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央,翠柳掩映下的15公顷湖面水光潋滟,如同一块碧玉镶嵌在车水马龙之间,大隐于市,宁静致远。

这里,便是“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的翠湖。

古老的昆明翠湖(昆明特有的万物和谐)(1)

百年前,这个位于五华山西麓的滇池湖湾有大片良田环绕,故得名“菜海子”,又因湖东北方“九泉所出,汇而成池”,被称为“九龙池”。这里见证过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圈湖入城后“柳营洗马”的历史,一如既往地锁住满园“春醉蓬莱”的明丽四时。

时至今日,“看过繁华味禅悦,坐听流莺数落花”的东门,“十里春风青豆角,一湾秋水白茭牙”的西门,“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挺五华来”的南门和“鹤窥竹阁能衔字,鱼上莲洲欲听琴”的北门标的出翠湖公园的边界。

以湖心亭为中心,“阮堤”“唐堤”一横一纵,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玉带长堤、平湖岚光、芳园秋月、溢流飞瀑、银光倒影、龟山揽胜、龙华夕照、金城烟云”八景古往今来风采依旧,波澜不惊的湖面如同昆明城天真无邪的眼睛,见证历史,远眺前路。

古老的昆明翠湖(昆明特有的万物和谐)(2)

从昆明市中心最繁华的南屏街步行大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翠湖。虽然紧邻闹市,翠湖却仿佛能够隔绝一切喧嚣,松鼠跳上树梢和锦鲤一跃而起的声音都格外清晰。除此之外,位于城市中的翠湖也丝毫不会妨碍交通,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非常便捷。

中国有湖的城市很多,但几乎找不出第二座城市能如同翠湖和昆明这样浑然天成,密不可分。

1939年的夏天,著名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考入西南联大,机缘巧合下,开启了长达7年的昆明生活。对于翠湖常年盈满的湖水和“绿得好像要滴下来”的垂柳,他印象深刻,曾在散文《翠湖心影》中感慨,“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不止汪曾祺,朱德、卢汉、陆崇仁、唐继尧、闻一多等知名的文人政客都曾在翠湖边长久居住,在距离翠湖东路不远处的北门街上,坐落着爱国志士李公朴先生的旧居和他开设的北门书屋。

从陆军讲武堂到云南大学,翠湖旁的一栋栋建筑穿越时空,一条条街巷写满故事,诉说着老昆明过往的那些激情岁月和风云激荡,聂耳在翠湖畔改编的《翠堤春晓》悠然而至,筑起一座城市、一片区域坚固深刻的历史文化基石。

古老的昆明翠湖(昆明特有的万物和谐)(3)

随着《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翠湖愈发“亮”起来,“美”起来,“灵动”起来。洗马河带状公园中极具明清历史特色的兵马奔腾青铜雕塑重现“柳营洗马”的历史场景,古老的城市记忆与现代的时尚生活相映成趣。

现在的翠湖公园不单是昆明“必打卡”的亮丽名片,更是昆明人永远去不够的休闲场所。清晨练字遛鸟,下午观棋会友,傍晚静坐赏荷,“园日涉以成趣”,其乐无穷。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成群结队地来到昆明,回到翠湖这片熟悉的温暖水域,沐浴春城冬季独一无二的春和景明。

碧水蓝天,白云垂柳,海鸥红鲤相映成趣,年复一年地和岸边赏鸥、喂鸥的市民们生动定格下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好画面。

古老的昆明翠湖(昆明特有的万物和谐)(4)

翠湖公园选用大榕树、巢蕨、针葵等数十种植物,融合滇金丝猴、亚洲象、红嘴鸥等模型,荟萃云南壮丽山川和珍奇的动植物,取材当地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打造多个立体花坛,吸引无数市民、游客观光合影。由云南解放博物馆等历史建筑组成的“翠湖博物馆群”,也同样讲述着城市时代记忆的传承。

“一尺翠湖水,半部云南史”。透过昆明对“柳营洗马”的水景重塑,对翠湖水生态的持续修复和承载昆明城市客厅功能的翠湖博物馆群打造,展示出城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更全方位地提升昆明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翠湖的一池碧水和春色满园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美好共生。

古老的昆明翠湖(昆明特有的万物和谐)(5)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汪曾祺 《翠湖心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