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活着》告诉你

疫情没完没了,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工资微薄,却不敢轻易辞职,跳槽,房贷车贷压的人无法喘息,每天都处在无形的恐惧和焦虑中。你是不是正在受着只样的煎熬?

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让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时候,你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余华的《活着》,看看书中的富贵坎坷和苦难的一生,他是如何面对的?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1)

年轻的富贵即富又贵,是一个十足的浪荡子,一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样样占全,经常赌起来几天几夜不回家,即使怀孕的妻子家珍大着肚子来寻他,也被他连打带骂撵回了家,年轻的富贵用他爹的话说就是一个畜生,而福贵认为生活就应该这样过,直到他把家里的一百亩田产全部输掉,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荒唐。

老父亲活活被气死了,他一下子没有了依靠,看着乖巧的女儿,贤惠的妻子,年迈的老母亲,这些家人因为他的连累从此要受苦了,他痛心不已,富贵生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2)

浪子终于回头了,为了生计他从龙二的手上租了五亩地,这地原本是他家的,是他输给了龙二。富贵开始跟着村里人学种地,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富贵这才知道农民的不易,他开始心疼自己的老婆,照顾年迈的老娘,他担起了养家的重担,想好好过日子。这时候苦难却慢慢靠近了他。

一天母亲病了,他去镇上请大夫,没想到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上了战场,他在战场上不但要遭受枪林弹雨的袭击,还要遭受遍地尸体的心理煎熬,但他的心里却坚定自己一定要活着,因为家里的亲人等着他,活着是他的责任,富贵历经九死一生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他回家了。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3)

回到家之后,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年幼的女儿凤霞也因为家里贫困,生病无钱医治而变成了聋哑人。

在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富贵分到了五亩田地,地主龙二被枪毙了,这时的富贵庆幸自己的荒唐把田产输给了龙二,他因祸得福,他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他有世上最好的老婆,还有一对乖巧的儿女,生活虽然很苦很穷,但是富贵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很满足了。

富贵的日子慢慢的好起来了,可是苦难却再次降临了,妻子家珍病倒了,贫困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还好长大的女儿凤霞是富贵的好帮手。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4)

在大跃进的时代下,全国开始大炼钢铁,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饱受饥饿的折磨,在这样的情况下,苦难又一次光临了富贵一家人,善良的儿子有庆在给老师输血时被抽干了血死了。

在那个扭曲的时代发生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悲剧,富贵心里一阵阵的酸痛,疼的都哭不出来,他想不通早上还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儿子,晚上就不说话了。他抱着身体已经变硬的有庆,舍不得埋掉,但是他担心妻子家珍受不了这个打击,天快亮了他不得不埋掉有庆。他看着儿子每天上学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再也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富贵的心里一片荒凉。

富贵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对妻子谎称去医院看儿子,然后来到儿子的坟头给儿子说话,直到天快亮时才回家,这样持续了好几天,聪慧的妻子家珍还是猜道了有庆已经不在了。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5)

她让富贵背着她去看有庆,家珍哭的伤心极了,月亮都不忍心藏了起来,富贵很后悔没有让家珍看儿子最后一眼。

时间是治愈伤痛最好的良药,富贵一家人慢慢的走出了失去儿子的悲痛,迎来凤霞找到良婿的喜讯,善良的凤霞和憨厚的二喜喜结良缘,两个人婚后幸福甜蜜,当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温馨幸福的时刻,苦难又一次降临了,凤霞在生产时,难产而死,富贵的儿女就这样一个一个先他而走了,他的心里就跟结了冰一样寒冷,这时候想哭却没有眼泪。

凤霞死后,命运并没有放过他,苦难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三个月后,妻子家珍也去世了,没过几年,女婿二喜上工出了意外也死了,最后就剩他和小外孙苦根相依为命,可不幸的是外孙因为吃多了毛豆撑死了。

富贵就这样把亲人一个一个送走,他每次想起都很伤心,但想想心里又觉着很踏实,因为家里的亲人都是他亲手埋葬的,等他死了,也不用担心了。

为什么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 人到底对苦难有多大的承受力(6)

《活着》是主人公富贵用十分平静的语气,朴素直白的语言叙述了他充满苦难的一生。可是富贵从他的角度出发讲诉他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个也叫富贵的老牛,还有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

《活着》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但,它没有断。讲诉了富贵自己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谊,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活着》里的富贵让我们明白: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任何看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以书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