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哥私藏”第000020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罗振宇做什么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罗振宇做什么的(罗振宇到底是什么)

罗振宇做什么的

“道哥私藏”

第000020篇

离10W还差99980篇

2017年1月9日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又一次成为现象级的事件,引起了刷屏不说,在后续还引起了诸多的反响,各种类型的“八”、“挖”、“评”、“撕”。

为啥出现如此多的公开批评罗振宇的演讲,以及从各个角度细节处提出各种类型质疑观点的呢?

为什么会被扒皮

最为核心的还是因为内容本身,在宏观层面上,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定位的中产阶级的知识服务提供商的概念,以人群作为细分标准,而非内容需求本身,这就导致了其内容相对较广,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这个中需要了解和认知的信息就非常多,对于演讲者的要求也更高,同时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进行挑刺儿。

然而,众多的领域,一个罗振宇是无法做到通晓的,因此,更多的专业内容都来自背后的专业团队策划(据说某些时候,一期《罗辑思维》的策划案都可以到几十万,近百万的价格),来自于高人的指点。

诸如得到上的各个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的信息,这也导致了作为一个众多专业人士代言人角色的罗振宇,对一般大众,新兴中产阶级如饥似渴的知识需求来说,是很容易满足他们的,而对于一些专业领域,拥有各方面特征的专家,罗振宇的内容就是小儿科了,毕竟不是他自己的知识积累,而知识代人讲出来而已,被更多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挑刺再正常不过了。

另外,出于对身份认同的差异,在整个罗辑思维的产品之中,其自身也承认核心竞争力在于讲故事的能力,而非内容本身,无非是作为一个解读者,而非知识的直接生产者,这就在身份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偏差,那些对于内容需求有极致追求者也容易出来表达其观点。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罗振宇在知识服务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中介,罗振宇本身作为内容的加工者身份,与《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公司,拥有得到App这样一个平台,汇聚更多的知识直接生产者,为更多的用户服务,罗振宇以及其所在的公司,是典型的中介组织,组织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进行需求匹配,这种身份引来的质疑也自然增多。

罗振宇到底是什么?媒体?中介?超级IP?

从一个自媒体,拥有《罗辑思维》这样一个媒体产品,而罗振宇作为一个手艺人,能够将各种类型的图书知识讲解的十分生动,到如今,罗辑思维已经能够独立开发一个互联网产品得到App,变身一个中介组织,吸引更多的知识内容生产者进行机构化的生产孵化。

从媒体产品到互联网产品,从一个自媒体到一个企业机构,罗振宇已经完成了不断的升级进化。

然而,则还不是重点,我们在两次跨年演讲中,都看到了几个比较熟悉的面孔,重量级的嘉宾,2015年的柳传志,2016年的王石,或许分析下他们之所以过来参与的原因,就能够看到罗振宇自身作为超级IP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变化。

柳传志和王石,之所以成为座上宾,或许并非其讲述的内容的优质,更多在于对于一个独立的视角如何去看待这些大家的共识的关心,另一反面也能够让自己的形象和创新,与互联网联系起来,毕竟他们都属于互联网世界里的“老人”,或者说是“外人”。

此时对于二者的吸引,不仅仅是柳传志和王石帮助罗振宇站台那么简单,而是罗振宇作为一个新经济,新媒体人,知识网红,超级IP形象对于两位成功企业家的赋权,这种赋权不是成功学方面的赋权,也不是经济利益上的赋权,而是其自有的,代表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代言人的身份,对于两位成功企业家的标签化,让世人知道,这两位企业家是可以实现从传统实业企业跨越到今天的互联网世界的,属于头脑还够开化的群体中的一员,让他们看上去不算那么“外”。

自媒体到中介组织,媒体产品到互联网产品,魅力人格到超级IP,从吸引名人背书到成就一个细分领域,服务特定人群的超级IP,拥有了对他人进行标签化和赋权的进化,罗振宇的发展速度有些快的惊人,或许这也是吸引无数人的关注,甚至是扒皮的本质原因,谁说不是一种“羡慕”“嫉妒”呢。

本来进化十分稳当(就不说慢了)的新媒体创业,被罗振宇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原来也可以速成,各种瑕疵和被扒皮成了成就其更大知名度的助手,而羡慕嫉妒从另外一个层面印证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完)

参考标题:为什么“吃瓜群众”都愿意去撕“罗胖子”

2017小目标,每天800字,坚持365天,或许就是好好活着的最好明证,今天是这个小目标达成的第10天,倒数355天。

说明:

“道哥私伙局”将同步开设一个封闭的精英知识研习社群(名称暂定“道哥私伙局”,第一批会员20名),社群内拥有全方位的知识分享,互动解答,音视频互动,线下私董会等等形式的研习活动,欢迎有兴趣加入同学申请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