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在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印刷术分为雕版、活字、套色三种,其中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以印刷术为主题的表演,充分可以说明中国古人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什么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什么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在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印刷术分为雕版、活字、套色三种,其中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以印刷术为主题的表演,充分可以说明中国古人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东亚文明中有重要地位

中国在7世纪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欧洲在15世纪才制造出铅合金活字。在铅合金字出现以前,雕版印刷术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印刷术。

公元600-1050年这段时间里,欧洲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质量非常低,而此时期的中国却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却日益发展;当时的欧洲人口稀少,文化普及程度非常低,加之没有应刷技术,手抄本书籍也非常有限,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发明了应刷书,书籍的保有量急剧增加,据相关统计当时中国的书籍比全世界书籍的总和还要多。

所谓雕版应刷书就是将需要印制的内容刻制在木板上,然后再在木板上涂抹油墨,然后再整版印制到纸上,但是雕版印刷每印一张都需要雕版,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到公元11世纪(北宋庆历年间)一位叫毕生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发现活字印刷术的书籍存世。

活字印刷术从诞生以来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从技术上看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的制字材料有:泥、木、铅、铜、锡等,制字上有刻字和字模翻制两种方式。活泥字在毕升时代是一个一个刻上去的,但到清代时泥活字是用字模翻制而成,元代时期中国已经有用字模铸造金属活字的记载。在今天看来,铸造活字比刻字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的,但是我国的铸造工艺早在商周时代已经有相当高德水平,自商代起,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铸造而成。

活字印刷术比起雕版印刷术来说,技术上是有很大的进步的,但是中国古代的书籍大多使用的是雕版印刷,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并为得到大面积的普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

    活字的制作成本高,因为古代我国是以农业为主,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很多人得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如果要大量制作活字,那么做字的匠人必须要能认识所有的汉字,提高了匠人的要求,那么相应的制作成本会高出很多。

    早起毕升使用的泥活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损耗。

    活字的存放问题。现代汉语中大概有七年多个常用文字,在古代更多,那么这么多的字如何存放并在使用时快速找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古代很多书籍都是带图案的,活字只能解决文字问题,而雕版则不同。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

毕升发明活字400年后的德国,谷登堡根据西方文字特征研制了字模浇铸的铅合金字母,故西方人一直认为是活字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直到19世纪《梦溪笔谈》翻译本在法国出现以后,欧洲人才知道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在德国人之前好几百年。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不仅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同时还使得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广为传播。马克思把"四大发明"称之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印刷术,这些思想很难快速和大规模的穿模。印刷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书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作为诞生于中国的印刷术,则是图书的一种重要生产技术。在印刷术产生之前,书籍的传播主要是以手工抄写为复制手段,不但生产时间长、成本高,而且产量很地下,无法满足平民百姓的阅读需求。印刷术发明之后,图书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出来,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图书能够长期存储,并且书籍的普及使更多人有了学习及机会。

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字印刷术,自宋代发明后,印刷术很快的传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汉文化圈,其后又向西传入西夏与回鹘等地区,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不管传入什么地方,都会在当地带来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从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