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书馆”仨字错了俩,你为何还要在哪里硬装?


作者:枯木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1)

近日,关于高晓松担任馆长的“晓书馆”在南京开馆。没想到,有网友却发现馆名题字中仨字错了俩,“晓”明显错误,右下“兀”写作“元”, “馆”字写成提供饮食的“館”,于是善意的提出批评:“建立图书馆传播文化是天大好事,这一乌龙能避免就更完美了。”。


本来写错字就是一个小事,然而放到名人身上,就完全变了味,题写馆名的本人并未回复,其他人倒是吵得甚嚣尘上,褒贬不一。一些“专家”认为,针对“晓”字多一划,古人在书法中经常多一笔或者少一笔,而“馆”字通用,因而不存在错误。而许多网友则认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大家写字随便多少笔画,天马行空,那么汉字规范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还有上纲上线的,某位“篆刻家”,则认为是“网友如此挑刺,有点为凸显有文化找茬了。”。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2)

那么,究竟是不是“文化找茬”?这个题名正确不正确?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所谓的书法,是我们华人有了文字以来,经过漫长历史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有着一定的规则,讲究结构章法,即便是草书,变换错综复杂,狂乱之中透出美感,为了笔势流畅,略有简约,然而也要虚实相生,并非随意为之。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3)

然而,我们研习观摩古代书法,有时候会发现有缺笔少划或多笔多点的现象。这有两种因素,第一种是古人书写时一时笔误,然而书法写就,无法修改,随之传世,这种情况不多,但是存在;另一种是故意为之,诸如杭州岳飞墓前的“精忠报国”四个字,而“國”字少写了一点,代指江山尚未收复,以激励后人;犹如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顶上无点,寓有“富贵无顶”之含义。诸如此类,还有不少。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4)

反观“晓”字,非简非繁,若依繁体字,则是错误,若依简体字,多了一笔,依然不对,况且不是草书,自然和故意为之相挂钩。难道书写者另有含义?然而想来思去,似乎并未,如果有也只能是“多此一举”的贬义。看来说是笔误更为妥帖。


再说“馆”字。在汉字没有施行简写标准以前,繁体字“馆”字有两种,涵义完全不同。一种是“館”,从食,专指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另一种则是“舘”,属于房舍住所一类,供游览眺望、起居、讲学、宴饮之用。“舘”可以包含“館”,然而“館”则仅指食宿场所,自然不能混用,1956年内地施行《汉字简化方案》后,二者都用“馆”字代替。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5)

书写者张大春是我国台湾省作家,没有简化字一说,因而用繁体字无可厚非,可是作为图书馆,用“館”就是明显错误了。况且,如果全用繁体字也就罢了,可是三个字“晓”字为简体的错字,后两个字为繁体,还有别字,简繁混用,不伦不类,似乎不够严谨,过于草率,尤其是作为一家以提供知识阅读的图书馆,更不应该。


更何况,现在提倡“识繁用简”,或者在不同方面采用不同形体,诸如在书法上用繁体字,继承传统文化,以彰显汉字之美;在工作学习中使用简体字,方便快捷。这本来没有冲突,不过要是混用就有点不伦不类、肆意卖弄了。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6)

虽然书写者并非是专业的书法家,只是一个作家,不过仨字错俩,也只能说书写者仍然需要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并不能用其他原因来搪塞。当然,这位作家并未回应此事,反而是馆主高晓松回复了:“张大春兄写的。大师不拘泥。之前写“雜書舘”就不是这个“館”。晓岛又是另一写法。随心随意,我喜欢。”。


看得出高晓松是替书写者辩解,并认为“大师”“随心随意”,没有错误。高晓松作为知名音乐人,经常被人誉为“才子”,可是才子并非样样精通,如果要谈音乐,我们不能否认高晓松确实有才华,并且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其他就不敢恭维了。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7)

可是我们也看到,这位知名音乐人,非要跨界“纵横论道”,以彰显自己“才华横溢”,又是摆家世,又是谈经济,又是搞文化,又是说历史,好像是举世难得的全才,拿个扇子就以为自己是“诸葛今亮”,这就有点沽名钓誉了。就好像前不久某位演员,非要把自己包装成专业性强的“建筑师”,晒出所谓的“建筑大师奖”,结果事件反转,被网友一顿猛批,搞得灰头土脸,人设崩塌。


当然,网上也有另一种论调,那即是有人评论,就一两个错字,非要吹毛求疵,吃饱了撑的?这种观点虽然极少数,可是如此阴阳怪调,我感觉到也有必要进行批驳。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8)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谁也有失误的时候,也有不懂的知识,知错能改,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来出现错误,虚心接受,坦然认错,不失君子风采,最怕的是迷而不返,固执己见,顽冥不化。



可是如今现实中,有很多名人和“专家”,面对错误不但不知悔改,反而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为了一点脸面强词夺理,以势欺人;更有甚者,拍马溜须者甚众,本尊尚未回应,阿谀者就开始“引经据典”,替犯错者找到“遮羞布”。诸如以前知名校长念(识)错字之类,立刻就有一批帮腔作势者为之维护;一些名人演员更是错别字频出,可是脑残粉依然趋之若鹜。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9)

其实,这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浮躁的社会心态,在快节奏的社会,功利性太强,不少人做事轻浮,急功近利,追求虚荣,不求甚解,沽名钓誉,招摇撞骗,这对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杀伤力。


而社会大众则更有一种对名望盲目崇拜的心理,诸如认为只要是专家讲话就是真理,只要是名人的举动就是潮流,只要是名校里面全是才子,只要是明星就是光鲜亮丽,只要有名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文地理,样样精通……,这些都是社会浮躁的后遗症。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10)

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打脸的事件接二连三,不胜枚举。就拿一些明星演员来说,生活糜烂,作风鄙陋;一些专家缺乏主见,随风摆柳;一些名人满嘴胡诌,当场献丑;而所谓知名院校的“才子”、“才女”,不过是沾了招生便宜,比如一些所谓具有“弯腰下腿特长”的被照顾录取;就拿高晓松来说,网友披露这位清华子弟文化课差劲是其不得不退学的原因,所谓的“饱学之士”令人可笑。


再退一步说,即便是以高分进入,也不代表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分低能比比皆是,名校学子并非全都光鲜,更有甚者,还会造成灾难,“学霸弑母”就是血的教训。而这些,不少媒体视而不见,置之不问,往往用耸人标题吸引关注,借机牟利。以至于形成社会追逐名利成风的现象。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11)

于是乎,一旦有人指摘其失误不当之处,要么强词夺理,要么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从来不会反思,接受教训,就一个简单的坦承错误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现实。因而所谓的“吃饱撑的”、“吹毛求疵”讥讽不断,“文化找茬”之类的帽子迭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2019/12/1榆木斋

高晓松的扇子字谁写的(高晓松晓书馆馆名题字仨字错了俩)(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