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历史#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1)

今年(2O20),故宫建成已经600年了。明永乐18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现在的故宫)建成,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以南京为留都。

从此,北京故宫便成了明清两代的皇家禁地,也是现今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2)

故宫是如何建造的,又为什么要营建故宫呢?

这得源于朱棣的个人经历当时的一封奏疏。

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省书李至刚等人上疏朱棣,说燕京是皇帝“龙兴之地”,应效仿太祖对凤阳之做法,立燕京为陪都。

由于朱棣在“靖难之役”前,长期就藩燕京,自然对燕京有极深的感情,所以李至刚的奏疏正合他意。于是,朱棣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改北平为北京——所以就有了“北京”这个称呼。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3)

这个时侯,朱棣内心已有迁都北京的想法了。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朱棣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要想把北京做为京师,首先要有足够多的百姓居住,都城够大,方显皇都气派。于是他强令迁民北京,大批江南富户、山西商人以及各地的流民,被一纸诏令迁入北京。

接着,他派出各路人马,赴全国各地开采建筑所需的材料。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4)

建造皇宫,需要许多的石料。为了取材方便,故宫的石料大都来自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及西郊门头沟。现在故宫保和殿后面的那块巨大的丹陛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块人工石,长16米多,宽3米多,重达200余吨。仅这一块石头,就动用了一万多民伕和数千名士兵。

运送这块石头前,需要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就掘一口井,在气温降下来后,命人从井里汲水泼路,待路上的水结成了冰,再让民伕、士兵在“冰道”上运送。一路上坡下坡,沟沟坎坎,费尽了千辛万难,用了近一个月才运到宫里。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5)

建筑所需的木料,则是要从深山老林里砍伐。为了采伐楠木,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进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流传的“进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说的为皇宫伐木一事。

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那金璧辉煌、宏伟壮观的故宫,其中的许多石材、木料都是由无数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6)

整个故宫建成后,共耗费人工100多万,历时14年。故宫的总设计师为苏州人蒯祥,整体方案依《周礼-考工记》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而制订。共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房间9999间(实为8707间)。

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理念建成后,以南北向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当时的太庙。右边的中山公园,是祭祀土谷神的社稷坛,恰好符合“左祖右社”的原则。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7)

沿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国家举行典礼的地方。

后三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这里办公。

三宫之后就是东西六宫,是皇帝妃嫔们居住的地方。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以天上的星宿对应都城。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紫微宫,地上的皇帝也应居紫城,所以“紫微、紫垣、紫宫”等,皆为皇帝居所的专用词。皇宫向来属于禁地,所以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8)

故宫周围被50余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河的内侧是十多米高的宫墙。宫墙共有四个大门,东为东华门,西边西华门,南部(正门)叫午门,北门称神武门。同时,四个城角都有二十多米高的角楼,既威严肃穆,又富丽堂皇,整个故宫是古代文明的结晶。

紫禁城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六百岁的紫禁城(9)

六百年间,故宫经历过多次火灾等损坏,比如嘉靖年间、万历年间的重大火灾,李自成纵火焚烧等,损坏非常严重。经多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学习古代文化,品味华夏文明。我是@非非空 ,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