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1)

原创: 黄海滨

本公众号只谈专业,不谈风月。

前言:人工挖孔桩收方是很多项目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且是隐蔽工程收方,是过程成本管控的重要节点。很多人忽视了,也许你的一个不好意思,就会让你丢掉20万元。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2)

1.四方到场:对于人工挖孔桩的收方,必须四方人员到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工程部,建设单位成本部。很多时候,由于收桩的频次相对偏高,甲方成本部的人员只会选择性到场,而不会每次收方都到场。

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个属于隐蔽性工程的收方,敏感度较高,甲方成本部的人员一定要全程参与收方

2.人员分工:有人会说,有什么好分工的?一个拿测绳、一个计数即可。NO.NO.NO。分工是有要求的。

测绳:涉及到结算的工程量,所以拿测绳的人,应该是施工单位的人

测绳垂直度:由建设单位工程部和成本部的人员共同把关,逐根人工挖孔桩进行检查

读数:读数由施工单位和甲方人员共同进行读数,读数的时候,注意水平读数。通常身体站立读数与弯腰水平度数差不多相差2cm左右

唱数:对于井深测量的唱数,应由甲方人员进行读取相应数字,并唱出来,并当场告知监理进行书写。如果由施工单位测量人员进行唱数,通常都会拔高2cm左右。而且拔高的那2cm都是没有人愿意去计较的。

计数:涉及到计数的准确性,所以为确保计数的准确性与公正性,计数一定要是监理来计取数。因为如果是施工单位的人员来计数,通常在所测量的数据之上,很有可能再加5cm左右,而且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加,因为看似数字只有一点点,所以甲方不好出面计较,如果甲方不出面计较,监理也就当没看见,美其名曰:正常测量偏差

3.邀请审计:正常公司制度健全的标杆房企,都有相关的操作指引,审计大多数时候是不参与过程审计的。但是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是一个家族企业,而且没有相关的操作指引,老板对于团队的信任程度还不够,那么在收桩之前最好提前书面或邮件邀请审计进行参与,避免被“秋后算账”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3)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4)

1.基坑开挖完成面标高:是土方大开挖完成面的标高,为已知标高,是土方开挖完成以后,桩基单位和土方单位需要进行测量复核的标高。

2.设计桩顶标高:按照桩基平面布置图中的说明进行填写,所以所有设计桩顶标高为已知。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5)

3.测量井深井深=井口标高-桩底标高,实际需要测量的数据是:井深和井口标高。备注:所有收方的人员,很有可能会忽略同时确定井口标高,使得井口标高测量较为随意,使得收桩数据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为降低井口标高会加大有效桩长

4.计算结果

有效桩长=设计桩顶标高-桩底标高=设计桩顶标高-(井口标高-井深)

空桩桩长=基坑开挖面移交标高-设计桩顶标高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6)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7)

井深测量:由于拿测绳的是施工单位,通常测量人员会较为随意的将测绳随意往井里面进行一扔,通常情况下,测绳的配重物品都会落在人工挖孔桩的中间位置。

根据现场实测,由于黄色测量方式通常测绳无法达到垂直状态,通常呈现为微小弯曲状态,所以相对于红色垂直测量方式,井深通常要增加5cm左右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8)

1.当天确认:所有收桩数据,坚持当场收桩,当场签证确认,避免人为篡改(注意不是当天确认

2.影像资料:四方到场人员人员照片,标注日期,作为当天收桩的现场影像资料依据。

3.拍照抄送:收方资料原件由施工单位保存,甲方手机拍照留底(避免施工单位原始资料遗失,加上人事变动,最终导致无法结算的现象),当天收桩数据与现场影像资料邮件抄送到场收方的每一个人。如果有必要,请当天邮件抄送审计部门。

开挖深度超过多少米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收桩)(9)

桩基是隐蔽工程收方,相对较为敏感,总体上施工单位会利用甲方不好意思计较微小的差距,在井深测量(正向偏差5cm左右)读数(正向偏差2cm左右)唱数(正向偏差3cm左右)计数(正向偏差5cm左右)井口标高测量(正向偏差3cm左右)做文章。以上各个方面综合叠加,有效桩长会人为增加10-20cm左右的深度。

如果按照 15cm计算,一个项目按照6栋高层计算,每栋高层150根桩,大约人为增加135米桩长,桩直径按照1.5米计算(含护壁厚度),则会预估增加金额约:20万元左右。

如果施工单位的净利润按照15%计算,则20万的净利润,相当于施工单位需要多做133万左右的工程才能拿到这部分利润。

每根桩按照15米进行计算,如果增加15cm,则正向偏差的金额会占到合同金额的1%左右。

总结

所以,现场收桩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A、人员四方到场;

B、邀请审计出场;

C、人员分工正确;

D、莫忘井口标高;

E、 井深测量谨慎;

F、 数据当天确认;

G、原稿拍照留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