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某个周末,29岁的我第一次去闵行区图书馆,那时的我是一名乡镇初中数学教师,家住乡村,平时家里还有地,农忙时也是家里的劳动力。随着教学课件这个新事物的产生,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被点燃。看着大家用PPT、几何画板等做出来的漂亮课件,当时我很想做一个特别点的课件。

好好学习决定你去什么样的图书馆(十日谈图书馆里有人生最好的模样)(1)

双休日,我来到闵行图书馆,查阅制作Flash通过编程实现交互效果的资料,为我在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制作出新颖的课件作准备。

第一次进入闵行图书馆,一眼就看见白色的柜台后面,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女管理员,那种庄重的氛围以及她的目光,让我这名乡村教师有点莫名紧张。穿着白色短袖衬衫的女管理员,脸轻轻一侧,一个淡淡微笑:“小伙子,借书?”“对对对……”我就这么笨拙地开始了在闵行图书馆里的第一句对话。两年之后,这位老师成了我的同事。

那天,我顺利地借到了需要的所有书籍,但我舍不得就此离开图书馆。我找了个位子坐下来,一边兴奋地翻阅借阅到的书,一边注视着周围阅读的人们。图书馆静谧的空气中,飘荡着一种神秘原子,它丰富甚至丰饶,它有四通八达的神经,连接着当下、昨天与未来,连接着自然、现实与人类。

一年后,闵行区图书馆举办了区级“网页制作”大赛,得知这个消息,我非常兴奋。我彻夜准备,不知疲倦。犹如天注定,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区第一名,因而有幸认识了当时的馆长张乃清老师。他朴素的外表下,掩饰不住的雍容气度,是长期浸润在图书馆里养成的,犹如岁月在器皿表面形成的包浆。他是一位学者型的馆长,是对闵行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顶尖的存在,他亲自编撰的相关著作就有几十册。从他的身上,令我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肃然起敬。

那次颁奖典礼后,张乃清老师与我促膝长谈,相见恨晚。最后,张老师问我:“小闵,愿意来图书馆吗?”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回答道:“好好好……”过了一会儿,我还是把心里的犹豫说了出来:“张老师,明年来可以吗?今年我是初三班主任,这届学生我初一带起,不想中途抛弃他们……”张老师一秒都没有犹豫地说:“当然应该这样!平时周末有空也可以来坐坐。”他的眼神坚定。那一刻,我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第二年,我入职了闵行图书馆,每天坐着莘吴线上下班,几乎是从这条线的起点到终点,虽然路途漫漫,但我内心却充盈幸福。

图书馆的老师们都很和善,当时的我被安排在信息部门,对我来说是如鱼得水。在三个月时间里,我自学完了一系列动态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甚至连各种页面设计动画等也有所涉猎。同时,向前辈陆老师也学了一部分图形化的动态网页制作方法。在那个很少有区级图书馆网站的年代,我们凭借着一腔激情开始做着自己的动态网站。那种兴奋与激动所带来的幸福,可以让人在凌晨两点还在敲键盘写代码。

在各位老师的爱护下我也快速地成长着。陆老师是当时的信息部主任,教授了我很多知识,除了软件系统方面还有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方面的各类知识,后来我还获得单位CCNA的培训名额。再后来我还开发了馆内办公OA系统,研究并编写了微信机器人程序。一边学习一边收获着,我也慢慢从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了信息部主任以及现在的副馆长。

每次经过我第一次坐过的那个座位,我都会下意识地望上一眼,坐在那儿的人不断地变化着,也许是一位考研的青年、一位作家、一位以读书为乐的老者、一位科学家、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城市建设者……

为我所爱的图书馆工作一生,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月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