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1)

童年像是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溪,缓缓流过心灵的天空,留下五彩斑斓的的梦,在那些快乐的时光里,有趣的游戏是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它真实记录了那个精神食粮匮乏年代,农村孩子们的娱乐生活。

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2)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孩子们没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可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游戏玩起来同样上瘾。那时候,学习上没有压力,拾草挖菜之余,打宝曾是风靡一时的游戏,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乐。

要打宝,就得先叠宝。首先,找来几张旧课本或者作业本纸,先裁成叠宝的尺寸,因为纸质太薄,需要把裁好的纸,几张摞在一起,分成相似的两摞,然后顺长一折,折成约两寸宽的竖条儿,两个竖条儿,十字相压在一起,顺着伸出来两端中的一端,按一个方向,一个个折成斜角,压到中间去,当把最后一个斜角别进去的时候,宝就叠好了。

在手指的抖动和摩挲间幻化出的宝,正面四个边楞,呈现出X形图案,背侧是平整的光面。只是这样材质的宝娇小、轻盈,会被轻易打赢,若想增加其威力,可以在中间夹上硬纸壳片儿。要是能淘得几张牛皮纸或者挂历纸叠宝,会被孩子们视若“珍宝”,顿觉自己威风八面、无往不胜。还有耍赖的,把两个画片正面朝外叠在一起,看起来都是正面,打翻转过来也看不出,但一旦被发现,就会被伙伴们鄙夷。

但不管什么样的材质,新叠成的宝,都会被赋予一种仪式:拍一拍,压一压,或者放在地上用脚踩踏几下,更能与地面贴合,用起来也更加顺手。那时候的男孩,裤兜里装满了宝,书包里也有不少备用的宝。

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3)

“打宝”的规则很简单,一般俩人一组,一人将“宝”放于地上,另一人用宝对准对方的宝打,若地上的宝拍翻过来,则为赢,“宝”归赢家所有。若没有翻过来,则交换拍打,直至分出胜负。

初春,微风和煦,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放学后早已围成一圈,其中一人发宝,只见他颇具大将风度,捏住宝的一角,持至胸腹高度,轻抖手腕,将宝略带旋转掷出,旁边的几个孩子连连叫好, 打宝正式开始。

另一个孩子,拉开架势,右手高举自己的宝,见大家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等待着自己的精彩表演,迫不及待抡臂打下,伴随着”哧啦”一声,拍飘的宝贴着对手宝的表面调皮地跑了。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他更加认真,一条腿跪在地上,一条腿半弯,再次进攻,不惜磨破裤子回家挨训,也要扳回一局。

无缘参赛的孩子看“打宝”看得很投入,“翻!翻!翻!”的加油声喊得震天响。有时候还帮那些输急了眼的伙伴,把新练习本撕了,折成“宝”来翻本。

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4)

打“宝”不仅是个力气活,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对手的宝比较厚,多选择从上攻击,用重力的作用带动它翻过来,总之不能用蛮力, 要使巧劲;对手的宝薄如蝉翼的话,则要选择45°角斜打,用“四两拨千斤”的杀手锏。如不占地利优势,就不要研究如何战胜对方,而是研究如何从敌方身上擦过去,将自己的“宝”落在对敌不利的位置上,让敌方手足无措,再寻找战机以取得胜利。其次,要注意对方落点,如果落在松软的地面,则选择在其一角的地下扣缝,然后一击成功,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宝”落在石子上,赢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精于此道的同学,在斗智斗勇”中克敌制胜,将赢来的宝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再扣上书包上的纽扣,响亮地拍两下,仿佛向他人明示,自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早已忘记胳膊抡得发酸、发痛了,有空时拿出来欣赏一番,一脸的满足。

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5)

那时候书包还没有那么重,无论是放假、放学还是下课十分钟,又无论是学校操场或是大街、路边,到处都可以听见打宝的噼啪声,玩到天黑也不舍得回家。

那时候也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打宝却让孩子们玩得酣畅淋漓,开心不已。现在的孩子,游戏更“文明”,“科技含量”也更高,虽然人手一个ipad,手机玩得比我们还溜,但他们的童趣、笑声却少了很多。

小时候的打宝游戏(儿时游戏拾忆之)(6)

细细回忆儿时的游戏,恍如昨日,记忆犹新。原来童年从没有远去,它像一帧美丽的画卷,封存在记忆的角落里,静待某个时刻,欣然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