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是大自然赐给济南城、济南人的宝贵财富。国际泉水节的举办,更为时下的济南“涨了不少粉儿”。
暂别白日的忙碌,夜深人静,遥想仍在汩汩喷涌的泉水,一些想法不禁在脑际盘旋开来:泉水,赋予了城市怎样的品格;泉水,除了景观还代表着什么;保泉护泉,今后的路怎么走;“泉水之都”有着怎样的城市基因……
吕传泉 摄
一
初来乍到的年轻人
苏恒是一名在北京某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是被“勾搭”来济南的,朋友给的理由很实在:“你要是想有个好好生活的地方,就来济南吧!”
为不留遗憾,苏恒查阅了很多关于济南的资料。按城市渊源来算,济南是府,原本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这听上去就很令人动心。基于这种功用定位,济南的城建格局也和其他城市不一样。按古历城县志的说法,济南城门“南居中,东偏北,西偏南,北偏东,西去南近,东去北近,谚相传,四门不对”,南北城门都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在苏恒看来,尽管这种布局让一些岔路经常把人绕晕,但城里所有的泉眼得以规避,济南才能成天下第一的泉城。
吕传泉 摄
回看历史,济南也不保守。苏恒说,只论一二线古城,西安六朝古都,洛阳河洛王里,成都天府之国,太原一夫当关,而济南却是顶着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借着漕运开河的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居齐鲁大地“礼仪之邦”,济南的胆识却是不缺的。宋朝时期全世界还未“开窍”,济南人便拿着沈括的《梦溪笔谈》,借着周边的煤矿大炼钢铁。等到元朝城市升格,正式成为济南府,济南人民也没闲着,借着漕运的便利,成了元朝最早吃上盐税的一批“新贵”。到了1904年,济南又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主动开埠的内陆城市,开启了古老济南的现代化进程。
“有一个晚上,看到一辆川A号牌的奔驰车停在路边,听说是慕名自驾来济南吃烧烤的,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和济南的朋友相谈甚欢。”苏恒认为,泉水的宽和敦颐造就了济南的性格:很少锋芒毕露,也不居高临下,对我这类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尤其友好。
二
大明湖畔的历史画
刘星晨是中新网的一名记者,应邀参加了8月22-23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当刘星晨还坐在前往济南的高铁上时,便从服务热线的短信中收到了这样一句话。后来,约摸在各种场合不下十次与这句话相遇后,他得知这幅能追溯到清代的对联,是济南人对外引以为傲的推介语。当地人告诉他:“我们济南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句话。”
王锋 摄
大明湖畔,这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的意象。当众泉汇流的大明湖将享有“江北第一楼”美誉的超然楼守护在其间,济南的深厚文化也由此被更多人熟知。当刘星晨走进超然楼,优雅的木香沁人心脾。趵突泉、芙蓉街、千佛山……济南的名胜汇聚在一幅作品中,亭阁错落有致,泉水穿街走巷,大型木雕画《泉城揽胜》将济南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
始建于清末的南丰戏楼,是济南“曲山艺海”的历史见证之一。坐落于大明湖畔的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青瓦粉墙、雕梁画栋,南丰戏楼平日里是济南市曲艺团演绎传统曲艺的场所。从山东快书到梨花大鼓,精致典雅的戏台上,小演员们道出了他们所理解的济南文化。
秋风拂过,大明湖湖面泛起金色涟漪。围栏旁,一对祖孙正在合影留念。“40年前从家乡来到济南,这也算我的第二故乡了。”说话间,白芬霞老奶奶抚摸着外孙的头,手指向“湖纳百泉”的大明湖。在她看来,济南的历史文化在一代代的讲述中继续传承。
三
民意汇聚的二维码
今年以来,有个二维码在济南很火。扫描进入一个微信小程序,人们可以就某个话题畅所欲言,聊个“底儿朝天”。这个小程序叫“码上商量”。
这不,最近有个关于“泉水直饮”的话题就“爆”了,话题开通3天,就吸引了近2000人扎推热聊。有的说,对“泉水直饮”我是举双手赞成,总不能看着那么好的泉水白白流掉吧。有的说,以前自己经常带着桶去泉眼边接水,太不方便了。也有的表示担心,会不会影响到泉水喷涌。还有的关心价格,收费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能让一部分人得到好处?
王锋 摄
我看了一下,截至9月7日,这个话题的留言数已经达到3300条,数万人围观。
泉水是景观,也是资源。一直以来,不少济南市民有着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方便地喝到清澈甘甜的泉水。2021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列为22件为民实事之一。据说,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了市民泉水直饮工程36处,10万泉城市民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就能饮用到甘甜的泉水。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处长李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济南将再开工建设30处市民泉水直饮工程。
好事要办好,需要正确的思路引领。“保护泉水是根本,但也要因水制宜,既要美景,也要饮泉。”济南水务集团董事长魏洪军说,济南在中心城区建成100多处泉水直饮点,让更多泉水进入供水管网,实现泉水“先观后用”。
四
公园门口的“大帐篷”
大约半年前,我带着12岁的女儿去泉城公园。期间,北门口的一个“大帐篷”引发了几名游客的讨论:“这个地方建这个干啥?挡住了风景。”“今年冬天很冷,可能是把一些怕冷的植物挪进去吧。” ……
顺势,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女儿。她想了想,有点拿不准地说:“是不是要建个地铁站啊?”我接着问:地铁不都是建在地下吗?她一板一眼回答:“听同学们讨论过,这下面是泉水通道。就是为了保护泉水啊。”
听到这儿,我十分感慨,也非常欣慰。看来,保泉护泉的意识已经潜入到校园和孩子们那里了。
早在1988年,济南便首次提出修建轨道交通。可直到2019年,首条地铁才在城市西部开通。“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一旦破坏泉脉,将带来历史性遗憾。”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副院长曾纯品说,济南不是没有能力建起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正是为了保护泉水,济南才在这一问题上慎之又慎。
在泉水敏感区周围划定重点区段,济南通过“绕行、避让、升抬”等措施,确保泉水在地铁线路周围“有道可行”。目前,已开通的3条地铁中,每个车站均设有1至2个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情况。数据显示,地铁建设基本没有对泉水造成影响。
吕传泉 摄
五
“起死回生”的梧桐树
因为泉,所以有了泉城,所以有了泉城路。
上世纪90年代,泉城路两边都是一排排、高过两三层楼而且是一人搂不过来的梧桐树。漫步在冠状的树荫里,烈日下和小雨中,都可以不打伞、不躲避、不急着赶路,犹如走在绿色长廊,尽情享受着绿荫下的清凉。
市民台应新曾在媒体发文回忆:2001年泉城路在第二次拓宽改造时,一部分大树要砍头剪枝,另一部分要集体移植。其中,有一棵梧桐树病了,树心被虫蛀严重腐蚀一空,复活率很低,工人们就将残余的枝叶砍掉,树干被遗弃在了路边。后来还是园林工人的爱心发现和善意善待,他们把这棵几乎被判了“死刑”的梧桐树,拉到当时叫作“西郊苗圃”的树木培植基地里,经过简单“会诊”,实施了一次“内科”手术,既把沙子和水泥搅拌后灌进空洞的树心里,不让其继续腐烂。
几年后,强大的生命力让这棵梧桐树再发新枝绿叶。2014年9月,“西郊苗圃”改建成“花圃公园”对外开放。如今这棵枝叶茂盛、“枯木逢春”的大树,已经成为公园的一景。
另一边厢,二十年过去了,泉城路两边的树枝树叶由吐绿发芽到枝叶茂盛,树干逐渐变粗,树荫渐渐变大,新栽培的花草树木已经是绿荫一片。
一棵梧桐树的命运,是城市价值观的缩影。“泉润千年,水和天下”,无私包容、普惠协和的共同体理念,深深长在了济南的城市基因里。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说,“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貌和生态优势,是济南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时下,济南正多措并举,争取早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济南建设成为泉水文化彰显、风貌特色突出、生态环境美好的“泉水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