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截至2016年底,河南共下辖20个县级市、85个县。其中,就浚县和武陟县来说,外地人非常容易读错名字。

河南50个县城地名(河南省的两个县)(1)

首先,就浚县的浚字,存在jùn和xùn这两个读音,念jùn的时候主要表示疏通,挖深的意思,作动词。在地名中念作xùn,如河南省的浚县。浚县属于河南省鹤壁市,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具体来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浚县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刘寨、卫李庄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大禹建立夏朝后,浚地处冀、兖、豫三州的交汇地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浚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刘邦建立西汉后,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后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公元1644年,也即清朝时期,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后改属河南省卫辉府。1983年10月,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市至今。

河南50个县城地名(河南省的两个县)(2)

另一方面,就武陟县的“陟”字,读(zhì)这个音,表示登高或者晋升的意思。武陟县属于河南省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早在夏朝时期,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古九州,武陟地区属于冀州,称覃怀。商周时期,根据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的记载:“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春秋战国时期,武陟县先后属于郑国和魏国。公元596年,隋朝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武陟县名开始于此,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河南50个县城地名(河南省的两个县)(3)

最后,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废怀县入武陟县。北宋时期,武陟县属河北西路怀州。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武陟县属河南省怀庆府。公元1914年,豫北道改为河北道,武陟县属之。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1986年至今,武陟县隶属焦作市管辖。截至2013年,武陟县辖4个镇、7个乡,面积达805平方千米,人口74万人左右。此外,武陟县位于郑州、焦作、新乡、洛阳、晋城五城市辐射中心地带,是南北物资文化交流、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

文/情怀历史

情怀历史 ID:qinghuaili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