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思家

小学时,阿汤哥的电影《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回想起平时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有段时间觉得说不定我也有“先知”那样的预知未来的能力,自己还挺紧张,觉得不能让科学家知道了,否则会被抓去养在池子里。


未来人类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总感觉当下的场景)(1)


后来知道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似曾相识”的经历,瞬间觉得自己蠢爆了。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学术名字叫既视感(déjà-vu,法语,已经看过的意思),是指一种当人在清醒的状态下第一次见到某物某景,却感到似曾相识的现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视”而不是“即视”,因为“既”是“已经”的意思,“既视感”就是已经看过的意思;而“即”在中文里是“当下”意思,使用在这里并不合适。这个乌龙大概是因为这个专业名词是从日本中转传入中国的,而日文的翻译则是“即视感”,所以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没搞清楚。

虽然有人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拥有预知能力、甚至是前世记忆的证明,但神经科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感知信息当成了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回忆。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在人感到压力和疲倦的时候,譬如我记得第一次感受到既视感就是在军训的时候。在操场上站了一整天,排队打饭时,我盯着前面那个人的领子,觉得这一刻似是时光倒流。


未来人类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总感觉当下的场景)(2)


但你也不用担心,偶尔一次的“似曾相识”并不是什么病。不过,有一种叫颞叶癫痫101的疾病却会引起更加频繁的既视感体验。这种疾病是由大脑颞叶(位于大脑两侧)的神经细胞不正常地放电所导致的癫痫。颞叶主管听觉、语言,在记忆和人脸识别中也有重要作用。这样因病产生的既视感和健康状况下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通过研究这些病患,最主流的理论认为既视感是一种短期的导致记忆识别错乱的神经现象;因在大脑提取记忆时,感官和所提取的记忆本身产生分离,导致了“这个似乎曾存在于我的记忆中”的错觉。

这个理论最近因为一个特殊的病例而进一步的被证实。即使是颞叶癫痫患者,既视感也非常短暂,一晃而逝。而正因这种现象很难捕捉到,使得研究难上加难。若是有人能长时间、固定地体验这种即视感会是怎样的感受?而这个人终于出现了!2014年,第一例因焦虑产生长期即视感的病例出现了102,一名23岁的英国白人男性,因为大学开学而倍感焦虑,同时开始经历多次长时间的既视感。后来他试图回到大学继续学业,结果在吃了一种致幻剂103后,情况变得更糟糕,最后他甚至放弃看电视和报纸,因为每次都觉得听过或者看过那些内容。(大脑已经在状态外,还要去沾致幻剂……我只能代表神经科学家们跟你说声谢谢!)


未来人类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总感觉当下的场景)(3)


虽然还是没有搞清楚在这个病例中焦虑是如何引起的,根据现在的调查,科学家们初步认为是病人的焦虑导致了颞叶一些神经细胞不正常地传输信号,导致了既视感产生,而既视感又带来了更多的苦恼,进而加重了他的焦虑感,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延长了既视感现象。

和“既视感”相对的还有一个叫Jamais vu(法语,从没见过的意思)的现象,即看见熟悉的事物(如文字)却感觉非常陌生的现象。中文翻译不统一,台湾有翻译为“似陌生感”的,不过我更喜欢它的大陆版本,叫“旧事如新”。对天天训练乐器演奏的人来说,可能体验过这一点:在演奏的中途,突然有那么一刻觉得当下演奏的曲调无比陌生,即使在此之前已经排练了无数次。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Chris Moulin(克里斯·穆兰)博士曾经让近百个志愿者在纸上重复写“door”(门)这个单词,在一分钟内写30次,68%的人都表示到后面开始觉得这个单词很陌生,怀疑是不是拼错了。

所以说,和我一样以为自己有预知能力的伙伴们,醒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