搓不净的泥,所以他们做人做事都像泥土一样纯朴、厚道。尤其是庄稼人更是特别喜欢泥土:耕地翻起的土浪,耩地泛起的土花儿,刨红薯、刨长果掀起的土坷垃,他们都觉得很亲近,有时还趴下闻一闻那芬芳的泥土气息。其实在农村这种气息到处都能闻到,比如三月会就是一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民俗集贸盛会。
三月会又叫天齐庙会,庙里供养的主神是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据说他保佑庄稼人风调雨顺,阖家安康,而且有求必应,非常灵验,人们亲切地叫他天齐爷。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他的生日,南北九省市的香客信徒、庄户人家纷纷前来上香祭拜,许愿还愿,庙内香烟缭绕,庙外人涌如潮。俗话说:“商人的脚板儿小贩儿的腿,追着财气儿去扎堆”,于是先有卖纸码香烛、开水凉茶的,接着一些小商铺大商号掌柜的也赶过来。一看,嗬这地方!天齐爷驻脚的行宫,禹王爷开挖的马颊河,燕王爷射箭相中的京城选地,曾经出现过金鸡领唱天下鸣的祥瑞,还有南京通北京的大官道:这风水好的可没比了!一传十。十传百,九省市的商人都趁三月下旬来做生意,三月会是越赶越大。看吧,一排排的商铺,从庙下一直延伸到河边:人们挖出一个个土坑,栽上一根根木柱,搭上一领领苇箔秫秸箔扎成的棚,里边放上木床、支上门板、铺上布,就成了像模像样的铺面。人一进去,就沐浴在新鲜泥土、木料和秸秆儿的芬芳气息里。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三月会的生意就是这样红火,三百六十行,行行往这里汇聚:木料行,木器行,农具行,家具行,铁器行,砖瓦行,餐具行,玩具行,粮食行,油料行,食品行,布匹行,衣帽鞋袜行,针头线脑行,烟酒糖茶行,特色小吃行……行行琳琅满目,形成了南北货物大交汇。随之而来的是南北商贸文化的大交流:北方商人供养的是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和武财神赵公明,取五行之意“五方发财”;南方商客则供奉柴姓的“五显财神”,分别是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寓意商贾必备的“聪、明、正、直、德”五种好品行。这两种文化一融合,形成了泥土芬芳的三月会文化:买的卖的都讲究“碾子倒了砸着礳——实打实”,“亲戚来了请进屋——礼(里)让为先”。卖粮食的秤头子足斤足两,临末了再添半瓢子,说“河身里潮,多挖点儿添添秤”;卖布的量个足尺足寸,量好了再多量个一尺半尺的,说“庄户人家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量尺把半尺的好打打补丁”。卖茶的也不含糊,准备好了开水茶碗,说是“先尝后买,知道好歹”,品着对口头,买个称心如意;孩子们最喜欢那五颜六色的糖果,见了就要买个十块儿八块儿的,卖糖的总是额外多给几块儿,说“分给小弟弟小妹妹吃”;卖凉粉的一般在道边路旁,青白透亮的绿豆粉切成薄片儿,码在白瓷高脚碗里,浇上蒜泥淋上麻汁香油醋,湛绿喷香,馋的人直流哈拉子。遇上老人领着孩子合买一碗的,卖凉粉的就再盛一碗,说“老人家一块儿尝尝吧,这一碗就不要钱了”。总之是卖的爽快,买的痛快,买的卖的都是一团和气,互敬互让。那会首的服务管理也很地道,不但铺位安排的恰当合理,会规会约也很简单明了,只有四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天齐爷爷当裁判:忠厚诚信百事顺,坑拐偷骗惹麻烦。赶会的人全知道这四句话,心里都在掂量:说话办事别丧良心,天齐爷在看着哩。偌大一个三月会,秩序良好,白天只有三个人巡视,夜里只有五个人守护,没有丢失过一件东西。八方客商交口称赞:仁德礼仪的三月会,千里来赶不嫌累。
繁华的商贸离不开文化娱乐,市场的西侧搭了几座戏台。唱京剧的女胡(须)生吴铁英演出的《打严嵩》很叫座,行家夸她堪比上海的名角儿孟小冬、露兰香。天津来的评剧团演出的《秦香莲》让老太太们看的入了迷,以至骂陈世美“你个忘恩负义的杂种玩意儿!”骂的饰陈世美的演员委屈的说:“哎呀老太太俺这是演戏呀,你怎么真骂呢?”还有河南坠子、河北梆子等剧团,各有精彩的演出。再往西是跑马戏的,当家主角外号“草上飞”,可以跳上奔驰的黑色骏马,直立在马背上,最叫绝的是单脚穿进马镫上表演金鸡独立。可惜有一次表演时大黑马受惊,将他甩下来活活拖死,大黑马从此不吃不喝活活的饿死。会首让留出这块地皮,供人们凭吊草上飞。说评书的王三麻子很受人们的欢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惊堂木、一根二尺来长的小木棍儿是他的全部道具。他擅长说《三侠剑》,“叭”的把惊堂木一拍,开口道:“列位明公听好,说的是:三只金镖压绿林,甩头一子定乾坤,鱼鳞紫金刀纵横天下,扬子江倒流八百里。这回书说的是昆仑侠胜英大战铁面阎罗丘瑞,”他是连说带比划,身手步法,一招一式,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战不十合,胜英扭身便走,丘瑞赶上举双棒就砸。那胜英练就犬守夜、鸡司晨的功夫,听棒风知道离头部只有二寸,猛地一个黄龙转身接脑后摘瓜,丘瑞斗大的人头滚落地下!”真是绘声绘色,人们大呼“过瘾”,争着往盒子里扔钞票。说竹板书的就差一层了,书词不讲究,荒腔走调的,但是耍活宝在行,尤其正本前的小段儿很拿人,如铁蚂蚱说《《施公案》的开头段:“说了个秀才本姓王,心急火燎的找新娘。正月里说媒二月里娶,三月里生了个小儿郎。四月里会走五月里跑,六月里开口唱二黄。七月里南学把书念,八月里提笔写文章。九月里进京去赶考,十月里中了个状元郎。十一月进了翰林院,腊月里入阁当了丞相。年三十晚上得了个急性子病,大年初一就发了丧。你要问我说的是哪一段儿,起名叫个当年忙。”上来就吊足了人们听正本的胃口。书场外是拉洋片的,长方形的黑柜子,首端装一块玻璃,转动机关消息,可以看各种西洋景,操作者一声吆喝:“嗨快来看呀快来瞧啊,来的晚了捞不着啊。那边来了一只猫啊,见了小老鼠它不瞧啊。小老鼠凑近瞄一瞄啊,笑得嘴咧到后脑勺啊——它是个瞎猫啊!”还有说山东快书《武松传》的,因为这个行当表演起来专带脏口,庙首说你到庙东北漫洼地里去摆场子吧,省得脏了天齐爷的耳朵。这里是赶会的必经之路,加上有专爱听这一口的,人聚的倒也挺多。说书人手拿两片梨花简版,叮叮咚咚地打着唱:“比武艺、论刚强,得数好汉武二郎。这武松、习武进过少林寺,练武练到八年上。起五更来睡半夜,功夫练得真不瓤:脑袋瓜子赛柳斗,腰围粗壮像水缸。大腿胳膊像梁檩,皮拳一攥像铁夯。巴掌倒油簸箕大,手指头、扑扑愣愣棒槌长。”接下来眼一笑眯,就“懒驴卸磨——下道了”,唱词崴不出牙口的那么脏。不过他也有道德底线:从不守着妇女孩子唱脏词儿。一见孩子钻进来,他就打着简板走过去劝道:“孩子孩子你太小,要听这个可不好。万一你爹知道了,腚棰子打成发面糕。”孩子一听吓得撒丫子就跑。看见妇女挤进来,他打着简板迎上去提醒:“大嫂大嫂你快躲开,俺这里烧汗才起来!”那妇女一听要胡说呀,羞得红着脸扭头就走。你看,这比时下某些聚会场合,男男女女比着武的说黄段子、一起咧着嘴的哈哈大笑,要文明的多吧?
还有一种另类“文化”现象——摔牛胯骨的,属于丐帮、要饭的:牛胯骨柄上缠着红绿绸子,扇面上钻上几个眼儿,拴上铜制钱,找个商铺一摔打乒乒啪啪叮叮呤呤的脆响,嘴里唱着“喜气歌”:“掌柜的、你发财,金银财宝滚滚来。发了三山发五岳,发了五湖发四海。东西南北财运通,锦衣玉食开心怀。凤笙龙管金顶轿,祥云托你上瑶台”。到这时商家一般要给赏钱,要不给他就改唱“丧气歌”了:“掌柜的、你倒霉,千金货物烧成了灰。卖了宅子赔上地,倾家荡产毁了堆”。不过在三月会上用不着唱这个,守着天齐爷大家都规规矩矩、和和气气,没有不给钱的,更没有强要钱的,和气生财啊。按着会规,每人一天只能转唱四个摊铺,剩余的时间,他们就免费演出,说为三月会增添些喜庆。三十个壮汉往一起凑,牛胯骨一响,抖丹田一声“嗨”,倒退着散成一个圆圈,牛胯骨一扔老高,边击打边舞边唱。舞的是五花八门: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鹞子翻身,大鹏展翅……;唱的是哏调儿土词儿:“说你诌、你就诌,大年初一立了秋。公鸡下了个双黄儿蛋,牤牛降(生)了花牝牛。东西道、南北走,庄里出来个人咬狗。拿起狗来投砖头,砖头把狗咬一口”。“母鸡生来会下蛋,公鸡生来会打鸣。鱼鳖生来会凫水,老鼠生来会打洞。芝麻结梭满是籽,莲藕掰开净窟窿。光宗耀祖的是读书人,摔牛胯骨的算白扔”。火爆的舞蹈,风趣的演唱,招惹的人山人海,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些商铺掌柜的从中看到了商机,连忙过来相邀:“到咱那里摆一场聚聚人气儿吧。”他们是有请必到,到了就演,果然人气很旺,给商家的买卖锦上添花,商家自然纷纷出钱酬谢。,而摔牛胯骨的哥们儿却说这不属于俺赚钱的圈子,不能破坏会规惹得天齐爷不乐意,谢绝不要。一边非给不行,一边坚决不要,这才应了那句话:要饭的不要馍馍——拧上那个穷劲了。
纯朴厚道的民风,千姿百态的民俗,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弥漫洋溢在三月会上。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已到了古稀之年,梦中还不时依稀梦见赶三月会,饱览着那迷人的风物,吮吸着那醉人的泥土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