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公其人

庞德公,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他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他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刘表任荆州刺史时,把治所迁到襄阳,曾请庞德公出仕,被其拒绝,后来庞德公隐居鹿门山,采药而终。

襄阳有名的名将(流水席的首创者)(1)

庞德公画像

流水席,就是固定的桌子、位置,从早到晚,人随到随吃。

庞德公隐居鹿门山之前崇尚节俭,亲自耕耘,家里富有。又为人慷慨,常常施舍钱财,救济百姓。庞德公经常对儿子庞山民和侄儿庞统说:“人不要一味地囤积财富,要乐善好施,赈危济困,这样财富才发挥了作用,拥有财富的人才有价值;否则,不过是个守财奴。”

有一年闹春荒(春季农村中青黄不接时出现的饥荒),许多人家都揭不开锅。庞德公便从自家粮仓里拿出粮食,借给乡亲们。这年夏天,偏偏又遇上大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借粮户无力偿还欠债,来向庞德公请求延期偿还。庞德公说:“我借粮食给乡亲们,是为了帮助大伙儿度灾荒,不是为了生财获利。今年受灾歉收,借的粮食就不用还了。”欠粮不还,许多人心里不踏实。

庞德公怕欠粮人不放心,选了一个打社火(演戏)的日子,在汉水老龙堤上摆席,邀请借粮人带着借据契约来吃饭。吃饭时,他让儿子庞山民和侄儿庞统拎着竹筐,随自己一桌一桌将借契收进筐内,然后再将自己家里保管的借据契约也放入筐中。之后,庞德公站在码头上,亮开嗓门对大伙说:“这是乡亲们借粮的契约,现在我让两个小儿当众把它扔进汉水里,各位乡亲借的粮就不用还了。”看到那借粮契约随着翻涌的河水消失了,大家从内心里对庞德公感激不尽。

第二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些借过庞德公粮食的人,都来还粮。庞家庄里挤满了人,大伙儿齐声说:“庞公去年救了我们的急,我们感激不尽,今年粮食丰收了,应该偿还才是。那契约虽然葬入了河水,但我们心中有数。若欠情不还,实在过意不去,请务必收下。”

庞德公拒绝收债。他对还粮的乡亲们说:“去年的事不要提了,遇到天灾乡亲们有困难,我拿出粮食救济大家是应该的。今年虽然丰收,但你们家底子薄,还不宽余,何况天下正乱,大伙儿还是多储备些吃的,以避人祸吧。”还粮的人好说歹说,见庞德公硬是不收,只得把运来的粮食又运了回去。想到庞德公提醒人祸的忠告,大家纷纷储藏粮食,精打细算着过日子。

有人对庞德公说:“你怎么将那么多的钱、粮,给了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呢?你总要为儿孙们留下些家产吧?”庞德公听到这些话,便将子孙们召集来,对他们说:“我们与乡亲们都是一家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嘛。我们今天用钱、粮接济他们,使他们能养家糊口过日子,等到他们有了钱、粮时,也会去接济别人,这样天下共富,人人能过好日子,就是最好的家产。”

过了两年,京城发生了内讧(内部争斗),加上中原一带发生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襄阳一带到处是逃荒的饥民,有的走在路上就饿死了。庞德公看到哀鸿遍野,饿殍载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心中流血,便开仓施舍,他在襄阳城四门的官道口设棚施粥。

襄阳有名的名将(流水席的首创者)(2)

流水席场面

每天两次供应饥民稀饭,使许多奄奄一息的饥民得以生还。可是饥民太多,他苦苦支撑了一段时日,逐渐感到势力单薄,庞德公便带着儿子庞山民、侄儿庞统等庞氏家族有名望的人,四处游说,动员乡亲中有粮户,加入到扶危济困的队伍。乡亲们看到庞德公平日里慷慨救困,眼下又倾其所有救济灾民,十分感动,便有钱出钱,有粮出粮。这样,襄阳城四门的官道口施粥席得于延续。

这以后,只要遇到灾荒,襄阳一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人,就开流水席接济穷人。后来,流水席成了一种习俗。

(搜集整理者:陈文道 杨立武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