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秒钟》正在全国公映,胶片的哗啦转动,带出张艺谋创作生涯的第23部电影导演长片。该片依旧是张艺谋对文化展开追忆的风格,在怀旧的氛围里,胶片时代的情感弥漫开来。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1)

《一秒钟》以电影胶片作为故事的线索,演绎了一场惺惺相惜的相遇。劳改犯张九声(张译 饰)从一封来信中得知自己的女儿出现在第22号新闻简报里,但却没赶上一分场的电影场次。为了看一秒钟银幕里的女儿,他跟着放映员到下一个生产队放映地,穿山越岭,发疯似地寻找这盘胶片,与想要用废旧胶片做灯罩的刘闺女(刘浩存 饰),以及放电影从未失误过的范电影(范伟 饰)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2)

电影《一秒钟》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张艺谋对于胶片的回忆,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物质与精神匮乏,电影是群众们的精神食粮,看一次电影,就像“过年”一样。在那个年代,看电影先放映新闻简报,是必备的“前菜”,放映员骑着摩托车,十里八乡地运送一盘盘的铁盒胶片,是一代人翘首以盼的记忆。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3)

影片中,一个想看电影里的女儿,一个想要12.5米的胶片做灯罩,两个对电影都称不上热爱的人,却因为电影而相遇,胶片是二人角力的焦点,展开讲述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遭遇和困境。

夕阳西下,老少群众搬着板凳,共赴一场光影之约,第一遍看完,张九声略显恍然,好像没认出电影中自己的闺女。第二遍再仔细看,他女儿在那则新闻简报中,跟一群大人争抢着,摇摇晃晃地扛着一袋看起来跟她自己差不多重的粮食,此时,从放映口探出的一张脸,已泪流满面。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4)

从沙漠穷途末路的追逐胶片,到朴实无华地讲述看电影的过程,爱看“戏剧性”的观众会有些索然无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平凡故事中揉进一种时代特有的现象,张艺谋做的恰到好处。在电影还是稀缺资源且免票放映的年代,范伟饰演的放映员范电影手攥“特权”,群众和电影放映员拉好关系,就能留个观影的好位置。

电影中,范电影(范伟饰)往影剧院门前一站,就有大姐大妈往他兜里塞上一把瓜子、揣进几颗花生。哪怕是去面馆吃饭,也会得到老板额外的一勺油辣子。即使是范电影将胶片损坏的问题甩锅给他人,也能迎来群众的高声应和。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5)

相比张艺谋的其他作品,《一秒钟》讲述的故事,相对私人化一些。“把胶片弄脏了,怎么洗它,怎么涮它?洗完怎么晾,怎么擦?什么时候擦,擦几遍?怎么弄干,怎么预防刮蹭碰?”张艺谋说,所有这些都是他个人的记忆。

在电影《一秒钟》里,22号新闻简报的胶片放在驴车上被颠散开,在黄土路上拖了几里地,搅成了一堆“驴肠”。于是便有了冲洗胶片的细节,如何拿片子放片子,再到抢救片子的过程中,怎么浇水、如何擦干,是影片中细致描写的段落,也是张艺谋独家记忆最具体的展现。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6)

几十人架大锅制作蒸馏水、挤在舞台上冲洗胶片,一点点冲掉浮土、扇子“徐徐”带出微风吹干胶片,细节使放映员范电影对电影严苛又轻柔的模样呈现在眼前,张艺谋个人对胶片电影的记忆和热爱也暗糅其中。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7)

电影《一秒钟》由导演张艺谋的个人情感而生,也重现了胶片电影时代的真实记忆,影片具有浓浓的怀旧气氛。该片对于特定时代与个人的联系纠葛的讲述,通过影片中精彩细节的展示,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片中有一场饿坏了的张九声在饭馆里猛吃面的场景,观众看着“真香”,像当年陈佩斯在《吃面条》里一般,不饿也想来一碗;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8)

还有放映员范电影从走路、夹烟的手势,到端着“电影放映员 001”字样的搪瓷缸,呼云唤雨的口吻姿态;还有张九声的“精准”哭戏,与刘闺女的父女情,这些细节给不曾经历那段年代的观众群体,创造了共情的情感出口。

张艺谋电影二十年变化(一秒钟于胶片时代的回眸)(9)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