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是汉代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则是对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特色的传统概括,而建安文学值的是以曹魏集团为中心的文人墨客,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创作上。
建安诗人直承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中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具有“悲凉”的艺术特色。在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同时,又表现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豪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又具有“慷慨”的艺术特色。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正是“建安风骨”的内在精神,在诗作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这一特色的代表诗人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
曹操剧照
“建安风骨”历来为后世所倾慕,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表现,并因此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网络配图
魏晋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自赏,力求用言行和诗文使人生艺术化。从构成上看,魏晋风度的内在条件是玄心、洞见、深情,而外在表现则是颖悟、旷达和直率。从深层次上看,魏晋风度是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无拘无束的氛围以及个性化的向往,而这些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氛围。所以,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浓重的自由情怀。阮籍、嵇康、陶渊明等诗人是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则是魏晋风度中士人言行的全面记录。魏晋风度不仅对魏晋两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魏晋以后的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也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
三曹“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的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诗文俱佳,风格清俊通脱。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诗中描述登山观海的情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代表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千古流传,《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则是两篇著名的散文书札。
《洛神赋》节选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七子”指建安前后出现的七位文学家,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将此七人并举,故有此说。“建安七子”是除“三曹”和蔡琰外,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七人中孔融最长,在建安十三年就已被曹操所杀,所以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后来的各种文学活动,而且他们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多反映动乱的现实,但并未因此陷入颓废,而是宣扬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七人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将他的诗歌列为上品。
七哀诗三首·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魏国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因七人常集会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饮、高谈阔论,故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他们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是魏晋玄学初期的代表人物。七人中以阮籍和嵇康在文学创作上最为著名,他们的作品在内在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但又由于当时司马氏的血腥统治,作品一般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又不同于建安文学,故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正始文学”。竹林七贤的代表作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陶谢”“陶谢”是东晋末年、南朝初年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合称。谢灵运出身门阀士族,热爱自然山水,一举打破当时“玄言诗”在诗坛的垄断地位,开创了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山水诗,是旧时代最后一位总结性的大诗人。
陶渊明出身官宦世家,为人恬淡耿直,在乱世中放弃功名利禄隐居田园,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开创了田园诗,是新时代第一位开创性的诗人。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山水田园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杜甫有“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的赞誉。但二人在艺术风格上并不相同: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虽属并称的大诗人,但今人一般以陶渊明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