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论是认识二重性与随机性关联关系的认识方法

【作者:赵志生(1943-2021)】

五行论,是中国古代数学从〖一元一进制数字〗数数数列与〖一元二进制数字〗数数数列的二重性,进入〖二元二进制〗数数数列与〖二元三进制〗数数数列的随机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它为十进制数字的产生,奠定了最关键的二元数认识理论。

没有二元数的诞生,就没有五行论,

就没有对有五行无五行的体系阴阳观与三焦论。

五无生二,二有五行,是五行论的最基础理论。

对无(0)的认识,是在认识二的同时产生的,无二则无无(0)。

二的产生,并不是两个〖孤物独识〗事件的二合而一,它是两个〖一元一进制〗与〖一元二进制〗产生的二重性认识之后,进入〖二元二进制〗的产物。所以,它产生在〖格物致知〗的认识层面。

两物之间,应以何为隔?才是认识问题的关键。

如果有第三物相隔,则是三物论而不是二物论。

那么,人为什么能首先认识到二物的存在,而不是直接认识到三物的存在

为什么人类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总要把它分成阴阳两个层面来认识,而不把它直接分为三个或者四个层面来进行认识?

这些谜团,只能通过五行论来进行破解。

在五行认识层面,需要再重新回归到阴阳的初始关联关系认识的探索内容上来。

但是,在阴阳认识层面,对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四象现象,是很难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的。

如果,白天为阳,称为昼;

黑天为阴,称为夜。

那么,旦夕之象如何来论阴阳?

如果,也定义旦为阳,夕为阴,

那么,昼夜旦夕则进入了阴阳论:

旦昼为阳,

夜夕为阴。

在这样的认识下,

旦昼之间的衔接则可以为阳,

夜夕之间的衔接则可以为阴。

那么,

夜旦之间的衔接,是不是应该表示为阴阳?

昼夕之间的衔接,是不是应该表示为阳阴?

有人说这种说法不合理。

合理的说法应该是:

者生阳灭阴,

者生阴灭阳。

两种提法之间,都是依据什么样的数学逻辑?

不妨进行一下分析:

黑白四象产生的五行关联关系中,可以认识到:

在两个属性一元素变异中认识

这种认识,是对数字一的数值属性认识的一种绝对性产生的。产生它的条件则是:

○○○●

通过属性异同四象来认识

○●●●

在〖黑白四象〗的变异过程中,〖三白一黑〗与〖三黑一白〗的相对变化过程,只认识数字一(数一)的存在形式,就会得到一黑一白(阴一阳一)的变化结果。

那么,这一黑一白是怎样变化来的?

通过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变化过程时,就可以把它简化为两个数字进制体系中的数值变化过程。即:

●●●

在一元数数数列中认识

在一元数数数列中认识

○○○

黑一变成了黑三,白三变成了白一,则黑一变成了白一。

白一变成了白三,黑三变成了黑一,则白一变成了黑一。

黑白四象的五行变化过程中,只观察数字一出现的属性而忽略其它数字变化内容的时候,得到的数字一认识起始属性与终止属性则出现了属性的变化。

所以,数字一的属性变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自身的属性变化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变化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数字一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而且,这种特殊属性的产生,完全是由两个一元数数数列中数值共同变化的结果。

所以,可以把五行中的黑一变白一,表达成黑一生而成黑三,白三克而剩白一。简称黑一生白一。

同样,可以把五行中的白一变黑一,表达成白一生而成白三,黑三克而剩黑一。简称白一生黑一。

于是,通过五行论,得到了黑白属性在数字一的认识范畴中的变化过程。建立了第一个数字与属性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个黑一也不是白一变成的吗?

那个白一仍然还在那里没有变吗?

这个人说的很对,从物质认识角度来说,白一变成了三个白一,仍然是三个白一中的一个属性一。但是,从数字角度来讲,白不再是数字一,而是数字三。而黑三则变成了数字一

那么,此时的数字一是什么属性?当然是黑的。

习惯了西方数学认识理论的人,可能一下子转变不过来这种认识。但是,通过五行论建立的是一种数字属性的关联关系。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性,完全是由属性数字的关系确定的。

那么,黑数字变成三的时候,它还是黑一吗?

所以,可以把属性数字之间在五行中的关联关系总结成:数字相变,属性相生

五行论,使属性变化进入了可以用数字相变的关联关系表达的属性数学认识层面。

五行数字预言详解(五行论的数理-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