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

万固寺位于现山西省永济市蒲州中条山腰,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原名繇哉寺。隋代复修,更名万固寺。

永济万固寺,无论是2017年9月15日,还是现在2018年1月19日,鱼的心情都很沉重。有普济寺在前作为铺垫,万固寺的现状令人焦虑。先说:去万固寺的路很破,翻浆路面坑洼路面沉降路面都全了;万固寺的停车场小不规整,全是鹌鹑蛋大小砂石;万固寺寺前广场,更像逐级抬升的阶梯缓步台……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

明天顺四年(1460年),统领周边大悲院、白石寺等六寺,敕额“太和六院,万固则首”,史称“中条第一禅林”。

万固寺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位于现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境内,永济市区西南13公里中条山腰。由于地震战乱,反复兴废,延续至今,历经了1493年的沧海桑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刹。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万固寺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原名繇哉寺;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永固”之意;唐大中8年(854年),进行了扩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将周边的大悲院、白石寺、赞叹寺、石佛寺、竹溪寺、度门寺并入万固寺。明帝敕赐额“太和六院,万固则首”,史称“中条第一禅林”; 万固寺内古代佛教建筑恢宏、奇特,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尽管历经地震、战乱,寺庙内现存古代建筑和文物还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多宝佛塔、无梁殿、药师洞和一尊明代铁铸的琉璃光如来佛祖铸像;有大雄宝殿残迹和明代石刻碑三幢(吴道子的达摩图一幢,十八罗汉图两幢)。寺区松林茂密,山花烂漫,清泉细流从寺侧潺潺而下,景色甚为秀丽。始建年代,寺内碑文称“创自元魏”,<永济县志>则谓“创建于唐大中十八年”,两说不一,碑记较为可靠。宋代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毁坏后重建。寺沿山势建造,层层错落,逐级登高。山麓道路曲折,可盘桓而上,山门上有“第一禅林”砖雕横匾一方,大雄宝殿坐落在山门内中心,墙垣肃立,佛像不存。 沿寺侧石阶上行,中为药师洞,左右为禅院僧舍。(摘自山西旅游官网)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

万固寺依山而建,山门朝南。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残垣断壁)、观音殿(三大士殿)、药师洞、水陆殿、多宝塔逐级抬升。中轴线西侧还有图南观,东侧还有无量殿(如来殿和比丘殿),这些殿堂分五阶梯渐次建在山腰上。山门尽头是一佛字照壁,照壁后是一座西向东开门的天王殿(见上图和下图),此为第一梯级。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

殿前南北两通石碑皆为清代石碑(见上图),南向一通(上图左侧)不看碑头就是一块水泥面石板,北向一通(上图右侧)依稀能辨认出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重修万固寺水陆大殿碑记》。拾阶而上,殿门外檐下立哼哈二将(见上图)。天王殿内一切均为千禧年前后新置。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

天王殿门槛处有对石雕门当。文献记载:门当的式样是有等级划分的。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这对门当相当精美。分两部分。底座是方座,上部是圆鼓。鼓上浮雕小兽,蒲牢?鼓面浮雕麒麟。由此看来,当年的万固寺级别不低。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

出天王殿,其东北向有一照壁(见上图),照壁壁顶是仿木构硬山顶,屋脊砖雕花卉精美,脊两端各立一只彩凤。壁身墙面斑驳,裸露出泥面和青砖。壁基有些微沉。一断碑龟趺卧在照壁前。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

在一片纤细的松树林尽头是万固寺第二梯级--大雄宝殿(见上图)。券门内有一募捐箱。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8)

殿堂内(见上图)徒有四壁,荒草已没膝盖,殿内四壁墙嵌有券门式佛龛十座。头上是一方蓝天,脚下是一片绿茵茵的榛莽地,那简陋的金色募捐箱,和鱼的心情一样:空空的!鱼和先生因为有皈依证,万固寺是免费游览,因此鱼郑重地拿出人民纸放了进去,心中祈愿他日鱼和先生再游时,这里是一座恢弘的殿堂!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9)

大雄宝殿殿前石阶的左侧,立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立《重修万固寺记碑》(见上图)。碑文清晰,内容记载此殿内正中依北崖塑有高达五丈许的释迦牟尼佛包金泥塑坐像,殿内四周小龛内供奉他的十大弟子。此碑被青砖砌就的碑龛罩着。碑座龟趺,头被残忍剁断。据悉此大雄宝殿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一场大火被焚。大火使大雄宝殿屋顶坍塌,大佛被烧断的梁架砸碎成泥块。后经修缮,但大佛不复。再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中条山战役的惨烈又将此殿及殿内的剩余佛像摧毁……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0)

大雄宝殿北部是观音殿,观音殿两翼为钟鼓楼,都是千禧年前后建的。钟鼓楼和观音殿形成城堡。站在堡墙上也就是观音殿殿顶南面俯视万固寺的山门和远处的永济市区(见上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1)

观音殿其实不大准确,应该叫三大士殿,一是殿内新塑塑像为三大士,二来此处为原三大士殿殿址。原殿也是座北面南。1999年前,该殿已彻底坍塌。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2)

观音殿殿北立有万历六年(1578年)八月的《重修万固寺记》(见上图)。资料上说,这通碑周边还有两通碑,分别是一通没有撰作年月的《重修万固寺记》(敕建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撰文)和《大宋河中府中条山万固寺重修碑铭并序》(刘琦撰),鱼没有看到。希望再次去时能留意它们。有关资料还记载“在此通碑的前壁上嵌有下列四通石刻:河中府河东西万固寺碑记;功德主河中府节度使尚书西平王沛国朱公施、至北(记四至)X x X x天成元年(1926)二月十五住持祥长老、外护功德主河中府节度使朱公。朱公即朱友谦。大宋故万固寺月公道者塔记开宝六年(973)三月、前随使押衙惟节述。大宋河中府中条山万固寺新修吉利塔记天圣三年(1025)四月、乡贡进土田活撰。福严大师塔铭已至正辛已(1341)觉吉祥述。”鱼仔细看了实物和图片,没有识别出上述文字。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3)

大雄宝殿南侧是拾级而上的石磴,它的左侧翠柏添幽,右边波浪状护墙外修竹摇曳。石蹬尽头的沿禅字照壁顺势西行左转,前方北面即是万固寺第三梯级药师洞(见下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4)

药师洞内供奉一尊明代铁铸的药师琉璃光王如来佛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5)

药师洞前空场南端有青砖砌碑墙,内嵌有两方画像石碑(见上图)。画像石碑中间是一方1960年立的文物保护标志碑(见下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6)

这两方画像石碑内容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十八罗汉图》。有资料说此乃吴道子真迹,又有资料说为宋代摩本,还有资料说它们是明代摩本。鱼和先生去那天正好有位中年人在做拓片。不知此人为何方人士,要知道网上此图拓片售价过千元。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7)

细细品鉴,罗汉们或行进在山峦间、或聚集在松柏下,远山、怪石、曲栏、奇松、萝蔓、云岫、炊烟,层次分明。罗汉们修短肥腴,或站、或坐,动静相宜,在修行、在问道、在闭关。各个神形兼具,鲜活逼真。但无论鱼怎么数,也不是十八罗汉!个中高妙经我家先生一释,鱼才顿悟:向佛者立于碑前,自然也就成了缺失的那位!!!据说,万固寺在塔院前还珍藏有唐代吴道子的真迹人物画碑刻三十三方。抗日战争期间,盘踞于蒲州城内的日军掠走了其中的二十九方,余下四幅由于放置地隐蔽,而被遗漏。然而就是这仅剩下的四方,近些年又被不法之徒盗走了其中二方,至今案子未破……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8)

这两方价值无算的青石画像碑的南端就是垃圾倾倒处,再南就是残壁断垣的大雄宝殿(见下图),这两方画像石碑的安全令人堪忧!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19)

在药师洞的西侧有一券洞:图南观(见下图)。里面供奉一“睡仙”--陈抟,图南是他的字。陈抟是北宋有名的道人,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指玄篇》、《易能图》等,他关于太极的思想,对身后理学家们影响甚深。在道教中,他被遵为“内丹派”的创始人、“老华山派”的鼻祖,有“陈抟老祖”之誉。传闻其在华山隐居时,与宋太祖赵匡胤结缘,这段缘分成就了“自古华山不纳粮”。万固寺的对外宣介中提:陈抟与万固寺交往深厚,在万固寺传过道。这尊石像(见下图)是在重修万固寺时被发掘出来。图南观及观内侍童和香案都是后配的。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0)

图南观的西北就是多宝塔,在这个位置鱼拍了张多宝塔照片(见下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1)

万固寺的第四梯级为药师洞上方、北向的水陆殿(见下图)和多宝塔。水陆殿殿内正在施工。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2)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3)

水陆殿外墙东西壁绘有文殊、普贤、弥勒、达摩壁画。殿内正中为新塑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弟子阿难迦叶分立两侧(见下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4)

水陆殿内东、西壁雕十尊诸天,南、北壁东西两侧塑造六尊,共雕三十六尊诸天像(见下二图)。皆泥塑尚未完工。仔细辨识这些待完工的泥塑,更像是是观音三十三身。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5)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6)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7)

水陆殿内的一切,让鱼相信万固寺的未来是美好。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8)

在水陆殿南门,鱼看到位于药师洞正上方、水陆殿南面护墙正中的双龙戏珠琉璃(见上图),一见倾心便用手机拍了下来。水陆殿的北侧就是多宝塔塔院广场。多宝塔位于广场西偏北方向。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29)

多宝塔塔院广场的东北角新置了蒲州古城城门。这里还是一个演艺场。

“万固寺既是素有‘中条第一禅林’美誉的旅游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中条山战役’发生地。为弘扬中条山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永济市万固寺影视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近二千万元,精心编排的大型影视抗战题材——《血战中条山》实景演艺剧。据万固寺景区李晓明总经理介绍,《血战中条山》在万固寺多宝佛塔前广场隆重开演,本剧每天10:30和17:00各上演一场。融合特技、枪械、动作为一体,运用声光电、三维爆破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震撼战争效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战争场面,细腻再现了当年中条山战役悲壮惨烈的历史画面,将人们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血战中条山》实景剧演出将真实战争情景与山西永济本土风情演艺相结合,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其演艺规模之宏大、表现样式之新颖、战争场面之震撼,令人如临其境。万固寺景区将极力打造山西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红色旅游新亮点。(摘自山西旅游网,鱼有删减。)”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0)

万固寺的多宝佛塔是中国楼塔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始建于北魏时期正光三年(522年)。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早建1年,比山东济南市青龙山神通寺四门塔早89年,比西安大雁塔早130年,比云南大理县崇圣寺三塔早300余年。是我国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和著名的佛塔之一,人们称之为“奇塔”。千百年来,以其建筑的恢宏、风格的别具特色闻名于世。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晋南,烧杀掠抢,抗日军民和侵略者浴血奋战。尧王台、万固寺一带成为中条山抗战的主战场,万固寺多座庙殿被倭寇炮弹击毁,仅剩无梁殿,药师洞和多宝佛塔,亦是弹痕累累,大雄宝殿仅留断壁残垣。1965年,万固寺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1)

多宝塔与普救寺莺莺塔同为明朝重建,多宝塔万历年间、莺莺塔嘉靖年间。高度相仿,同为青砖砖塔,且南北呼应。被称作姊妹塔。多宝佛塔塔身为八角圆锥形,高十三层,由下而上逐层有规律递减。塔基周围新建有栏杆,上雕龙、莲花图案。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2)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3)

和莺莺塔相同,想要拍张多宝塔的全身,很累。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4)

多宝塔南侧嵌有石额,额上有万历十四年(1586年)刻“多宝佛塔”四字。这座塔建在八角形台基上,四面设有入口。塔身修长,各层均设有假门、假窗。各层塔檐由砖砌叠涩和上面的覆瓦构成,只有第一层建有砖砌的斗拱。在塔的北面,有日军炮击痕迹。据资料上载:在塔基正中青石板下,有一酷似塔型的八面八角塔井,深3米,宽0.5米,长0.7米;石箱旁有两重“塔史”碑刻。塔的1-9层为空心,人可登临至9层;10-13层为实心,登二层凭借梯子,以上即有台阶旋转而上,逢双层可远眺南北盛景,逢单层能遥望东西秀色。鱼迫不及待,缴费十元开始登塔。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5)

多宝塔拱门上方,有明万历兵部尚书王崇古和东阁大学士张四维舅甥专门为宝塔题写的“多宝佛塔”匾额。四个字左右两面有落款,分别是:大明万历十四年岁在丙戍春三日吉旦少保兵部尚书郡人鉴川王崇古题;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郡人凤磐张四维书。短短两行字记载了张、王两位高官捐资重修万固寺的历史。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月二十三日,蒲州、华阴发生了一次八级大地震,人称“天塌蒲州”,蒲州一带寺院无一不倾,万固寺殿宇西北一角有损,塔渐欹斜。多宝佛塔成了一座斜塔,但依然屹立于中条山麓。地震过去三十年后,万历十一年(1583年),时任当朝首辅的张四维回到蒲州丁忧服丧,安葬过父亲张允龄,与致仕回乡的舅父王崇古到万固寺游览,看到佛塔一直裂斜着,十分危险。两人决定筹办宝塔重修事宜,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组织匠工取宝拆塔,不料当年十月,四维服丧将满时,病殁于家,享年60岁。但宝塔重修事宜并没有停下来,第二年,由其舅父主持,开始宝塔的重建工程。张、王两家都是明代蒲州著名的富商,又互通婚姻,姻亲关系盘根错节。张四维之父张允龄、弟弟张四教都富甲一方;王崇古的父亲王瑶、伯父王现也生意遍天下。两家均亦官亦商,张家有长子张四维任东阁大学士,当朝首辅。王家亦有三子王崇古任三镇总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以两家的财力,加上张四维、王崇古二人的号召力,显然有能力修复这样一座佛塔。从有关碑记和万固寺遗留的建筑上看,张、王两家不是简单修葺了一下佛塔,而是对万固寺进行了一次重修和扩建,专门聘请了著名的寺庙建筑大师妙峰和尚主持重修事宜,并在塔后增建了无量宝殿。这座无量宝殿分上下两层,一色青砖砌起,无一大梁,建造奇特宏伟,风格独特,颇为壮观,又被人称为无梁殿。

 万历十六年(1588年),即重修开始第二年,宝塔建至十一层,王崇古也故去,享年七十三岁。其子王谦、王益,一个任中宪大夫,一个任刑部员外郎,子承父业,继续修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宝塔和无量大殿全部落成。现在,无量大殿依然有王谦题写的匾额。王崇古和张四维都是盐商后代,若没有高官身份,多宝佛塔上不会有他们的名字,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们的故事。如今,走在万固寺内,能感受到中条山的秀丽与巍峨,山风吹来,带着清悠的檀香味和空灵的佛乐,又使人感到佛家胜境的肃穆。站在寺院,仿佛看到王崇古、张四维舅甥——这两位商人后人拾阶而上,款款走来。 (摘自:太原晚报)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6)

沿着塔中的阶梯盘旋而上,鱼在臆想能西眺黄河,见金带独舞,奔泄千里;或者东相条峰,看山势峥嵘、丘壑纵横;南览碧泉清潭,水光潋滟;北望莺莺塔,姊妹遥对,默默守护……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7)

多宝塔第一层援铁梯爬上,空间逼仄小心碰头;二层到五层顺楼梯盘桓,空间宽敞。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8)

其间单层、双层景色不同,由于加装了安全装置,游人只能看到南面和东面。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39)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0)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1)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2)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3)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4)

实际情况是黄河望不到,莺莺塔寻不着。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5)

只好悻悻下塔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6)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7)

多宝塔一层内部砖雕斗拱装饰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8)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49)

多宝塔东边坐东向西有依崖两层三窟的青砖建筑“无梁殿”。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0)

“无梁”与“无量”谐音,无梁殿也作无量殿。这里为万固寺的第五梯级。 一层为如来殿,内有三窟,窟与窟相通,室内空间宽敞,内供如来佛。砖砌券门上方正中嵌有石额,上书“极乐世界”四字,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蒲州富商、少保、兵部尚书、郡人鉴川王崇古之子,万固寺重建恩主、时任中宪大夫的王谦所题。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1)

万固寺的无梁殿全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是明代万历年间佛门鲁班--妙峰和尚的杰作。生于平阳府的妙峰人生传奇是在蒲州开启的。在这里他遇到了明朝宗室山阴郡王朱俊栅,这位贵人襄助他成为一位高僧。妙峰禅师开悟后,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十五岁时开始无师自通专精建筑。万固寺中的无量殿和多宝塔,太原的永祚寺文宣塔即西塔和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句容宝华山无梁殿,都是妙峰的传世杰作。还有宁化的万佛洞、陕西三原净河大桥、峨眉普贤菩萨铜殿、五台山显通寺铜殿等等的建造都和妙峰禅师息息相关,佛门鲁班当之无愧。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2)

由无量殿一层登临二层时,楼梯转角处有拱券式佛龛。无量殿两侧皆有楼梯,两侧皆有拱券是佛龛,内都有塑像,一层为道二层为佛。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3)

二层为比丘殿,也是三窟,同样窟与窟相通。但这三窟的窟顶是青砖砌就的穹窿藻井,精美无比(见下六图)。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4)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5)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6)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7)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8)

三窟内有新置的佛像,三世佛。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59)

比丘殿的殿顶用砖砌向上砌成斗拱样,形成三个圆形天井(见上图),天井上面再用青砖卷顶作为屋脊。这种建法除了有“梁”的妙用之外,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香客拜佛进香时,香烟会顺着天井上升逸出,保持殿内清净。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0)

比丘殿外两侧的八字照壁为砖雕双龙戏珠(见上图和下图),精雕细刻,百看不厌。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1)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2)

据资料上说比丘殿内左右四块石头上刻有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福登即妙峰禅师所造《王勃释迦成道记》。鱼没有留意到。站在比丘殿外环视四周,鱼也没有看到有关资料中宣介的:西面可以看到远处的黄河,天好时还能看到华山。鱼的眼睛是没戏了,哪位高人在此能看到,拜托隔空告诉鱼一声。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3)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4)

站在无量殿楼上看多宝塔(见上图)。真是一座秀气的塔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5)

无量殿楼上南北向有路通行。鱼和先生游万固寺时寺内正好演艺《血战中条山》,那些孩子演员们就是从这上下。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6)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7)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8)

无量殿上观景,多宝塔塔顶的那株传奇石榴树,像是佛塔帽檐上插着一朵花。梁园虽好不为家,总是要说再见的,从无量殿比丘殿下来时,鱼忍不住又用手机拍了下面这张组合图。砖替代木,好处就是比木制或砖木结构耐久。而且其美观性也自有一套。赞叹古人巧手奇思。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69)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0)

无量殿,万固寺的第二张名片,咔咔侧脸和正面,就此辞别。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1)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2)

离开万固寺在停车场取车时,一小伙子喊住鱼,原来是那对在登多宝塔时遇到的小情侣。他热心告诉鱼和先生一定要拍那两对天鹅,要站在天鹅前击掌,天鹅们会回应以鸣声。鱼把手掌都拍红了,确实有天鹅的鸣叫声,只是声音太小了。小伙子还提议鱼和先生去尧王台。他们两人则开车去普救寺了。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3)

在开车回旅馆的路上,万固寺的破败与普救寺的恢弘让鱼很伤感。万固寺与普救寺这一个妈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得到的奶水差距这么大!两座寺院相较,鱼认为万固寺至少不像普救寺那样除却莺莺塔和菩萨洞外乏善可陈。可游人,能带来收益的游人却宁愿去普救寺看道具般西厢记中的普救寺,而不愿来万固寺看祖先聪明才智留下的无量殿。游人年轻人重情爱自然选择去普救寺,中老年人的爱怀旧也愿意缅怀青春去普救寺。一座有历史内涵有珍贵文物的寺院,理当受到国家和社会保护、爱护,可偏偏要叫它迎合世俗!万固寺在多宝塔广场斥巨资编演《血战中条山》,豪赌爱国、红色之旅这张牌!但愿如愿!鱼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游人去,为万固寺重兴出份力,为卖力演绎《血战中条山》的孩子们叫好!

正定八大寺之临济塔 46晋行运城(74)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探幽万固寺,下期芮城风陵渡、永乐宫、广仁王庙、城隍庙再见!

有关链接:

万固寺位于山西永济西南的中条山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曾遭兵火焚毁,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固"之意。时称"中条第一禅林"。 寺内松柏动中有静,肃穆而不失祥和。唐代诗人耿讳在此处俯视河流,心目豁然,留下了著名的“云开半夜千村静,月上中峰万壑明”的诗句。沿着山脚的石径,来到了被誉为中条第一禅林的万固寺的山门前。昔日的这里也许高大雄伟,如今却只留下一块影壁默默地立在路旁。这时转身向左,凭崖雄踞的钟楼、鼓楼便赫入目。在古代,寺庙的钟声也为周围的百姓起到了报时的作用。走上钟楼的二十八台阶(为纪念千禧年,于一九九九年修复,故共有二十八阶),迎着山风,听着山鸟的鸣叫,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淳厚、悠扬的钟声。钟鼓楼后面便是宽阔巍娥的大雄宝殿。据殿外的历代碑文记载:殿内正中依崖就塑的大佛,高达五丈许,外罩金粉,人站殿内望不见佛头,大佛脚上可坐四人打牌,壁上还塑有万佛小像。只可异同治年间的一场大火使大雄宝殿仅留下四周殿墙和佛龛。新修复的观音殿,另然气势非凡,可与大雄宝殿相毗美,但无缘一睹大雄宝殿的风采,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大雄宝殿南侧是段拾级而上的石磴,人称“六十四级云梯”,代表六十四卦的意思。它的左侧翠柏添幽,右边竹影婆娑。游人至上,不仅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器和纷杂,沉醉其中,还可以任由思想的骏马驰骋在时空隧道。山下是热浪逼人,寺内却是凉风扑面,沁人心脾,难怪盛厦的万固寺游人仍是络绎不绝。“水自石根流出,风从山顶飘来”正是苏东坡对此处的真实描述。云梯尽头,可看见的是与普救寺莺莺塔称作姊妹塔的多宝佛塔,据说原有“玉佛、宝瓶、舍利子、金版佛经”四件珍宝作为塔镇,故名“多宝佛塔”。只可异由于历史的变迁,早已失之。塔基周围栏杆,上雕去龙图案,中雕莲花图案,古朴中透露出精致,与古塔相映成趣。塔身为八角圆锯形,高十三层,由下而上每层作规律递减。塔身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和密檐,檐角皆悬挂风铃,风吹铃响,犹如云中仙乐鸣奏。诗人刘世奇曾留下“竹篁一径绿成荫,塔上风铃天外音”的佳句。此时,要是登上八层,站在外檐万固寺上,看着眼前满山的清翠,不禁有拥抱入怀的冲动。听着塔下似隐似现的声音,使人“顿觉六根清静飘然,若在六合之外”。古塔东边坐东向西依崖建筑的两层三佛洞便 是在全国都极为有名“无梁殿”。下三洞中的“极乐世界”三洞相通,宽敞明这,内供三大佛像。上三洞更是别致新颖,虽皆用砖砌就,顶部造型却是穹窿藻井式。洞外两侧的砖雕,中为“双龙戏珠”,龙缠云绕,栩栩如生,四周饰以五彩祥云飘飘欲动。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绝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固寺山门朝南,进门后是一座西向的前殿,以此为第—层,向山腰上面依次修建了五层佛殿,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砖筑的。前殿西侧没有入口,只开有东门。殿中央有坛,上置四佛,但都已损坏,不详其究竟。第二层为大雄宝殿,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但屋顶坍塌,主尊的大佛也巳碎拆成了泥块,殿前石阶的左侧,立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的《重修万固寺记》碑(王廉撰文)。殿门左右还各有一个经幛,好像是明代的遗物。在殿内靠右侧也有两块经幢断石,还有一块好像这个经幢下的莲花座,看上去像是宋代的东西。在这两殿中间的北侧,有三大士殿,座北面南。该殿已彻底坍塌,连屋顶都没有了,主尊就裸露在风雨之中。殿前立有万历六年(1578)八月的<重修万固寺记>和—个没有撰作年月的《重修万固寺记》(敕建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撰文)、以及<<大宋河中府中条山万固寺重修碑铭并序>(刘琦撰)三通石碑,前壁上嵌有下列四通石刻:河中府河东西万固寺碑记 功德主河中府节度使尚书西平王沛国朱公施、至北(记四至)X x X x天成元年(1926)二月十五住持祥长老、外护功德主河中府节度使朱公。朱公即朱友谦。大宋故万固寺月公道者塔记开宝六年(973)三月、前随使押衙惟节述。大宋河中府中条山万固寺新修吉利塔记天圣三年(1025)四月、乡贡进土田活撰。福严大师塔铭已至正辛已(1341)觉吉祥述。

第三层为水陆殿, 入口在东侧,左右配置钟楼、鼓楼,殿内墙壁上每—区雕一尊诸天,共雕四十二尊诸天像。光绪县志卷一二云:“有石刻诸天像三十六,列陷壁间,像刊檀施姓氏 而无画者之名,故旧传为吴胄曹道玄之迹,然而并非其真,唯画法尚精好可观。”第四层为八角十三层宝塔。塔南侧嵌有石额,额上有万历十四年(1586)刻“多宝佛塔”四字。这座塔建在八角形台基上,四面设有入口。塔身细长,各层均没有假门、假窗。各层塔檐由砖砌叠涩和上面的覆瓦构成,只有第一层建有砖砌的斗拱。其建筑形式完全是晚近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末万历的时期的建筑风格。况且还有万历十四年四月的<<万固重修浮图记>(王崇文撰),可以确知该塔的现有形制完全是这一时期所建造的。前述宋天圣三年的<<新修舍利塔记>,讲的应是此塔的前身。该记记云最初是由道臻修肄的九层砖塔,但现在巳根本看不到一丝当时的影子。第五层为如来殿,也是砖筑,正面三间,双层。正中嵌有石额,上书“极乐世界”四宇,为万历十九年(1591)郡人王谦所题。这座殿虽然相对来说毁坏较轻,但里面却几乎一无所存,荒残至极。唯—值得一看的是每一间上山斗拱砌出的圆天井。这种建筑形式就是所谓无梁殿,其斗拱的建造形式与多宝塔的塔檐相同,这正可以说明如来殿与塔是同一时期修建的。楼上名为比丘殿,左右四块石头上刻有万历二十四年(1596)福登所造<<王勃释迦成道记> 。楼上视野开阔,西面可以看到远处闪着自波的黄河,在它的对面则可以看到淡云轻雾中的华山。<<大清一统志>卷101对于该寺沿革作有如下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建寺,初名建元,后改今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合并白石、赞叹、竹溪、云盖、净土五寺,大中建寺说虽然无法得到证实,但从经幢残石和宋代石刻等情况来看,该寺建于唐末是基本可以肯定的。现存建筑基本上都是明末的,清代改修不多。山门外立有康熙五十年(1711)的《重修万固寺水陆大殿碑记》,可知清代好像对水陆殿做了较大改修。

万固寺现在的规模,是万历年间福登妙峰重修的结果。妙峰为蒲州人,光绪<<宋体>永济县志>卷一五有他的略传。据载他年轻时在中条山赞叹寺修行,经过三年,学业精通,除了慕缘修万固寺外,还在蛾眉山和五台山各建一座铜殿,在五台兴建了显通、龙泉、印钞诸寺,最后殁于显通寺,赐号“真正佛子护国禅师”。现在登上五台山,还可以看见在台怀镇西山上有妙峰的墓塔。这是一座八角五层砖塔,看上去很气派。塔前立有石碑,上面刻着他的传说,题名<<御赐真正佛子妙峰大师实记>(苏惟霖撰文)。据此可知他更详细—些的情况。他在生前曾得到明神宗(万历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的信任,殁于万历十四年(1612),终年七十三岁。因此他的活动时期基本上是万历年间。所谓铜殿,现在依然还在五台山显通寺,据云该寺的无梁殿也出自妙峰之后。万固寺的如来殿和多宝塔等形式极为一致,是万历年间中国通行的砖砌建筑中的代表作。太原市外永祚寺的八角十三层砖塔以及无梁殿也是如此。这座殿内的铁钲上有关于建立双塔的铭文,并署有万历辛亥的纪年,同时还记述经理塔工者为沙门福登妙峰。万历辛亥为 三十九年(1611),是妙峰去世的前一年。妙峰不仅是当时数得着的名僧,同时是一位值得特别纪念的建筑家,尤其是一位推广砖构建筑的高手。

万固寺的多宝佛塔,是中国楼塔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多宝佛塔建于北魏时期正光三年,即公元522年。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早建1年,比山东济南市青龙山神通寺四门塔早89年,比西安大雁塔早130年,比云南大理县崇圣寺三塔早300余年。从建塔之早,可见万固寺建寺之早足以在内地称冠。万固寺多宝佛塔共十三层,塔高54.666米,仅次于佑国寺、崇圣寺、大雁寺三塔。宝塔佛光塔的建筑十分奇特。全塔呈八面八角形,在塔基正中青石板下,有一酷似塔型的八面八角塔井,深3米,宽0.5米,长0.7米;石箱旁有两重“塔史”碑刻。塔的1-9层为空心,人可登临至9层;10-13层为实心,登二层凭借木梯,以上即有台阶旋转而上,逢双层可远眺南北盛景,逢单层能遥望东西秀色,层层登高远望,景观落差较大,目中美景显奇。塔身每层有八个挑角,皆挂有凤铎,凤铎上有铸造年月和铸工胡澄梯的句字,凤铎随风而响,如诗所云:塔上风铃天外音。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有八卦悬空铁刹,铁刹下有积土,土上长有一棵小松树和一株石榴树,树上石榴年年结,不见石榴落下来,据传这些石榴做为仙果均被王母娘娘摘去了。万固寺多宝佛塔十分坚固,明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年1月23日的八级大地震,人称“天塌蒲州”,寺内殿宇尽翻,唯有多宝佛塔独存,震后三十年,因塔有倾斜,多处裂缝,匠工才开始层层拆除,重新修复。在塔的北面,仍能看到日军侵华时,炮击的痕迹。

大雄宝殿是佛寺扩建后的主要殿堂,其中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是芸芸众生拜佛祈福的主要场所。大雄宝殿座落在多宝佛塔正面。主佛坐像高五丈许、约 十六米有余,端坐于宝殿之中,高大挥弘,十分壮观。 大雄宝殿毁于日军侵华时期,从遗留的佛翕和墙壁上, 人们仍能想象出当年的恢弘气势。水陆宝殿是佛教法事集会时所用的殿堂之一,也叫“水陆道场”、“水陆法会”、“水陆大会”、“水陆 斋仪”殿堂,也有人叫“毗庐阁”,为五楹过殿,座落在塔前,长19余米,进深13.9米。每次的水陆道场都在水陆殿举行,道场时间长短不一,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万固寺道场规模历来较大,参加法事的禅僧有几十甚至上百。每次举办时,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用来“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六道指的是阿修罗和佛都所说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 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四生是指六道众生的四种形态,即:卵生、胎 生、湿生、化生。相传以水陆大斋作“超度”,普济六道四生始自南朝梁武帝,<<佛祖统记>中说:“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拨济之……帝即遣迎大藏> ,积日披览,创立仪文,三年而后成……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佑律师室文……常设此斋流行天下。”

药师洞座落在大雄宝殿之后,洞内供奉的是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中说:他曾经立下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消灾延寿。他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困苦,身心安乐等。东方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在药师洞内,共有三尊坐佛泥像,正中是药师佛,左胁侍是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是月光遍照菩萨。药师佛像高约2米,出家男相,身着架裟,赤脚,屈漆而坐,遍体金妆。左手侍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甘露、药丸,给予天下苦难中的人们。药师佛也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或“大医王佛”。如来的梵文音译为“多陀阿伽陀”,它是佛 的“十号之一”即如实的意思,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能达到佛的觉悟。所以在《成实记》中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智变论>也说:“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在万固寺还有罗汉堂(现已毁),堂内供奉十八罗汉。据玄奘译<<法住记>中说,释迦牟尼曾令十六个大阿罗汉常住人世,济度众生。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基础上,加《法住记》的作者庆友为第十七罗汉,重复第一罗汉宾头罗尊者为第十八罗汉。在我国西藏地区则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和弥勒。

万固寺内现存的有<<宋体>十八罗汉图> ,是刻在两块青石碑上的,一石碑上刻十罗汉,一石碑上刻八罗汉。这些罗汉聚居于山间峰峦,峰峦上有松柏花草,今天观之,仍栩栩如生,鲜活逼真。现在它立于药师洞前,不过,笔者怎么数,也没有凑够十八罗汉,仅有十七个。其中一个碑为十个,另一碑则为七个。无量大殿座落在多宝佛塔背面,大殿分上下两层殿堂,一色青砖砌起,全是砖石结构,无一大梁, 建造奇特宏伟,风格独特,颇为壮观,又被人称为无梁殿。无梁殿,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壮丽奇葩。它是由五台山僧人福登(号妙峰)建造的,据说,福登 在世,共建了三座无梁殿,一座在五台山,是最大的一座;一座在太原永祚寺(双塔寺);一座就是万固寺这座无梁殿。从无梁与无量的音似之处,可以想见妙峰和尚在建造无量殿采用无梁结构的独特建筑方式的绝妙用心。

在万固寺重修时,出土了一尊大睡仙塑像,睡仙侧仰睡姿,像以仿墨石塑成。这一睡仙何许人?原来,这位睡仙名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今河南鹿邑县人,生于五代末期北宋初年。陈抟最初隐居武当山,后又隐居华山,学识渊博,沉究易学,善工诗文,撰有“指玄篇”八十一章,“钩潭集”万余字;还著有“高阳集”,作诗600余首,传说他活了118岁,一生爱山水,爱清静,特爱睡大觉。故称“大睡觉”。陈抟老祖在华山隐居期间,把自己对<<周易>的理解与体会化形为无极圈镌刻在华山岩石上。《周易》有关无极的学说是出家人修炼术的概括和总结,相传吕洞宾、汉钟离都曾得益于此而修成正果。后此图传于陈抟,陈抟又溶化进自己的理解与体验。陈抟熟谙诸家学说,精通天文地理,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宋太祖宋太宗多次降下九重龙诏,宣陈抟入京辅佐朝政,陈抟就是不允。所以陈抟在华山隐居的地方叫“避诏崖”。一日,几人正在华山博台下棋,跑来一位落魄的乞讨人,见几位下棋人自得其乐,便过来要与陈抟对—棋。陈抟一看此人一副贵相,必不是凡人,就说;“要对棋,得有个说法,看你身无分文,下输了咋办?”这个乞讨人原来就是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正被官兵追杀,无奈逃至华山躲藏,听了陈抟的话,就说:“这华山就是我家的祖业,我输了,就把此山输给你们。”陈抟听了,忙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几人立即立下文约为证。对棋的结果,是赵匡胤输了。陈抟老祖见目的达到,便将文约一口气吹贴在对面三风山的崖石上,让赵匡胤欲赖不成。几位仙人赢了华山之后,立即跪拜赵匡胤:“谢主龙恩。”赵匡胤感到莫明其妙,便向四位仙人讨教:“何以谢我?”仙言道:“看你—副贵相,将来定有江山。”从此,赵匡胤与几人交了朋友。如今从华山博台向南望,文约的字迹依然依稀可辨。后来赵匡胤赢得天下,做了皇帝后,专程到华山拜访几位仙道,并许下诺言“免去华山税赋”。从此,当地人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自古华山不纳粮”。陈抟的道教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他先被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士”,周世宗柴荣赐号“白云先生”,又被宋太宗赵光义赐号为“希夷先生”等等。人们把他称为陈抟老祖,其遗骨在历代群众中极被敬仰。据传,他在世时,与万固寺佛家的私交密切,曾来万固寺传道。他死后,人们将他的遗骨塑于仿墨石中,方成睡仙石像,被人供奉起来。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