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

都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朝高僧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也就是627年,从都城长安出发,一路上历尽了艰难险阻,重重磨难,最终到达印度,并且在那儿学习了有两年之多。

后于贞观十九年,也就是645年回到了长安,与此同时,带回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这些经典的佛教著作,全都是梵文,为了进行更广泛的传播佛教文化,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了翻译的工作。

由他口述取经途中的奇闻轶事,被他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大唐西域记》,共有一十二卷。

《大唐西域记》主要讲述的,就是玄奘法师取经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有交通,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

直到后来的佛教高僧慧立法师和彦悰法师,合作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这本书,也为玄奘法师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的神话色彩,玄奘取经的故事也就这样在民间迅速的流传开来。

故事的流传速度是惊人的,而像这种取经的故事,流传速度和传播范围更是迅速和宽广,就这样越传越丰富,越传越离奇,越传越带有神话色彩,而且这种故事也被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出来。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2)

像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的《唐三藏》、《蟠桃会》等,元代吴昌齢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

而到了明代,吴承恩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之上,又经过艰苦的再次创作,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既然是吴承恩吸取了民间的传说,还有古代的一些话本戏曲的内容,那西游记的内容和这些话本戏曲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鉴于有些话本戏曲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就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例,来具体的看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最早的雏形,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原本在我们中国早已经失传,后来在日本发现了它的踪迹。

在日本的三浦将军那儿发现了藏有小字巾的箱本,但是这个版本并不完整,它缺失了上卷的第一页以及卷中的第二三页,在卷的末尾有“中瓦子张家印”的字样,后来,据王国维的考证,这个“中瓦子张家”是南宋都城临安书铺的牌号,因而就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定为宋朝说话人的一种话本。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3)

中瓦子是宋朝临安府的街名,倡优剧场就在这个地方。而吴自牧的《梦梁録》中说:

杭之瓦舍,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熙春桥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谓之中瓦子。

在第十五卷:

铺席门、保佑房前,张官人经史子集文集铺,其次即为中瓦子前诸铺。

而这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末尾的这个“中瓦子张家”,就只有这一个。

后来,在日本又发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大字残本,而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和小字本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大字本残缺的内容确更多,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以小字本为主,而大字本为辅的合订本。

这种诗话形式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一十七节,而这种形式也成为了后来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此诗话,也并不是宋朝士大夫口中所谓的诗话,因为这种形式有诗有话,因而得名诗话,而那些有词有话的,就被称为词话!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

【1】 什么是诗话?

诗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说、唱并用,韵文、散文并用,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诗话的形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它并不像那些古文一样晦涩难懂,让人不好理解。

读过《西游记》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西游记》本身的内容,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诗话的形式,有诗有话,而那些诗,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很多诗句,读完就有一种很明了的感觉,就像那些人物打斗之前的诗句,简单明了,清清楚楚的就交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

而这也是诗话的一种优势,通俗易懂,那些受众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 学问,就能轻易的明白,而这些都是诗话所具有的优势,也为故事的传播,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说到诗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诗句都是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也就是每一节的最后面,而在《西游记》中,除了每一回的开篇诗句,文中也有,文末也有,处处都有,这是两者很明显的不同之处。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5)

【2】 两者人物设置上的不同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由于第一节的缺失,开篇就是第二节,而第二节名目就是“行程遇猴行者处”,由此可见,那时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猴子,不叫孙悟空,而是叫做猴行者。

而这个猴行者的出场方式更是令我们大跌眼镜,书中描述,这个猴行者是以一个白衣秀才的形象出现的,并且对唐僧西天取经的事了如指掌,更是对取经的路线,路上所要经过的国家的名字等等,都是非常的清楚,更是知道唐僧已经取过两次经,只不过,唐僧都死在了取经的路上,这一次取经,是唐僧第三次取经。

唐僧西天取经的人员共有7人,在遇到猴行者之前是6个人,再加上猴行者是7个人。通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你会发现,整篇诗话,说话的人只要两个,就是唐僧和猴行者,其它的人根本就没有台词。

由此可见,两者在人物的设置上是有明显的不同的,相同的只有唐僧,而那时,这个猴行者,也还没有被赋予一个孙悟空的名字。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6)

【3】 两者内容情节的丰富程度不同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每一节的内容不是很多,简单的介绍一下路途,然后就是和这个地方的主人公的一些对话,最后再来一个结尾的诗句,所有的章节都是如此。

如果你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你就会发现,它的内容情节实在乏善可陈,不够丰富,只是简单的寥寥数语,没有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人物的形象不是很丰满,就像一个简单的叙事,交代了一下过程,就这一点故事情节,谈不上什么丰富。

相比较于《西游记》的内容,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西游记》我们都知道,通过故事本身,章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性格鲜明,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方言,让我们读起来之后,手不释卷,这就是吴承恩艺术再加工的功底,通过再加工,使得故事的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加,这可能也是小说和诗话的不同之处吧。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7)

【4】 两者有相同的故事吗?

如果你两者都读了,你就会发现,两者的故事根本就不相同,要说有相同的地方,唯一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也有一个女儿国,只不过在书中是叫做“女人国”,城门上的匾额是“女人之国”,而那一回的回目是“经过女人国处”。

唐僧到了这个女人之国,直接就谒见了国王,在唐僧的介绍当中,和《西游记》中一样,唐僧说是奉唐帝敕命,也就是奉了唐朝皇帝的命令去西天取经的。这一点是相同的。

还有那国王也是主动要留唐僧做夫,唐僧是再三不肯,满国女人尽皆流泪,叹曰何时再能见男人一面。还有一点,不知道算不算是一个相同的地方,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这个猴行者也偷桃了!只不过偷的是西王母的蟠桃,偷了一个桃,被西王母打了左肋八百铁棒,右肋三千铁棒,还一直疼到现在,弄得猴子再也不敢偷了。

西游记唐三藏最后讲的是什么经(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8)

总的来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西游记》最早的雏形,两者可以说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故事,相同的也许就是同样是唐僧西天取经,还有都路过了一个叫做女儿国的国家,除此之外,全不相同。

而同样作为两种传播形式,小说则要丰富的多,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明显的要好于诗话,也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诗话作为最早的一种故事的载体,也难能可贵,它给以后的元曲,明清的小说,都开创了一种先河,称为鼻祖实不为过。

《西游记》吸取了多少前人的东西,至少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来看,吸取的东西并没有多少,无论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后的《唐三藏》、《蟠桃会》、《唐三藏西天取经》、还有那《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等,也许吴承恩只是插入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是故事本身的描述,情节的塑造,则完全是吴承恩的杰作。

《西游记》里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情节,如梦如幻般的仙境,也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和想象,这样的脑洞,不由得我们不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