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农村地瓜加工(希望的田野小地瓜如何做成大产业)(1)

2月1日,一场座谈会在市农科院会议室展开,主题竟是小小的地瓜:如何把“烟薯25”做成大产业。

跳出地瓜看地瓜。座谈会本身就包含巨大信息量,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把本地优秀的品种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通过叫响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烟薯25”是全国甘薯的最大单一品种,占全国甘薯种植面积的50%。在今年的烟台“两会”上,甘薯与小麦、花生等农产品一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我市对甘薯产业的重视。

正因如此,除了市食品产业链办、农科院育种专家、招远农技推广人员外,座谈会还请来一批育苗企业、种植合作社、加工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家围绕“烟薯25”的市场前景及面临的瓶颈制约畅所欲言,以图集众智、谋良策。

座谈会上,来自地瓜产业生产一线的信息,清晰勾勒出“烟薯25”的“行情”:

“口感好、价格高”“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正在推出升级款产品”……这是“烟薯25”的特色和优势,反映出产业前景和趋势;

“招工难、人工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瓜体损伤大”“需要政策扶持”……这是“烟薯25”面临的制约和瓶颈,但也是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新年伊始,这场座谈会,为烟台甘薯产业传达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破解产业发展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有针对性进行强链、补链、延链,体现出走在前、开新局的强烈担当。

优势

产品供不应求,产业未来可期

作为一款烤薯专用品种,“烟薯25”一经推出,就迅速风靡全国,冠有“全国最好吃”的美誉。2017年,“烟薯25”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当年推广面积就达到100万亩。目前,“烟薯25”年推广面积40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

“刚开始只是试种,没想到,第二年就有人专门找上门来买这个地瓜,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个好品种,也下定决心种植‘烟薯25’。”齐山蜜薯联合社理事长杨旭娜说。

“河北产的‘烟薯25’价格是1.2-1.3元/斤,烟威地区产的价格超过2元/斤,但收购商只考虑口感,不考虑价格。”山东烟台四海薯业理事长原瑞峰说。

他透露说,元宵节后,北京的客户将前来洽谈,准备订购秋天的商品薯。预计今年“烟薯25”的需求量肯定高过往年,价格更是没问题。

地瓜供不应求,种苗更是紧俏。

“我们原有7个育苗大棚,年可产原种苗总株数达350万株,但还是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招远市齐山镇政府蜜薯办主任李欣柳说,为了解决种苗问题,去年齐山镇规划了实用面积1.8万平方米的二期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基地建成后,力争年种苗繁育能力超过1200万株。

正如大家的反馈一样,发展甘薯产业,烟台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从自然条件看,全市2/3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生长的甘薯口味香、甜,薯形端正,甘薯品质极好,为全国甘薯生产优势区。

从育种技术看,烟台的甘薯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市农科院共研究出23个通过国家、省审鉴定品种,占全省总育成品种的51.4%。市农科院研发的脱毒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避免了品种退化引起的品质、产量降低等问题。

从加工基础看,我市拥有较好的甘薯加工基础,甘薯加工、初加工企业巅峰时达到1000多家,这为我市甘薯加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信心十足”“未来可期”……与会者乐观认为,发展以“烟薯25”为代表的甘薯产业,不与主粮争良田,极具开发价值。

瓶颈

规模“不够大”,链条“不够壮”

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相比,我市发展甘薯产业,也面临着瓶颈制约。

规模效益不明显,制约了甘薯产业标准化发展。“烟薯25”育成人辛国胜说,与河北等地相比,我市甘薯种植较分散,种植技术千差万别,造成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烟薯25”的品牌价值。

“年前有客户想建1000亩以上的大型种植基地,但水源供应成了问题。”原瑞峰说,如果没有大型种植基地,就无法延长后续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在种植环节,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薯产业面临着人工短缺、人工贵的问题。“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工成本太高,现有机械装备无法替代人工操作,而且磕碰严重。”杨旭娜说,2022年,水分足、薯形好、无损伤的地瓜最高能卖到20元/斤,“但这样品质的地瓜,一万斤只能挑出一千斤。”

山东烟台四海薯业理事长也遇到同样的难题:“农村招工很费劲,我们公司的工人,年龄最大的79岁,最年轻的55岁,平均年龄达到65岁。”

产业链条也有待壮大。辛国胜说,我市现有的甘薯加工产品较为丰富,有地瓜干、薯泥、油炸薯片、黄酒、白酒、冰激凌等,但普遍存在加工规模较小、产业拉动较弱的问题。

“深加工是甘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考虑到地瓜拥有的保健属性,未来我们能不能在已有地瓜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一些甘薯保健产品,与医疗结合?”招远市农鑫公司总经理王光辉说。

政策带动,产业才能做优。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建军说,现在甘薯产业到了爬坡的时候,光靠企业和种植户难以做大做强,希望市里能组建专家团队,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市里出台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希望能把甘薯产业也放到同等高度,出台扶持政策,将甘薯打造成烟台第二张农产品名片。”王光辉说。

“研发专用农机装备”“出台扶持政策”“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攻关”……与会者提出,希望市级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合作社扩大产能,研发更高效的农机装备和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未来

聚焦产业难题,加大科研攻关

小甘薯,大产业。

地瓜全身都是宝,不能再当成简单的“土特产”,而是深挖背后的功能和价值,将曾经的“救命粮”变成未来的“摇钱薯”,契合市场的新需求。

“好的品种不是偶然的,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试验,才不断推出新品种。”市农科院甘薯团队成员贾礼聪说,在“烟薯25”之后,市农科院又推出突破性品种“烟薯29”,将国内高淀粉型品种提升到新的台阶,未来将继续俯身大地,培育更多优良品种。

“产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市农科院副院长刘学卿表示,市农科院代代相传,才有了今天优良品种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她表示,市场需要什么,农科院就研究什么,下一步,将加强研发,尤其在研究机械装备、开发保健食品、制定统一标准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争取为全市甘薯产业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秦菲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高涵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