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监制 吴雅茗 策划 陈文文 张彧 记者 吴佳妮 马赛洁 制图 聂李黛芳 共享联盟三都微融站 刘志强 通讯员 方祺
编者按: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特此推出《深蹲》栏目,聚焦不同类型的基层村社,探寻与发掘最小单元治理中的智慧与风景。
本期聚焦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的乡村音乐学校。
村庄名片:
镇头村,曾因挖掘本地文化、提升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之路,被评定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
今年5月,建德市推行“文艺村长”工作制度,文艺工作者下村,为村民开展教学,助力精神共富。镇头村作为首批试点村,选择以音乐为特色,开办乡村音乐学校。
政策是好的,怎样避免把“经”念歪了?洋气的音乐学校如何接上地气?
“铁娘子”带头
“最开始,镇头村并不是首选。”一见到记者,三都镇党委委员王思群就直言不讳。
确实,镇头村地理位置不理想,记者从建德高铁站驱车至三都镇政府,花了半个小时,从镇政府再到村里,又是半个小时。
山路弯弯,村子藏在峡谷深处的隘口。
村子也不大,转一圈10分钟搞定,能买点日用品的小店,在另一个村,走路得40分钟。
交通等都不方便,文艺村长的第一站却定在这里,为什么?
“得要有人捧场啊!”王思群说,村民们忙完想放松下,如果喝酒打牌的比唱歌的人多,跳广场舞的又比苦练书法、乐器的人多,肯定不行。“现实就摆在这里,总不能让文艺村长教大家打网络麻将吧!”
相比之下,镇头村有点不一样,这里有支“铁娘子”文宣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县、公社到大队各级,都普遍建立了文宣队,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镇头村也不例外。
“广播响,电灯亮,俱乐部里闹头场。”回忆当年,70岁的镇头村村民李玉英依旧兴奋,年轻时候的她,是“铁娘子”文宣队的主力,一手快板打得贼溜,“我们一表演,旁边好几个村子的人都赶来看,可热闹了!”
如今,“铁娘子”文宣队的成员已基本到了花甲之年,在村委的牵头下,大多数时候,这支40来人的队伍是村里的党员服务队,关照邻里、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都有她们的身影。
“和以前一样,关键时候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镇头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说。
不过,如今常常拿扫帚走街串户的李玉英,偶尔也会拿起快板再试试,“已经忘光了,最简单的花样都打不出来了”,她也会怀念聚光灯下的青春和掌声。
“聊起跳舞、唱歌,她们还是会激动,眼里会发光。”王思群说,“万事开头难,只要‘铁娘子’们存着对舞台的这点心思,就是切入口。而且音乐的感染力非常强,更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一呼百应。”
把氛围烘起来
傍晚6点,晚霞映天,记者沿着小路在村里随意走走,就能听见路边房子里响起的葫芦丝。大多吹得断断续续,但能听出旋律,那是老歌《军港之夜》。
“最开始可没有这么放得开!”中国音协会员、建德市音协名誉主席周霞,是下派到镇头村的文艺村长,也是这个乡村音乐学校的校长。
今年5月25日,乡村音乐学校正式开课。周霞觉得已经很接地气了,学校就在村里头的文化大礼堂内,还特意选了国风乐器葫芦丝作为入门课程。“一吹就响,好上手,声音好听,学的也是一些老歌。”
但一上课,她就发现了问题:“见过社区搞活动,一些老人过来坐半天就为走的时候领块肥皂吗?个别学员就给我这样的感受。”有村民人是来了,但只是呆呆地坐着,整整一个半小时,面前的葫芦丝连拿都没有拿起来。
也有学员对吹葫芦丝挺感兴趣,但一周一次的课程,远远跟不上遗忘的速度。周霞询问回家不练习的原因,对方的回答令她哭笑不得:“说是不好意思吹,吹破音就像放屁一样,大家都笑话。”
“归根结底,还是村里少了音乐氛围。”怎么把氛围烘起来?周霞有的是办法:一个村里的音乐爱好者没那么多,就把“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三都镇;一个人不好意思练习,就把更多人召集起来,开音乐交流会,大家一起“出丑”。
记者来到镇头村当天,恰是音乐交流会定期召开的日子,非常奇妙——前一刻还打着赤膊叼着烟的老汉,这一刻肩膀扛上了重重的长号。吹出来的声音肯定比不上专业号手,但他微闭着眼睛,沉醉其中,围观村民的拍手叫好声,一阵盖过一阵。
大家都放开了,乡村音乐学校就上了正轨。如今,首个葫芦丝课程已有正式学员30名,其中,最远的学员来自羊峨村,开车过来要一个多小时,年龄最大的学员,已是78岁。截至目前,所有学员都已学会了一首入门歌曲。
镇头村时时、处处飘起各色旋律,撩得人心痒痒,主动报名上课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文化员姜献君和余永荣抱怨:“说是咱们村的文艺村长、音乐学校,结果葫芦丝班的名额都给外村抢走了。”
余永荣一笑,他看得更长远:“谁让咱们村民一开始没抓住机会,没事,后头的路还长着,音乐学校还有更多课要开出来呢!”
多一种选择
有了乡村音乐学校的镇头村,变了吗?
看似没变。晚上7点,村中心广场上的劲歌准时响起,大妈们跟着节奏热舞,跳出一额头的汗,有人在这里找麻将搭子:“快点来,三缺一!”
但又变了。广场舞中场休息的辰光,大妈、大叔们的谈资多了乡村音乐学校。谁家葫芦丝吹得不错,以后还会开哪些班,聊得兴起,大妈大叔也会怀念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听广播里有人吹口琴,就很想学,要是有这个班,我也试试。”
“这就够了!”周霞说,所谓精神共富,就是要让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文化生活上有的选,“爱唱歌的唱歌,爱跳舞的跳舞,爱钓鱼的钓鱼”。
只是,村民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匮乏惯了,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反而不知所措。“所以加以引导,要让更多人试一试,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喜欢呢。”
也正是这试一试,周霞、王思群们都发现,原来有村民愿意把家里多余的萨克斯风送出来,就为村子里能多几个同道中人;原来文艺梦想人人都有,没有城乡之差。
“其实,村里的文化员已经跟不上村民们的文化需求了。”建德市委宣传部部长程星火说,“文艺村长就是一股新风。”
很快,乡村音乐学校还会开设二胡班、声乐班、管乐班,周霞还在考虑,在学员中择优组建一支草根电声乐队,带他们到舞台上去,拥有更多更大的获得感。“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草帽乐队’。”
杭州市音乐家协会首个创作基地的牌子,已挂在了乡村音乐学校的门头,会有更多的音乐家、创作家走进这个小山村,从这山水中吸取灵感,并把外面更大的世界带进来。
余永荣也已在憧憬镇头村的未来:“通过乡村音乐学校,或许会有更多的研学团队、年轻人到来,他们来学习,也来当我们草根乐队的观众,到那时候,我们的整个乡村,就活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