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海,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系2015级学生,2017年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某基地,服役期间共参与了26次火箭发射任务。2019年9月退役复学,现就读于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88班。

拿到上海交通大学通知书(我是自豪的火箭兵)(1)

黄蔚海(左一)

自远古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思考和向往。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人类有机会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当浩瀚无垠的星图徐徐展开,未知,就代表着人类的上下求索和无尽希望。我们生逢其时,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见证国之重器的诞生。尤其是当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渐成熟,我为在短暂的军旅生涯中遇到了它,而感到无比幸运。回首军营生活,我因能在北斗星耀下逐梦苍穹,而感到无比自豪。

军营淬骨,不再迷茫

在高中时代的想象里,大学的生活应该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明媚张扬。然而,当我身处异地他乡,徘徊在漫无边际的校园里,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转眼间大学已经过半,就在此时,我萌生了从军入伍的想法。一方面,我从小向往军营朴素而火热的生活;另一方面,我想打破现状,追寻梦想,让青春不再迷茫。

从军入伍,不仅意味着背井离乡,更意味着严苛的纪律和集体意识。最初,我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没有自由,甚至备受煎熬。然而我很快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无处不在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若我们仍是以前自由散漫的模样,又怎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呢?

刚进军营时,我的体能很差。由于大学期间很少运动,第一次3000米考核我跑了近17分钟,拉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反观其他战友,合格者众,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身姿矫健,仿佛不管多重的任务都有力承担,让我心生敬佩。于是,我暗下决心,苦练身体素质。在无数次和战友的相互鼓励、扶持以及竞争中,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汗流满面之后,我感受到了拼尽全力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化茧成蝶的艰辛苦痛。最终,我以3000米12分多的成绩完成了结业考核。这份对“坚守”的重新认识和对“执着”的重新理解,是三个月付出的最好收获。

军人本色,尽忠职守

新兵下连,我得以参与航天发射任务。最初,我只是一名警卫兵,负责维护场区周围的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为发射保驾护航。后来,我在加注单位工作,负责在发射前给火箭加注推进剂,由于与火箭和推进剂接触非常密切,危险系数很高。我未曾想过有一天能够距离国之重器这么近,我怀着满腔热情,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力求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对于专业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等,我也花了不少心思。一天两次身穿丁基胶防护服和防毒面具,感受汗水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汇聚流淌,进入冻库查看存放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温度、液位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数据。第一次加注当天,晴空万里,我做好全身防护,登上发射塔架,行走在纵横交错的管道之间,巡视管路是否有漏液漏气现象,忍受着汗水和风的侵袭,却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后来,我响应组织号召,积极加入一个刚刚成立的单位,它担负着重要的试验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受航天事业的伟大与艰辛。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模拟训练,按照军事部署执行的模拟训练充满了紧张刺激,令人热血沸腾,尽显军人本色。我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大家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服役期间,我一共参加了26次发射任务,也多次亲眼见证了发射时刻。“十、九……三、二、一,点火!”一片青山之中,长征火箭离开发射平台,缓缓上升,伴随着尾部耀眼的焰光,直入云霄,火箭平稳升空,导流槽里的水瞬间化为蒸汽升腾而出,笼罩住整个发射平台,让所有凝视着它的人心神激荡。我想了很多,想到了无数为之奋斗的科研工作者,军人甚至工人,想到了祖国这几十年来的成就与变化。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一刻联结,历史具象化作我心中的敬仰和热爱。

退役复学,此生不忘

有人说,部队就是一个小社会。我深以为然,我们会拥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会遇到大江南北的同胞,需要与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不需要担心世事无常,唯一要做的,就是用真诚甚至生命捍卫军人的信仰和荣誉,用拼搏和奋斗去彰显军人本色。

我很感谢这两年的军旅生涯,生活有酸甜苦辣;细细品味,也带着几分江湖气息,仿佛使我们成为逐梦太空的侠客。与战友们朝夕相处的情谊最难忘怀。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集体主义是初入军营最为重要的一课。我们是彼此的家人,不论生病还是受伤,我们从来都知道,一直有人在身后记挂着自己;我们有着同样的使命和信仰,始终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中华儿女多奇志,漫步寰宇问苍穹”,我会永远记得,这两年军旅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星光。

内容来源:军事教研室

责任编辑:崔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