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孕育炎黄子孙的黄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相比,黄河的长度更短,径流量更少,但是泥沙却更多。这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了我国的黄土高原,将中上游大量的泥沙带到了下游地区。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1)

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会在下游沉积,甚至导致了下游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上河的情况。于是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就是调节黄河的水沙关系。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2)

近20年来,相关的部门为了治理黄河提出了非常多的方案,其中2021年竣工的小浪底就是整个治沙项目当中的关键,发挥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多数大坝的关键作用都是防洪和灌溉,小浪底也不例外,但是它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减淤。小浪底水利枢纽采用了“人工扰沙”的方式,就是通过搅动让河底的淤泥上浮,然后下泻,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功能。就是因为小浪底的存在,黄河下游的河床在20年内才没有继续积淤抬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3)

黄河治沙多年,成效主要在哪?

黄河调水调沙的时间是在每年夏季的6-7月,一般是在汛期前,不仅能够提高蓄洪削峰的功能,还能趁机增加泥沙的密度,最终在洪水来临之时完成排沙。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4)

而小浪底则是承担了黄河治理水沙关系的责任,小浪底专门用于调水调沙的库容有10.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为下游拦截大量的淤泥。现实的数据也表明,小浪底的排沙功能和效益是远超预期的,大坝下游的平摊流量大幅提升,最大过流流量和累积排沙量都屡创新纪录。

下游河道主槽降低

黄河携带的泥沙太多,会导致泥沙堆积在下游的河道,从而导致下游河道主槽不断萎缩。随着小浪底的功效逐步发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萎缩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河槽平均降低了2.6米,导致水流的过槽能力明显提升了,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不仅如此,调水调沙也进一步打开了黄河下游防洪调度空间,为小浪底水库节省了超过40亿立方米的库容,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5)

这一切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洪水的影响灾害小了,下游地区的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不断凸显,生态廊道功能开始建立了起来。

黄河的流鱼之困

虽然黄河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但是黄河仍然面临着流鱼之困。流鱼其实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量增加,导致水中的氧气不足,鱼类因为缺氧而出现昏阙,从而漂浮在水面上的情况。每年在流鱼的期间,都会有大量沿河的居民前去捕捞。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6)

为什么黄河的水沙得到了治理,却仍然还会有流鱼之困呢?流鱼的现象一直都有,但是在调水调沙之后甚至出现了加剧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调水调沙从本质上影响了黄河水沙的时空分布,在调水调沙期间,大量的泥沙在短时间内倾斜而下,直接对下游的鱼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也是这项工程产生的一些生态副作用。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7)

在调水调沙之后,库区内的鱼类体型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鱼的数量变少了。而且调水调沙的时间刚好和鱼类产卵的时间撞上,河流里鱼类的繁殖受到了影响。

怎么在调水调沙的同时保护黄河的本土鱼类呢?

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缓解这些不利的影响呢?在鱼类的天然栖息地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基地,通过增殖放流来改善鱼种的结构。此外,对黄河的水质和环境进行定期的环境检测, 不断针对新的问题,出台相关的生态修复政策,保证黄河的生态安全。

黄河治沙河床的变化(黄河治沙多年效果显著)(8)

关注麦克斯韦的科学,带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学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