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人律绝和律诗再无唐宋之辉煌。原因何在?除了今人缺少唐宋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之外,恐怕与长期停留在偏重思想内容意境的炒作和旧韵畸格怪体吹捧,而忽视甚至无情打击新韵正格创作审美,不无关系吧!若长期停留在古诗的被动炒作,把古人作品请上永远无法超越的神坛,只能是追随少数“专家”、“大师”、“学者”一起永远泡在故纸堆里作文章,搞无休止,无结果的派别论争,何来创新超越的时间和精力?

相应历史阶段出现的历史作品,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辨证观点来看待,继承中有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吐故,才能纳新,才谈得上有所突破和超越。而创新也不能忽视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平仄押韵基本规则要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顶峰论”或永久的不可超越的“最高”神话地位,都是扼杀和窒息创新发展的遮羞布。任何时代的圣贤,不可能不受一定时代发展阶段的局限,存在不足之处而永远不可超越。要不,岂不是神了吗?古圣诗作在思想艺术上的造诣,炒作的人不计其数,但在体裁形式上也不可能是无瑕可击。例如“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从思想艺术上说,真情实感,凝练丰富,生动传神,酌词炼句,意境取胜,往往是古圣先贤名篇名句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效仿,传承发扬!体裁形式艺术上说,中间两联,上下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对仗工稳,堪称律诗典范。但以正格平仄规则要求来看,并不是无瑕可击而完美到不可超越的地步。古人诗作,以“入声字”和古韵部为基础的平水韵作平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句“猿”虽“可平可仄”,但“建议用仄”,何也?是因为七个字中,包括一个“入声字”视作仄声,共有两个仄声字,只占全句的七分之二,平仄比例不是完美得“不可超越”。据了解,即使作为后人认可的“孤仄宽格”论,“越靠近末字,要求就越严格;反之要求越宽松”。此句出现两处孤仄,按“前宽后严”的说法论,该做何解释呢?这样的平仄配置,若出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之手,且有没表明用的是平水韵的话,以当今国家颁布推广普及普通话平仄标准,全句只有一个仄声字了,只占全句的七分之一,再加第二句“鸟”也是普通话中的唯一一个仄声字,即首联只有两个普通话仄声字,不被众人唾沫淹死才怪呢!截图如下:

格律诗入门知识大全(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1)

“急”、“白”、“独”、“浊”,是全诗出现的四个“入声字”。若以今人普通话规范之,则属于规范的平声字。要不,今人考汉字注音,请用“入声字”或方言注音试试看是否及格?

普通话“回”、“杯”两个韵字“出韵”,除了少数方言,觉得读起来“押韵”。若考韵母,请用“ai ”作韵母给“回”、“杯”两字注音,或用“ei”作韵母给“哀”、“来”、“台”三字注音试试看是否及格?

有人会说,学生读大学学古诗自然明白“入声字”和平水韵韵部。试问:古诗作之所以有辉煌成就,与从小读诗吟诗考古诗不无关系,难道当今中小学生就不能?若能,涉及入声字和古韵部,难道让学生舍弃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去适应方言和“入声字考古诗注音不成?

从现代修辞学角度看,“落木”与“落叶”,何者与“萧萧下”搭配较确切呢?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平仄押韵,以拼音规范方言,是时代语言交流的需要。新韵规范统一格律诗平仄押韵概念,较有利于中小学生,在普通话教学中,阅读朗诵古名篇诗作,激发格律诗兴趣创作,相信会有更多的律绝和律诗人才脱颖而出,难道古人就安于永远无人超越的的现状吗?要知道,古人幼年能读诗成诗考诗,今人有着古人不可比拟的优生营养条件和相对较丰富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今人为何就平仄规则就永远不能超越古人呢?虽然,我们不能用当今较完美的新韵正格来苛求古人,但也不能把古人旧韵宽格作为神话无可超越吧?虽说瑕不掩瑜,但今人也没必要追求古人的时代局限之“瑕”吧?

步韵清代赵翼《论诗》做结:

正格新韵吐心声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李杜名诗自古延,

至今何必靠神仙。

休嘈众圣谁超越,

企盼新声唱百年!

格律诗入门知识大全(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