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潇潇 王娜 王晨)剪纸技艺源远流长,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瑰宝,延安剪纸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为助推延安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扬,唤醒当代青年守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8月5日至6日,周口师范学院“红韵延安青年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在延安通过采访剪纸传承人、在线直播、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宣传延安剪纸文化,让更多人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队多方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于8月5日上午来到杨家岭旧址拜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福爱老师,并与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访谈中,团队主要从李老师与剪纸的故事、剪纸的材料选择与工序、剪纸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三个方面向李老师了解剪纸艺术的情况。李老师向实践队员表示,当下剪纸艺术的传承非常需要年轻的新鲜血液注入,但却少有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沉下心来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重视非遗,加入到传承非遗的行列之中。

关于剪纸非遗的介绍(剪纸含匠心非遗共传承)(1)

图为李福爱老师向实践队员展示剪纸 通讯员 王晨 供图

关于剪纸非遗的介绍(剪纸含匠心非遗共传承)(2)

图为实践团队与李福爱老师合影留念 通讯员 王晨 供图

与李福爱老师一样怀揣着相同初心与希望,并在传承延安剪纸道路上坚守数十年的还有一位陕西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高河晓老师。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深入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找寻这位民间剪纸大师,以进一步挖掘延安剪纸的内涵。初见高河晓老师,年过半百的他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得知实践队员采访需求后,高老师虽行动不便,却毫不犹豫答应队员请求,积极配合实践团队,队员们无不为之动容。

高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述到,幼时的他身患小儿麻痹症,虽学习成绩优异却无缘高考,命途多舛的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机缘巧合之下他跟着村中的婆婆婶婶们学习剪纸技艺,自此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凭借这一腔热爱,高老师在剪纸道路上走过了三十八年的时光,创作了无数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高老师也向实践团队分享介绍了他的一系列代表作:富贵牡丹图、八仙过海图、清明上河图、百龙图等,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故事与精神内涵,队员们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高老师倾注其中的匠心匠艺。在实践队员问到创作这些剪纸有何窍门时,高老师这样回答,“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线条流畅化、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形象的作品”,这也是他在剪纸创作中一直坚持的三个原则。

关于剪纸非遗的介绍(剪纸含匠心非遗共传承)(3)

图为高河晓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述其作品《母子情》 通讯员 王晨 供图

在与高老师交谈后,队员们十分荣幸的获得了与老师一起学习剪纸的机会,并通过直播邀请更多人加入高河晓老师的延安剪纸技艺教学小课堂。见实践团队对延安剪纸如此热情高涨,高老师既开心又欣慰,毫不吝啬地向队员们传授延安剪纸技艺。正式开始教学前,高老师向实践团队表示,剪纸所用的剪刀也颇有学问,要松紧有度,并根据不同剪纸作品创作时的需求进行调节。

关于剪纸非遗的介绍(剪纸含匠心非遗共传承)(4)

图为高河晓老师在剪纸 通讯员 金潇潇 供图

接下来,高老师便给实践团队从剪好一个简单的五角星开始教学。队员们看着鲜红的宣纸在高老师手里几经翻折,然后一剪刀下去,再展开,一个五角星便剪成了。队员们照着老师的样子,翻折、裁剪、展开,得到的五角星却不像老师那般规整,经过老师指点得知,原来在剪纸中小小的翻折步骤也颇具讲究。五角星创作过后,高老师演示起了小蝴蝶的剪法。队员们只见他熟练地在宣纸上剪出蝴蝶的轮廓,然后再精细地雕琢翅膀上的花纹,红色的小纸屑在老师指尖纷飞,约一刻钟的时间就得到一双振翅欲飞的蝴蝶。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对于零基础的队员们来说却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队员们照着老师的手法,剪出来的蝴蝶形态各异,高老师安慰大家:“没关系,拿起剪刀开始剪就是很大的进步了。”体验结束后,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熟能生巧在剪纸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剪纸非遗的介绍(剪纸含匠心非遗共传承)(5)

图为高河晓老师教授实践队员们剪纸技艺 通讯员 金潇潇 供图

延安剪纸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传了千百年之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此次活动,实践团队响应时代号召,担负青年责任,走进非遗剪纸,深入了解剪纸技艺,利用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非遗焕发新光彩。

,