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和入声的区别(汉语拼音中的轻声一定)(1)

了解汉语拼音中轻声的声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准轻声音节。过去的观点认为,所谓轻声,就是一些字要读得轻一些(响度小)。在上世纪80、90年代,不少学者通过语音学实验对轻声声学性质做了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轻声的音长、音高、音色和音强,取得了不少成就,推进了学术界对轻声本质的认识。主要成就有:

(1)音强并非轻声的本质属性,轻声音节的音强不一定弱。

(2)轻声与音长和音高有着密切关系,但音长和音高哪个与轻声的关系更密切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3)轻声音高有曲线变化,即有调形,不是一个点,平均基频一般不高于150Hz。

(4)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主要有声母浊化、元音央化、不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此外还发现鼻音韵尾有时会脱落。

这些成果刷新了人们对轻声的认识,纠正了过去对轻声由音强决定的错误观点。下面对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做一整理。

音长

杨顺安(1991)用一般音节二分之一的音长合成轻声,听感自然。马占武和王炳锡(2005)的实验表明:轻声音节的基频轨迹一般较短。曹剑芬(1986)声学分析的结论是:轻声音节的长度大约为正常音节的五分之三。林茂灿(1980)和林焘(1983)的观点与他们一样,一致认为:音长缩短是构成轻声的重要因素。

音色

用实验证实了轻声音节音色的变化。曹剑芬(1986)的实验表明各类轻声音节的声母辅音都很容易浊化,浊化比例达60%以上,其中助词型的更容易浊化,比例可达90%以上;石锋(1993)、王理嘉(1998)的研究表明,因为轻声音节时长缩短,所以有的轻声字就会声母浊化、元音弱化央化、韵尾乃至整个韵母脱落等。

音强

不同学者均认为音强不是轻声的本质特征:轻声音节的音强不一定就比非轻声音节弱。不能只用音强大小来衡量一个音节读音的轻重。曹剑芬(1986)统计了叠字型轻声词的相对音强平均值,发现上声后轻声音节的相对音强比前音节的相对音强要强。(表1)

音高

关于音高的实验研究结论中,有两点得到大家一致认同:(1)轻声音高随着时长的变化发生变化,说明轻声有调形,并非原先认定的音高变化无调域,仅为一个音高点。(图1)(2)轻声的音高曲线取决于前一个音节,阴平、阳平、去声后是降调,上声后是平调(或先平后降,或先平后升)。(表2)马占武和王炳锡(2005)的研究发现轻声音节的基频轨迹一般为单调减函数。(图1)

轻声和入声的区别(汉语拼音中的轻声一定)(2)

图1 部分轻声音节的基频轨迹

轻声和入声的区别(汉语拼音中的轻声一定)(3)

表1 叠字型轻声词的相对音强统计平均

轻声和入声的区别(汉语拼音中的轻声一定)(4)

表2 四声调后接轻声的轻声基频走势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剑芬. 普通话轻声音节特性分析[J]. 应用声学, 1986, (4).

[2]徐世荣.普通话语音讲话[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3]杨顺安.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规则合成[J].应用声学,1991,(10卷1期).

[4]马占武, 王炳锡. 汉语第零声的声调特征研究[J]. 电声技术, 2005, (7).

[5]林茂灿,严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2).

[6]林焘.探讨北京话轻声性质的初步实验[J].语言学论丛(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3.

[7]石 锋.语音研究中的三个关系[A].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C].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8]王理嘉.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音学和语音研究[A].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