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将于2021年在陕西省举办经过一年多的征集筛选,8月2日晚,让全国期待的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在西安南门广场精彩亮相这也意味着陕西正式进入十四运时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第14届全运会吉祥物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14届全运会吉祥物是什么(第十四届全运会会徽)

第14届全运会吉祥物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将于2021年在陕西省举办。经过一年多的征集筛选,8月2日晚,让全国期待的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在西安南门广场精彩亮相。这也意味着陕西正式进入十四运时间。

历史时刻 经典永恒 ——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诞生记

会徽由玉璧、运动元素、宝塔山延河水和五种主色调构成。玉璧取秦汉礼天之器,意寓美好吉祥、和谐圆满、礼敬上天之意。

会徽巧借玉璧纹饰及同心圆理念,将田径、游泳、球类等基础项目融于其中。同心圆之中的宝塔山、延河水以及黄、绿、蓝、紫、红的主色调体现出了陕西元素。吉祥物则是以陕西秦岭拥有的4种国宝级动物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为原型,设计了一组幸福快乐、充满活力、精神焕发、积极向上的运动吉祥物形象。

十四运会会徽与吉祥物,表达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向往十四运会、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和决心;表现出东道主陕西欢迎祖国各地宾客的热情,并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十四运会会徽与吉祥物的诞生,标志着我省全运会筹备工作进入崭新阶段。回望十四运会会徽与吉祥物的诞生过程,无不凝结了陕西力量和集体智慧,见证了筹办工作的艰辛与快乐、激情与汗水,践行了陕西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文化盛会的庄严承诺和“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的奋斗目标。

面向全社会征集会徽与吉祥物作品

本次十四运会会徽与吉祥物的征集创作采用公开征集和委托设计相结合的方式。2018年5月26日,十四运会陕西省筹委会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召开发布会,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会徽、吉祥物设计作品。2018年8月1日,第一轮征集工作结束,共征集会徽作品1012件、吉祥物256件。经专家初评后,筹委会于2018年9月20日启动了二次定向征集工作,向20家知名设计机构发出创作邀请,共征集会徽作品340件、吉祥物201件。2018年11月23日,筹委会组织专家综合评审,推荐会徽设计方案10件、吉祥物5件。2018年12月21日,筹委会召开秘书长办公会议,从中选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各3件。

2019年1月10日,省长刘国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议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3月10日,省委书记胡和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初步确定了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要求对会徽继续进行深化提升。此后,历经多轮修改,4月29日筹委会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上报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各2件。5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批复确定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

为发挥我省专业设计院校优势作用,2017年9月,十四运会陕西省筹委会委托西安美术学院负责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海报等11项视觉设计作品的组织、征集、设计工作。西安美术学院有40余名教师和学生投入其中,并对征集的作品进行修改与提升。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介绍说,如何在一届全运会的主要标识上体现中国文化精神、陕西厚重历史与现代风貌,东道主陕西做了深入探索。以历史积淀深厚、浓缩了文化形象的玉璧作为会徽,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在吉祥物的选择上,为突显陕西的生态文明,大家毋庸置疑地选择了“秦岭四宝”。

会徽:借鉴了西周、秦汉古玉璧

十四运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是由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张浩与他的两位学生助手高扬、赵阳完成。张浩说:“能成为十四运会重要标志的设计者我感到无上光荣。我要特别感谢十四运会筹委会以及学院领导的信任、关心与指导,这个荣誉是属于集体的。”

“从去年11月接到对会徽方案进行再设计任务后,我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一气呵成地设计了以‘秦风礼玉’玉璧为主题的最初方案。”张浩说,“初稿把握玉璧图形所承载的信息内涵还不够,寓意太多、图形不够简练。我们根据专家及十四运会筹委会相关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深度打磨,又查阅了大量的玉文化历史资料,特别是陕西境内玉璧的考古发现等,结合现代体育运动代表性项目的造型特征,对作品进行了再设计。经过不下20遍的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会徽设计作品。”

张浩透露说:“在会徽设计中既要突出玉璧质感又要体现会徽图形的时代感,通过具有时尚特征的过渡色来表现,形成从黄到绿、蓝、紫、红渐变的主色调。在色彩释义上听取了专家及有关领导的建议,赋予黄、绿、蓝、紫、红主色以黄土高原、自然生态、现代科技、时尚文化、革命圣地的陕西元素的象征意义。”

至于玉璧的纹饰及圆心图形的设计,张浩坦言“颇费周折”。据介绍,会徽玉璧的设计参考了在陕西考古出土的西周、秦汉时期的国宝玉璧外形,纹饰则借鉴了西周时期玉璧的“蟠虺纹”以及先秦与汉代的龙纹玉璧、双身兽面云纹玉璧纹饰特征。作品用玉璧纹饰巧妙地勾勒出了田径、游泳、球类3种运动员的动感造型,表达出三秦儿女向往盛世全运、人文全运、全民全运的美好愿望。

对于圆心图形的设计,张浩教授感到这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亮点。张浩说:“玉璧的圆心必须增加一个设计图形,避免出现歧义。经过多次设计, 玉璧圆心最终锁定了延安宝塔山形象。方向明确后,设计起来得心应手。2021年的全运会,恰逢建党100周年。延安是革命圣地,宝塔山、延河桥具有深入人心的象征意义。后来又经过反复修改打磨,最终设计方案得以呈现。”

吉祥物的由来

吉祥物作为体育运动会的形象代言人,广受人们的关注。大到代表世界体育运动最高水平的奥运会,小到某一个城市的地区运动会,都纷纷公开征集能代表运动会特色的吉祥物形象。运动会吉祥物不仅宣传了体育运动精神,还推广了举办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吉祥物一词在19世纪末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形式收入法文词典,英文Mascot由此演变而来,意指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或动物。国外的运动会吉祥物设计起步较早,奥运会吉祥物最早诞生于法国1968年第10届冬季奥运会上。当时,法国奥委会特别计划委员会委员米歇尔·沃迪尔认为,该届冬奥会应该有些同以往奥运会不同的东西出现,于是设计出了一只身穿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可爱卡通滑雪小人形象。这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chuss”虽然不是奥委会官方所规定的,但“Schuss”成了史上第一个吉祥物。

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上,一只被称为“瓦尔迪”的小猎狗荣登吉祥物的宝座。它的头尾对称地涂上了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和褐诸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瓦尔迪”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的目光,吉祥物至此正式被奥运会所使用。从此以后,各种运动会使用吉祥物成了惯例,吉祥物这种视觉符号开始成为奥运会的传统符号,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特性通过吉祥物这一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界、跨文化交流。

国内运动会吉祥物设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较晚,但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甚至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化发展路径。我国各地举行的不同规模的运动会,都希望借助吉祥物来为体育盛会的举办宣传造势。被公认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运动会吉祥物,是1987年广州第六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阳阳”。手捧鲜花、身穿运动服的山羊形象“阳阳”,开启了国内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先河,使全国运动会有了属于自己的卡通吉祥物。从此以后,吉祥物便成为历届全运会必不可少的形象元素,一直延续至今。

吉祥物:少年版“秦岭四宝”

“自十四运会陕西省筹委会提出把‘秦岭四宝’作为吉祥物进行定向设计后,许多人投入到设计当中,最终我们的少年版作品‘秦岭四宝’胜出,我感到非常光荣。”张浩表示,“‘秦岭四宝’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把大秦岭4种国宝级珍稀动物的可爱形象展现给全国人民,以体现陕西的生态文明,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为了表达陕西人对“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的喜爱之情,张浩等设计者给它们分别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朱朱”“熊熊”“羚羚”“金金”,听起来就像平常百姓家孩子的小名。张浩团队在强化表现动物外形特征的同时又兼顾吉祥物造型的可爱度和亲和力,使4个动物的动态能形成相互间的关联,既体现出团结协作关系又不失其运动特性。作品从专业设计美感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动作造型及大小排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张浩介绍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借鉴和参考了大量国内、国际运动会吉祥物的设计方案,寻找我们的吉祥物设计需要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我们确定设计一组具有朝气蓬勃风格的‘国宝’队,把形象年龄设定为十二三岁的青少年,表达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寓意。朱鹮作为陕西省独有的鸟类物种,我们给它设计了高举火炬引领队伍向前的形象;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物种,我们给它设计了‘友好使者’张开双臂的模样;羚牛体现的是力量与奔跑,憨萌的‘回眸’正是它在崇山峻岭中的习惯动作;金丝猴则回归了娇小的身形,聪明智慧、灵动可爱,跟随队伍,努力追赶。吉祥物整体形象显示出团结向上、追赶超越的劲头。吉祥物分别身着‘富裕黄’‘圣地红’‘梦想蓝’‘生态绿’运动服,体现出奔向新时代、喜迎八方客、同享新生活、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寓意。”

吉祥物“朱朱”“熊熊”“羚羚”“金金”伴随着十四运会的脚步已款款走来,它们用真诚欢迎八方宾客,激情拥抱全运会。它们与创造者们将一起载入全运会史册,成为永恒经典。

“四宝”的故事

8月2日,一个值得陕西记住的日子。经过长达1年多的征集、专业创作、专家评选、反复修改、多部门审定,最终以陕西秦岭所拥有的4种国宝级珍稀动物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为创意原型的卡通形象“朱朱”“熊熊”“羚羚”“金金”问世,成为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吉祥物。

在这个夜晚,它们集体走出秦岭、走向全运会,向人们述说它们的故事。

“吉祥之鸟”朱鹮

吉祥物组合排第一的是稀世珍禽朱鹮。它天生丽质,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吉祥之鸟”。

为保护稀世珍禽朱鹮,秦岭深处从政府到民间,建立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乡村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从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化肥农药,到给每一只朱鹮佩戴脚环以准确跟踪保护;从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方便朱鹮觅食,到科技人员在食物匮乏季向水田投放泥鳅、小鱼……为了朱鹮的“幸福生活”,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朱鹮的保护也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如今,走进秦岭深处,你就能见到朱鹮优雅地翩飞、从容地散步、安静地觅食、平和地栖息……

“美人”秦岭大熊猫

“熊熊”在吉祥物中排列第二位,它憨态可掬挥舞着“熊拳”,一副势在必得的劲头。此“功夫熊猫”就是秦岭大熊猫的代表。

秦岭大熊猫头骨小、脸部圆,憨态可掬,看上去更漂亮,人们把秦岭大熊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美人”,陕西建成了规模庞大且相对连片的自然保护区,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2处,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约76%的野生大熊猫及56%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严格保护。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已经起航,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秦岭大熊猫已成为陕西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

精彩“回眸”的羚牛

吉祥物卡通形象中的羚牛在奔跑中不时“回眸”,着实卖萌。而这个精彩“回眸”正是生活在秦岭高海拔地区、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的珍稀动物羚牛的一个习惯动作。这个“大块头”在秦岭里可谓是“牛气冲天”,它威风雄健,性情凶悍。别看它体形臃肿,行进时步履蹒跚,显得又大又笨,但到了关键时刻,它却非常敏捷,特别善于攀爬悬崖,且能腾跃两米多高的树丛。

为保护威风雄健的羚牛,秦岭地区先后建立了17个羚牛自然保护区,为羚牛繁衍生息创造了空前优越的外部条件。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也呈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栖息地总面积扩大到15690平方公里,数量达到了5000多只。

林中“精灵”金丝猴

排在吉祥物最后的是聪明伶俐的金丝猴“金金”。在坊间,秦岭金丝猴被称之为“美猴王”。据说,电影、电视剧里刻画的孙悟空形象大都是以秦岭金丝猴为原型。

秦岭金丝猴生活在大山深处寂静的山林间,它们嘴部突出、鼻孔朝天、全身披着细密柔软的金色长毛。当阳光洒满天际时,沐浴在阳光下的秦岭金丝猴仙姿飘逸、美丽迷人。

金丝猴特别尊老爱幼,对长者敬重有加,长幼有序,有“孝兽”之誉:有食必先让老猴享用;采摘到野果之类美味,先依次传递给蹲在树顶的老猴先食,余下方才分食,让人唏嘘敬佩。

为了保护野生金丝猴种群,秦岭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的保护区已开始实施人工造林规划,建立绿色走廊。随着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和人工繁育的成功进行,秦岭里的金丝猴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有5000只左右。

现在,生活在秦岭里的“吉祥物”,与人类一起每天经历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经历着四季的流转更迭,把足迹和身影留在丛林的每一处角落,让大山不再孤寂,让秦岭充满了生机。

回望会徽历史

全运会会徽是以奥运会成熟的形象标志系统为基础,借鉴和吸收了奥运会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精华,形成了全运会特有的形象标志,提升了全运会的知名度,展示了全运会的魅力,提升了全运会的国际地位,并彰显出时代特色。全运会会徽还具有赛事的延伸性,在提升、扩大了赛事知名度、影响力的同时,还打造了举办城市的品牌,达到推广宣传举办城市的效果。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会徽十分朴实、直接和传统,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色“1”字组成。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举办,会徽背景是圆形的体育场,寓意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安定团结的愿望。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的会徽由跑道和火炬组成,火炬象征着继往开来,并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全运会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此届全运会的会徽首次运用中西文结合的表现手法,图案立意新颖,象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在广东举行。会徽上采用了对比鲜明的红、黄、蓝三色,其造型洒脱地勾勒出一个“9”,宛如一位充满活力的运动员豪迈跨入新世纪。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举行。会徽以“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作为设计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充分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点。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会徽图案由运动人形与抽象龙鸟形相结合,既聚焦于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昂首迈向胜利的幸福一刻,又定格于全民健身。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行。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海河”等元素构成。会徽主色调为蓝色,体现了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

2021年将在陕西举行的十四运会,是自全运会创办以来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举办的一届体育盛会。为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会徽以秦汉礼天之玉璧为设计图形,画面虚实相间、简洁明快,文化内涵丰富,寓意美好吉祥、和谐圆满、礼敬上天之意。

以苍璧礼天 ——由十四运会会徽说玉文化

8月2日,在西安发布的十四运会会徽,是根据在陕西境内出土的西周、秦汉玉璧为创作原型而设计的。寓意美好吉祥、和谐圆满、礼敬上天之意。设计者巧借玉璧的纹饰、同心圆及色彩赋予会徽以体育、历史、文化、时代等元素,受到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以玉璧作为全运会标志的设计方案在全运历史上尚属首次,彰显了对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同时,圆形图案的会徽也是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

追根溯源,玉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玉文化同样积淀厚重。

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人们认为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的灵性。玉呈“温润以泽”之美,温良、内敛是玉的气质。按儒家所言,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

玉璧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在战国时期玉璧就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赏赐、镶嵌、礼仪用品及馈赠品。古人在玉璧刻上吉祥纹饰来表达人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

历史记载最有名的“完璧归赵”典故就发生在陕西。赵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时秦强赵弱,赵王担心给了玉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来蔺相如至秦献璧,见秦王无意偿城,就设法取回原璧(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用“完璧归赵”典故比喻物归原主。

据考古人员研究,和氏璧就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西安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陕西出土的玉璧也多为蓝田玉。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

在我省考古出土的先秦、汉代玉璧数量最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凤翔县的春秋秦墓中就出土了为数可观的玉璧,出土有秦式龙首纹汉白玉璧、龙首纹三孔玉璧、环带状秦式龙纹玉璧等。1997年在西安市的西汉早期墓出土了双身兽面云纹玉璧。在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也藏有西周时期的龙纹玉璧。

玉璧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其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古代玉器中玉礼器的演变历程,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人喜欢玉器,跟几千年来流传的玉文化有很大关系。而2021年全运会以玉璧作为运动会的会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思妙想,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