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金戈列阵、铁马惊雷,

在岁月更迭中逐渐演变为

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是草原明珠,

天高云朗,牧歌嘹亮,

云飞鹤舞,福瑞吉祥。

这里是中国粮仓,

肥沃的黑土地五谷飘香。

这里是正在崛起的生态之城,

宜居、宜业、宜乐,

拥得美名“塞上水乡”。

这里就是鹤乡——吉林省白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

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1)

白城市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社会经济一派欣欣向荣,

绘制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省委定位白城:

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

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

01区域位置

白城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点睛”之处,吉林省的西北部,辖洮北区、通榆县、镇赉县、洮南市、大安市,六个省级开发区,两个工业集中区,幅员面积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这里区域位置独特,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三省区结合部,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立体交通四通八达。白城正在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挥“白城杂豆”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功能,创建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实施内陆港、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项目,打造辐射吉黑蒙、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

02资源优势

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2)

(一)土地资源。全市现有耕地1771万亩, 120万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4.9亩,是全国的5倍以上,吉林省的2.6倍。“十二五”期末,白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亿斤,优质水田增加到250万亩。白城还有9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白城拥有草原487.2万亩、湿地750万亩、可养殖水面188万亩,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水产业,是全国八大牧区之一。白城地势平坦,适宜大面积机械化耕种,这种大农业结构是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同时具备的条件。

(二)生态资源。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四个重点”,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把改善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不遗余力地加强生态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河湖连通工程,新增蓄水能力2.5亿立方米,湿地增加到750万亩。莫莫格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嫩江湾、牛心套保、四海湖晋升国家湿地公园。持续开展大造林活动,完成造林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5%。综合治理草原60万亩。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专项治理扎实开展,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用水标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降水量连续六年超过400毫米,地下水位平均上升近1米,生态效益逐渐显现。白城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三)农牧资源。白城既有玉米、水稻、高粱、燕麦、谷子、糜子、荞麦、薯类、绿豆、杂粮杂豆等粮食作物,又有花生、葵花、辣椒、香瓜、蓖麻、打瓜、烤烟、叶菜类等经济作物。还有猪、牛、羊、鸡、鸭、鹅、雁等禽畜产品及大量的淡水鱼,种类多达27种,其中白城燕麦、白城油葵、白城绿豆、白城甘草、黑水西瓜、洮南香酒、草原红牛肉7个品种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或商标保护。白城市日照充分,全年无霜期最多可达159天。因为光照时间长(全年可达2919小时)、昼夜温差大(最大温差可达13-14℃),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等)的积累,所以出产的玉米、水稻、水果、蔬菜口感宜人;白城土地主要是黑钙土、淡黑钙土、盐碱土,弱碱性土地(PH值8.1-8.3)产出的农产品不但口味好,而且有利于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和身体健康;地表水、地下水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值。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嫩江,嫩江是我国北方唯一没有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河流。全市猪牛羊禽总饲养量达5300万头(只)左右,其中生猪、牛、奶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40万头左右、60万头左右、20万头左右、700万只左右、4200万只左右。年可向社会提供肉蛋奶产量分别达30万吨左右、15万吨左右、45万吨左右。

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白城市吉林省最具后发优势的城市)(3)

(四)能源资源。白城市有三种高储量能源资源。煤:主要分布在洮南市万宝乡、万宝镇、煤窑乡、野马乡。已探明储量1.5亿吨。石油:主要分布在大安市、镇赉县和洮北区三地,由吉林油田开发。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4亿多吨,占全省石油储量的40%。天然气:储量2700多亿立方米。同时,白城在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有很大优势。风电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市可开发风电面积6865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容量2280万千瓦,年可发电478.8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开发大有可为。白城市在吉林省属太阳能光照一类地区,根据资源分布概况和各区域可利用土地面积估算,适合建设太阳能发电场面积约6700平方公里,可以满足1675万千瓦的装机规模。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约700万吨,除部分用作饲料外,每年约有300万吨可用于生物质发电(可用于为风电、太阳能发电调峰)、发展沼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