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烟花不变,傩舞不变,古城不变;1800年,城乡巨变,经济巨变,万载巨变。抚今追昔,沧海桑田,精彩蝶变,风华正茂。千年万载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值今年建县1800年之际,万载发布推出“古今万载”栏目,看云卷云舒,听潮起潮落,古今万载事,今朝更好看。勤劳朴实的万载人民正按照“融入宜春、聚力园区、双城联动、特色彰显、宜业宜居”工作思路,奋楫扬帆正当时,砥砺前行再出发。

在广袤的华厦大地上,宏伟壮观的祠堂是一道靓丽风景。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具有供设祖先神主牌位、祭祀祖先、宣讲族规礼法、商讨族内事务、宗族法庭等功能。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万载祠堂经历了明中后期的初建,清前期的重建,嘉庆道光的普及,达到清末民初以后“祠堂林立”的现象。

祠堂的建设

万载于吴顺义元年(921)设县,隶属袁州。此前,曾划归豫章郡、靖州和高安。南部属蒙山山脉,北部为九岭山脉。

明代后期的万载社会,出现过一个建造宗族祠堂的风潮,此后一直绵延不绝。万载祠堂一般都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祠堂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高大开敞、布局严谨、用料粗实、做工精细。面积大多上千平方米。院落大都为二进与三进,偶见四进或五进。明代《鲁班经》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因此,祠堂一般也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1)

万载姓氏祠堂功能素来设备齐全,在建筑格局上均包括寝堂、中厅(官厅)和廊庑几个部分,宽宏开敞,深邃穆远,“有寝室以妥先灵,官厅以肃家规。廊庑头二门轮点崔峨,墙垣完固”,是乡村巍然巨观,其中“以妥先灵”的寝堂是最核心部分,厅堂则为聚族众以肃家规提供了场所,门庑与围墙一起,起到了壮观瞻的作用。有些祠堂在后部开辟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附设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均设有神龛。祠内设有门廊、厢房、天井,窗页与椽柱檐牙高琢,钩心斗角,镂刻图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使祠堂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万载各姓族宗祠建立的经费,主要来源族丁摊派,然后爰立禁会,放借生息,再有欠缺便由族人进行倡捐。

兴建祠堂是一项浩繁琐细的工程,建造前由有族长、督修房长等十余人组成班子,不仅要请风水师定向诹吉,选购好建祠需要的木材,还需集结木匠、锯匠、泥水匠、石匠、铁匠、小工、长工等诸匠共同兴作。只有族大人繁,宗族兴盛者,方能完成此巨任。

万载族姓甚多,人口较多的有辛、郭、龙三姓。其中丁口四万有余的龙姓分布较广。万载龙氏原分二支,以祠堂所在地名有集贤、义井。自西门建忠孝祠,龙氏遂合为一族,乡间祠堂20余所。

素有“曾无本”(即在万载,姓曾的族人均为客籍,无本籍或土著)之称的万载客籍曾氏,于乾隆2年(1737)为建郡祠发起了捐款活动,并鸠工庇材。道光七年(1827),在清初由广东梅州迁入的株潭叶家段叶氏也建起叶氏祠堂。从时间上看,万载移民祠堂的普遍兴建,在19世纪的嘉庆道光以后,在祠堂选址方面,和清初土著宗族纷纷建祠于县城相类似。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2)

宗祠的建设素来也是宗族组织保存的象征,具有管摄族人之心的作用,同时还与当时所谓“隅籍”有着密切关联。正是由“乡籍”重新恢复为“隅籍”,奠定了“康城十八古户”的世家大族地位之间的关系,促使各姓族通过各种方式,或合宗或继祖业,纷纷建祠于县城。为了方便族民办事、彰示家族显赫,清末时期在县城“各姓氏之宗祠宗庙,林立栉比,颇饶宗法社会之意识……各姓宗祠,计有三四十所。”乾隆23年,万载17支李氏宗族在县城安仁坊创建宗祠,实现了宗族整合,终于重新跨入了“康城古户”的世家大族行列。据调查,明代以来从共有34姓在县城建造过99栋祠堂。

祠堂的颓坏与重建

万载各姓氏宗祠建设可追溯到明代中后期,如谢溪易氏、福寿坊汪氏、县城辛氏,以及义井、集贤、石塘龙氏等。造成旧祠堂破败不堪的原因中,除年代久远的自然倒塌之外,也有朝代鼎革时期的兵燹之灾等外部原因。

万载本山城,其城西与湘省接壤者为连续起伏的罗霄山脉,盗贼常散于崇山峻岭中。万历二年,从铜鼓窜入的李大銮“啸聚万载黎源等处,附近数十里内庄佃俱逃散”,经江西湖南两省会剿后,知县徐一唯接知府郑惊典檄告,“督官兵乡勇搜捕余孽”,毁其巢穴始得平定,于是“于赖以安,为立生祠”。由此可见,明末清初间的历次兵燹,都给各姓族建立祠堂带来极大破坏。县城邓氏宗祠,“启祯以后,屡径寇斥,廷屋灰烬,旧址丘墟。”福奉坊汪氏旧祠、李家园王氏支祠、龙氏3座祠堂等等,无不经历了兵燹,致使“寝室颓坏,仅存堂廊数楹,势将倾圮。”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万载辛氏觐房祠,奇圃邓氏祠堂、镜山陈氏宗祠、四都欧阳氏新贤二支分祠堂、南田王氏祠堂均相继重建或新建而成。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在遭遇动荡冲击中,有的传统世族一蹶不振,而有的姓族则不仅保住了已有势力,还藉此加强了自己实力。如白良袁氏宗族即是如此,他们在“康熙甲寅,合族公议敛资创构上栋,甲申岁复构下栋。”袁氏十四世宿也公袁秉星,髫年失怙,便事孀母以孝谨,抚弱弟以友爱。康熙甲寅棚寇猖獗,他率乡勇赶杀,还建桥梁、平道路,崇梵宇、塑神像、赈贫穷、恤孤独。享年七十七,仍豪侠英毅之气不衰。由此可见他抓住清初动乱提供的契机,巩固并扩充了个人与宗族的地方影响力。

自明末万历、崇祯以来,大量的闽奥及赣南移民,进入万载及整个赣西的罗霄山脉一带,在雍正初年国家出台的“棚民”政策保障下,已逐渐获得万载地域社会中的户籍和考籍,生活日渐安定。在乾隆中叶,一些移民为了让“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合建祠堂等宗族建设活动中。康熙30年(1691),由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迁居万载的张有昌,在康熙54年(1715)置产立户,在乾隆16年(1751),“有昌公捐钱建筑袁郡东门五眼井张氏宗祠。”昌田钟氏于“乾隆己巳(14年,1749)肇建袁郡尚公祠,随后于乾隆23年(1758)建丁会祠于宗族聚居的昌田。”另外,谢溪易氏宗祠也通过多次修建才见完美,它建于正统间。后灾。康熙五、六年的族众复新之,后又灾。乾隆甲午年族众复新上栋,甲辰年族众复新下栋并左右挽廊,重振宗族团结气象。

祠堂的人文关怀

万载民众素来宗族观念甚重。嘉庆元年(1796)六月,时年70岁的高村地理学家李荣陛,回顾县城安仁坊万载李氏祠堂的创建经过,感叹“吾县风气近古,族而居者必遵家,礼以祠堂,以严岁祀而洽其族。辛、彭、宋、郭且无论,如张、王、龙、刘、陈、周、唐、鲍、易、胥之属,城内外十余祠相望,而吾李独前未有。”在李荣陛看来,有祠堂以祀祖,既是风气近古的表现,也代表着地方世家大族的地位。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 喜迎二十大古今万载(3)

龙赓言在1936年主持编修县志时指出:“族姓观念,县人最深……合数千万之众,汇其生年月日以及其它而辑之为谱,又率其散处于数十百千里内者分别出资而建为祠类,时平则京礼宴饮而欢洽,急难则呼号奔走相应援……”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在明代的嘉靖万历之后,万载地方宗族,无论是传统的世家大族,还是新兴的庶民宗族,主要通过对儒家核心理念如孝行、乡约等的实践,以及籍此获得的地方威望,实现了宗族组织的初步整合。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它,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如同阅览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万载各姓氏祠堂不仅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建筑形式传统,而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祠堂门前的广场、门口摆设的动物石雕和祠堂内外的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艺雕琢而成的各种装饰图案、人物故事所寓意的含义,使祠堂成为历史上民间的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

同时,万载各姓氏祠堂将本族姓先人忠君爱国、孝亲睦邻、迁徙开基、勤俭持家、寒窗苦读等事迹典故,以诗词歌赋、对联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族姓的精神,以教育后代。特别是那屋柱上镌刻的楹联,可谓联联精华、字字生辉,如:“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等,既表达了族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又具有亦俗亦雅的艺术风尚。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祠堂文化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