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源学校建校于1996年,设有中学部、小学部、幼儿部、国际部和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她将“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视为自己的使命,努力解析从幼儿到青少年时期人成长与幸福的密码,致力于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在德育实践、新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翱翔计划、科技创新教育、学习型组织创建等多领域中的探索与成效,使其正逐步以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和绿色、人文、数字化的新形象走进北京名校行列,学校教育稳步快速提升,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可,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2016年是京源学校建校20年。值此之际,学校举办“走向2020——京源学校发展论坛”,向大家汇报京源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实践,倾听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

北京京源学校是公立学校吗(北京市京源学校)(1)

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学校德育

坚持价值引领,营造有利于德育的文化氛围

京源学校建校以来建立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认同,创建系列教育活动,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统一全体师生和家长的意志,引领师生家长共建、共享学校文化,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什么是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开展学习,组织讨论,明确提出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学校价值观,明晰了“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三大理念。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运用多种方式,多层面,全方位地组织全校师生提炼学校的文化精髓,架构了“求真、尚美,明德至善”的校训,带领师生不断探求真善美的文化内涵,建构了学校文化框架。全校师生通过认知、认同和不断实践,找到了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将其转化为学校的价值理念,变成京源人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人人以真善美为追求,和谐健康、快乐幸福的精神家园。

探索有效德育,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学校提出了“主体体验德育模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和开辟特定的氛围和渠道,让学生在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怀。追星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德育管理者,如何因势利导发挥好“偶像崇拜”对学生成长的有利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生存意义转化为集体存在意志?学校开展了用英雄的名字给班级命名系列活动。这其中做得最好、持续最长的是雷锋班,这个班级坚持在全校举行雷锋班的交接仪式,不断续写雷锋精神。良好的道德养成更多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从身边小事抓起,从每天的生活做起。例如光盘行动,我们提出吃多少打多少,打多少吃多少,易于操作、检查落实,学校组织学生游学体验,举行“大米是怎样炼成的”翱翔特别论坛,在体验中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学生会还设置文明监督岗进行检查评比,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将光盘行动这个认知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动之中,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在这些身边小事中逐步养成讲文明、守秩序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逐步养成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操,自觉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坚持系统思考,构建学校“K-12”德育体系

京源学校力图在“K-12”体系下,从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特点出发,依据人的成长规律,整体设计学校德育,用系统化和系列化克服德育的泛化与碎片化问题,建设了具有京源学校“K-12”特点的仪式教育系列、初中人生观教育系列、从幼儿园至高中的生涯规划系列等15个经典主题活动系列,找到了一条克服德育“碎片化”的有效途径。

坚持德育创新,谋划未来德育工作思路

学校明确了学校“十三五”德育工作思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主动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小、幼一体有效衔接的“K-12”德育体系。

认真研究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中、小、幼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修订中、小、幼一体有效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

重点构建1~12年级既有鲜明的学段特征、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又相互衔接、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德育系列精品活动;明确1-12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途径与方法;进一步发挥好团组织、学生干部的作用,完善高中生理想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培养方式,丰富德育内容体系。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课程建设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现实反思:一个学生成长的启发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孩子的课程故事。他是一位中等生且身体有残疾,但是高考只考了613分。他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航模,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他参加第三学期课程长白山科学探索活动。穿行于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时,遮天蔽日的树木挡住了大家的视野,他便突发奇想:假如能换个视角,从高空鸟瞰我们的世界,必能从中获得更为整体、更为丰富的认知!回到学校后,向学校申请成立天眼社团并且买了无人小飞机,找了一位地理老师当他的指导教师,一开始社团只招募到一个初一女生,从此开始他的航模之路,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几乎没有停过,自己不懂的问老师,老师不懂的就自学大学课本,还一直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慕课,拿到三个全国专利,后来他以自招生面试和笔试成绩总分第一被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录取,现在在南航学习。他的优势是视野比别人开阔,动手能力、演讲能力、自学能力也比别人强一些。京源学校给了他哪些帮助?他在初中参加的第一个社团是开心园艺,第一个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故宫报警系统识别,就因为学校除了考试科目,像《通用技术》这样的课程都认真地开课了,这个课上他知道什么叫知识产权和专利,提前学习了三视图的画法,参加6次学校组织的翱翔特别论坛,第三学期课程他去过长白山、云南、泰山,参加翱翔计划并将研究成果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还获了奖。

如果说这个孩子成长得好,就是因为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学着、疯狂地玩着”,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个性得到比较全面充分的发展,他的成长也证明了京源课程具有育人的实效性,同时也启发我们学校课程还能做些什么?

经验回顾:京源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校依据“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的办学理念,确立学校培养总目标为“具有‘真善美’品格,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素质人才”。强调“真善美”、负责任、有能力和高素质,尤其是有能力是指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力;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生存力;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创造力。学校提出课程建设三项原则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K-12”体系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还提出课程实施的三项原则突出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和基础性;突出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突出特长培养课程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学校努力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和校本再造,逐步形成“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k-12课程体系。

建设纵向有效衔接的“课程链”。学校从人文、科学、艺术、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等4个领域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体化的阅读课程链、一体化科学素养培养课程链、一体化的艺术教育体系等纵向有效衔接的“课程链”。各部门都初步完成课程的顶层设计。

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群”。校本选修和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课程)丰富多元,突出其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初中,有六大类40多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学生每天下午有80分钟时间参与自主学习。学校提供5大领域20余门(类)校本选修和社团活动。

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把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如“现在进行时课程”翱翔特别论坛、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发的科学探索与人文考察活动“第三学期课程”固化为学校特色课程,并且长期坚持,成为学校经典特色课程。

未来重构: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我们应该推行由消费者学生来主导的“市场课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指向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当下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生本课程”,面向未来5年学校课程重构方向:自我认知与自主发展、项目学习、自然教育、闲暇教育、艺术创作、私人订制、混龄学习、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

总之,学校教育既要面向未来实现社会期待,培养学生六大能力。更要面向学生,满足个性成长的真实需求即从兴趣走向志趣、志向、抱负。生本课程以“学生成长的真实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对人的期待”为依据,引导学生逐步学生四件事:怎样认识人与自我的关系?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独立生活和确立志向?

在这里有四个关键词:一是“引导”,就是要把学生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兴趣点和探究欲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出来,并且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独立生活、确立志向和终身学习进行导航。二是“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三是“逐步”,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四是“认识”,即认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科学认知、人文感悟、艺术表达和实践创新等途径,提升科学素养、人文修养、艺术气质和创造能力。

我们相信,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充分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打破科际,开展“无边界学习”,把整个世界变成学生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沿着“兴趣-乐趣-志趣-志向-抱负”一路走下去,那样必将会走出许许多多的“全面发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