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义(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中庸讲义一)(1)

网络转载 源自孔门之学 2019-08-2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陆澄问《学》、《庸》同异。阳明先生答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大学》一书先出,子思著《中庸》,遣词造句多处映射《大学》,研读《中庸》义理,须以熟读《大学》为基础。如《大学》说“诚意”,《中庸》言“诚身”;《大学》曰“至善”,《中庸》云“至诚”;《大学》曰“格物致知”,《中庸》云“成物,知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区分本末,强调要“知本”,在《中庸》却是本末一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实现“本末一贯”,故把“末”字隐去,点出“大本”,正是承接《大学》而对“中”的内涵进行界定。

《中庸》论“性”,《大学》论“心”,《大学》把“诚意”功夫落在“慎独”上,《中庸》以“慎独”来做“复性”功夫。心之所发为“意”,一诚其意(慎其独),则“意”合于“心”,内外人我混融一贯。《中庸》云:“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让性之所发,“发而皆中节”,这就是《中庸》“慎独”功夫,通过做慎独功夫来实现“率性”或“时中”。

《中庸》开示“中”,《大学》点出“正”,《中庸》首章与《大学》“正心”章关系密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一句在《中庸》首章承上启下,把首尾两节文字贯通起来。如果看不出“戒慎”、“恐惧”取自《大学》“正心”章前一节“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不睹、不闻”取自后一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不太好读懂《中庸》所言“慎独”,更难以理清《中庸》首章义理脉络。

回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句。《中庸》对“道”的界定,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同。天之所命为“性”,“性”是充实圆满的,从圆满自性中开显出来,就是“道”。大学之道,分一个内外人我,先“明明德”,再“亲民”,最后以“止于至善”收尾。而《中庸》所言“道”完全合于“性”,“性”是大本,“道”乃达道。阳明先生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此心止于至善,则能尽其心体。可以看出,大学之道到了终结处,在内圣上实现“止于至善”,或外王上达到“明明德于天下”,才相当于《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读“尽心”篇首章,有助于体会《中庸》首章义理。《中庸》论“性”,《大学》论“心”,孟子兼论心、性。孟子云“尽心知性”,《中庸》曰“尽性”,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大学》没有直接点出“尽心”,但其言“物格而后知至”与“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本”接近于“知性”,“知至”相当于“尽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下贯流行而为“性”与“道”。尽心知性而知天,由尽其心性而上达天命,无论是下贯还是上达,从义理上考察,殊途而同归。孟子所言“知天”,这个“知”字义深,阳明先生指出:“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

朱子注:“率,循也”。“率性”可意会难以言表,下一个“循”字,落入第二义,不妥。《中庸》二十章“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以及二十六章“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都在说“率性”。

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孟子指出:“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自慊”与浩然之气之至大至刚,有什么内在关系?可以结合孟子所言“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以及“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来体会其中蕴含的义理。同理,《中庸》云“率性之谓道”,从“率性”中须体会出“道根于性”这层意思,道虽充塞于天下,却须臾不离自性。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以“自慊”来解说“诚意”。理解了“自慊”,有助于解读“率性”的内涵。心之所发为意,“意”自慊于“心”,“诚于中,形于外”,内外贯通,“意”便合于“心”。与之类似,《中庸》所言“率性”,则是“道”完完全全合于“性”。率性之谓道,“性”即大本之“中”,“道”乃达道之“和”,“道”须臾不离“性”,故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大本之“中”,即达道之“和”,性即道,道即性,所谓“率性之谓道”,只是分一个体与用。可以对照《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来体会《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圣经》所言“神”,相当于《中庸》所言“天”或“天命”。

《中庸》二十一章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个“性”与“教”,分别对应《中庸》首章所言“率性”与“修道”。对“诚”言“明”,对“性”言“道”,故“明”与“道”义同。

《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耶稣说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从圣父到圣子,可根据“表明”一词来体会“神”与“道”之间的关系。但上帝是独一的真神,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圣父、圣子只是一个“独”,圣子本与圣父合而为一,故曰:“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庸》所言“天”“性”“道”,三者也是合而为一。

参考:《中庸》与《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